丰富的文化资源

山区的声学艺术大都高亢嘹亮。高腔是川剧的代表剧种,声调与高山环境相适应,犹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意境。茅盾在《风景谈》一文中对黄土高原的民歌有生动的描写:“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依旧只有蓝天明月黑蜮蜮的山,歌声可以缭绕不散”。胡龙成、曹诗图在《地理环境与中国民歌》一文中,对山歌有深刻的分析:“生活在山区的人民,很早就发现山体是天然的回音壁,深谷是自然的共鸣箱。由于山大人稀,人们经常扯起嗓子招呼同伴,一声高亢、拖长的吆喝,能在寂静的山谷中长时回荡。这种由吆喝演变而来的‘喊句’,在山区民歌中经常可见,尤其是多出现在歌曲的开头与结尾。例如,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歌声十分高亢,歌中的许多‘喊句’,不扯起嗓子是唱不出效果的。唱这首歌很能使人联想起旭日初照的高山深谷。《川江号子》中的‘喊句’高亢流畅, 跌宕起伏,生动地显现了江水翻滚,一泻千里的地理环境和船工与激流搏斗的感人情景”(胡龙成、曹诗图,1992)。

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南声学艺术与高亢激昂的山区声学艺术形成强烈对比。江南民歌以柔情脉脉、委婉缠绵见长,与碧波荡漾,稻花麦浪,小桥流水的田园风光相协调。越剧几经改革,保留女扮男装的传统。茫茫草原上的蒙古民歌和马头琴声低沉浑厚,舒展奔放,可以传送到辽远的地方,反映“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

在舞蹈方面,也有垂直地带性的烙印。藏族舞蹈动作幅度较小,比较适合高原缺氧环境。相比之下,寒冷的俄罗斯平原舞蹈,又蹲又跳,人的重心起伏幅度很大,有取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