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集团化与经济特区的兴起

在国际化、趋同化和一体化的推动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地域结构上出现两个新的事物:一是政治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二是经济特区。

政治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实质是通过一定的条约,推动区域内部政治和经济的一体化。欧洲共同体组织是最著名的区域性集团。1958 年欧共体有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后来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相继加入,共有 12 个国家,240 余万平方公里面积,

  1. 亿人口,1992 年国民生产总值达 5.6 万亿美元。根据《单一欧洲文件》, 从 1993 年 1 月 1 日起,欧共体成员国范围内实行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简称“四流通”。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取消边界实体,取消商品和人员的过境检查和海关手续;②取消税务边界,欧共体成员国间采用统一的商品间接税率,统一的税收制度;③取消技术边界,在商品和劳务等领域采用统一的技术、安全和检疫等标准。根据欧共体经济专家预测,建立统一大市场可以优化市场管理,刺激经济增长。取消海关手续和统一税收等简化经贸措施,每年可以节省开支 2100 亿美元到 2700 亿美元。

到 1992 年全世界已有 23 个区域性贸易集团,有 119 个国家参加,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 82%。这 23 个区域集团大体分四个类型。

  1. 共同市场。成员国间建立关税联盟,拆除劳务、资本及一切与贸易有关的壁垒。欧洲共同体、安第斯集团、加勒比共同体、海湾合作委员会和南

① 纵观世界全局,19 页,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85 年 4 月。

锥体(南美洲南部)等属于这一类型。欧洲共同体还在斯特拉斯堡建立欧洲议会,力图用“同一个声音说话”。

  1. 自由贸易区。成员国间取消关税壁垒,维持各自对非成员国的原有关税。如东南亚国家联盟、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和澳新经济贸易协定。

  2. 关税联盟。拆除各成员国间的关税壁垒,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关税。如西非经济共同体和南非关税联盟。

  3. 贸易优惠联合体。减少成员国间的进口关税。如由 16 个国家组成的东非与南非国家优惠贸易区和拉美一体化组织。

成立区域性经济集团的主要条件是:①成员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体相等,经济结构类似;②成员国的有关法律与贸易政策不相矛盾;③成员国的地理位置接近。

区域性经济集团在激烈的内部矛盾中缓步前进。以欧共体统一市场的人员自由流通为例,英国、爱尔兰和丹麦三国担心移民偷渡、走私、贩毒、恐怖活动,至今拒绝取消边境检查。有些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建立区域性经济集团后,效益并不显著。

经济特区有不同的名称和类型,包括自由港、自由贸易区、自由过境区、加工出口区、科学工业园区等。经济特区的共同点是采取降低关税等优惠政策,提供方便的基础设施,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引进资金和人才,开拓国际市场,振兴本国经济。经济特区已有 400 多年历史。第二次

世界大战前只有 26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 75 个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后,蓬勃发展。到 80 年代末期,已有 60 多个国家建立 600 个以上不同类型的经济特区。1990 年世界经济特区的贸易总额达 1 万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三分之一。

经济特区主要有以下三类:①传统的自由贸易港和自由贸易区;②加工出口区,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兴建;③以生产、开发和经营高科技产品为主的科技型经济特区。美国有自由贸易区 120 多个,科技型开发区 140 多个,是世界上经济特区最多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