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距离衰减规律

19 世纪欧洲城市兴起,形成巨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城市周围农业的商品率高,对市场的依赖大。在这一背景下,德国经济学家杜能(1783—1850 年)提出农业区位论。杜能本人经营农场。他根据经营经验在 1826 年发表《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简称《孤立国》。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获取利润为目标。为了便于理论研究,杜能假设农业在下列典型环境中经营。

(1)唯一的城市,位于平原中央。城市周围是农业用地。外层被荒地包围。(2)城市的农产品全部来自周围腹地,不从其它地区获得农产品。

  1. 孤立国内部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运输费用按马车运价计算。

  2. 城市周围腹地的土地状况有均质性,各地的土壤肥力、气候等地理条件相同。

  3. 腹地内农业经营者的能力和技术条件相同。

  4. 农业经营者追求最大利润,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以获得最大利润。

  5. 运费与距离成正比,由农民负担。

在上述条件下,不同农业类型的农业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态分布。每一个同心圆环状作物带到城市的最大距离受市场价格,产地生产成本和两地间运费三个要素制约。这三个要素的变量决定利润量。

P=V-(E+T)

P 为利润;V 为商品售价;E 为生产成本;T 为商品运费。生产成本和商品售价稳定时,运费是决定利润的关键要素。

根据上述假设,杜能认为围绕一座城市,有六个同心的环状农业地带。第一带最接近城市,生产不易运输和不易保存的产品,主要是牛奶和蔬

菜。

第二带,生产林业产品。在杜能生活的时代,城市的主要燃料是木柴。木柴的运输费用比谷物贵,分布的距离比谷物近。

第三带、第四带和第五带主要生产谷物和牧草。这三个地带,随着距离增加,经营的集约度不断降低。第三带没有休闲地,分六区轮作,谷物占耕地面积 50%。第四带分七区轮作,谷物占三个区,休闲地占一个区。第五带分三区轮作,休闲地、谷物、牧草各占三分之一,又称三圃制农业。

第六带是家畜养殖业。在这一地带种植谷物的目的是供应本地需要。谷物运到城市,距离远,运费贵,无利可图。家畜可以赶到城市销售,运费低廉。干酪不易腐败,便于运输,也是本区外销产品。

在第六带以外,是没有人烟的荒地(图 4)。

从谷物和林产品的价格、成本、运费表中可以看到,在一定

表 22 单位面积谷物和林产品的价格、费用和利润

环带

(离市场距

离单位数)

林业产品

谷物

(1)

市场售价

(2)

生产成本

(3)

运输费用

(4)

利润

(1)

市场售价

(2)

生产成本

(3)

运输费用

(4)

利润

1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4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50

40

30

20

10

0

0

0

0

0

80

80

80

80

80

80

80

80

80

8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27

24

21

18

15

12

9

6

3

0

2
1

2

2
2
3
2
4
2
5

距离以外,无利可图,或者得不到最大利润,农民就会调整产品结构(表 22)。杜能农业区位论所建立的同心圆环状带是距离衰减规律的典型模式。现

实生活中农业布局的状况要复杂得多。但是,杜能环的烙印随处可见。北应山区近山多鲜果,远山多干果就是受杜能环制约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