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的纬度地带性

气候,特别是温度,是纬度地带性的渊源,决定其它地理因素的地带性变化。

《周礼·地官》说:“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太阳高度角与纬度成反比,纬度越高,射线与地面夹角越小,获得的能量越低(表 2)。

此外,温度还受下列因素影响:①云层厚度、下垫面反射率。新雪反射率 85—90%,绿草反射率 16—20%,耕地反射率 14—16%。阳光反射后, 部分被大气吸收。②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对温度的调节作用。

表 2 地球各纬度辐射收支①[单位:卡/(平方厘米·分)]②

纬 度

收入辐射

支出辐射

0 °

0.339

0.271

10 °

0.334

0.282

20 °

0.320

0.284

30 °

0.297

0.284

40 °

0.267

0.282

50 °

0.232

0.277

60 °

0.193

0.272

70 °

0.160

0.260

80 °

0.144

0.252

90 °

0.140

0.252

①资料来源: C.B.卡列斯尼克,普通地理学原理(上册), 1957 年, 地质出版社。

② 1 卡=4.1868 焦。

气温的地理分布对霜冻、降雪、冰雹、地温、冻土等气候现象有决定性影响。气温是划分热带、温带和寒带等气候带的主要根据。温度的纬度差异和地球自转结合,形成不同的气压带和行星风系。赤道地区获得太阳能最多, 空气增温上升,形成赤道低压带,又称赤道无风带,偶而有变化不定的狂风。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到对流层顶,向南北方向流动,到南纬 30°与北纬 30

°附近,高空大气下沉,形成副热带高压带。赤道低压带与副热带高压带间是信风带,空气由高压带向低压带流动。在科里奥利力作用下,北半球形成东北信风,南半球形成东南信风。南纬 60°与北纬 60°形成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间形成西风区。在科里奥利力作用下,北半球以西南风为主,南半球以西北风为主。到了两极,又出现高压。极地风以东风为主。

洋流形势与大气环流比较接近。赤道地区形成赤道流。30°与 60°间形成西风漂流。洋流强化了大气环流对气候带和自然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