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的经度地带与“雁行”理论

在东亚经济发展过程中,客观上形成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经度地带。

第一个地带是日本。80 年代末日本每人平均年国民收入超过 2 万美元, 比美国还高。日本经济的特征是产业结构高层次化,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外贸出口以高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为主。

第二个地带是韩国、新加坡、中国的台湾和香港,简称亚洲“四小龙”, 1989 年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的平均每人国民收入分别是 10450 美元,4400 美元,7567 美元,10320 美元。根据预测,到 2000 年新加坡和香港的人均国民收入可以超过英国。世界银行已将新加坡和香港列入高收入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以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有一定竞争能力。

第三个地带是新加坡以外的东南亚联盟国家,包括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又称亚洲“四中”。1989 年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每人平均国民收入分别是 2130 美元,1170 美元,700 美元,490 美元。这些国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有所发展。

东亚三个经济地带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70 年代末期中国开始改革开放,80 年代中期越南开始改革开放,扩大了市场经济因素,开始参与东亚

经济地带的生产分工。

经济学中的“雁行”理论在东亚经济地带中有明显的反映。“雁行”理论的要点是: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国际贸易、技术转移、资金流通,形成类似大雁飞行的追踪形态。追踪的内涵顺序是从消费资料到生产资料,从轻工业产品到重工业产品,到高技术产品。例如,日本的造船业向韩国、中国台湾扩散。日本的电器向韩国、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扩散,玩具向香港扩散,纺织业和成衣业向韩国、中国台湾、香港扩散。

在追踪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按不同的轨迹进行。发达国家的轨迹是:(1)开发新产品;(2)出口;(3)技术输出或直接投资;(4)国外生产;(5) 进口。发展中国家的轨迹是:(1)进口;(2)技术输入,进口替代,本国生产; (3)出口。

由于东亚经济成长较快,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结构都在向高层次转化。东亚三个地带间的内部联系错综复杂。追踪在加速进行。日本实行技术立国战略,成为资本和技术输出大国。亚洲“四小”的高技术产业快速成长。东盟国家也开始向高技术迈进。马来西亚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半导体生产国,最大的半导体输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