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分析
一般言之,推行成本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与增进利润。企业组织中每一份子均具有促使产品成本降低的职责。尤其是生产单位的基层干部更应充分利用成本资料,或为推动成本管理制度的核心。
过去生产线上的主要干部,如班长、组长、科长、厂长等几乎每个月都可以接到一份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比较表,或者是实际与预算差异分析等资料,来作为推动成本管理的蓝本。然而成本并没有因此而降低,甚至还增高。
主要的理由在于目前所推行的成本管理制,形成了下列现象,为其主要症结。
-
最初对于会计部门所提出的成本报告感到新奇,但日久生厌。
-
会计人员常以成本报告增进了现场管理人员的成本意识而引以自豪。但其仅止于提高成本意识,并未产生降低成本的实际意义。
-
生产干部因受标准成本或预算成本所控制,易引起反感。
-
制定标准时未征求现场工作人员的意见,导致现场人员对标准的不信任。
-
现场人员认为每月成本的变动,是因会计人员在玩弄数字魔术。
-
会计部门所做的报告,太过高深。对现场的管理者无异于对牛弹琴。
-
所提出的成本报告,丧失时效,无法成为管理工具。
-
购置事务机器,因不懂使用的要领,仅一味地增加计算精度,反而增加间接人员,并未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
每月召开的成本管理会议,流于形式而造成低潮,未能明白开会的目的是什么?诸如是否研究改善对策?是否为了单纯情报交换及检讨差异的功过?
-
经营者对于新产品的开发、设备的扩充、新技术的导人等,不懂利用成本管理制度。
-
会计人员自以为替第一线干部提供了成本报告,收效一定非凡,可是经营者对此种报告,不予重视。
有了以上种种的现象,造成了有人误解成本管理制度毫无存在的必要。此为目前推行成本管理的最大危机。
现场管理者希望获取看得懂,能活用的成本情报,诸如改善计划的成本资料以及一定期间的成本报告,由于成本意识的确立有赖于具体行动的表现。比如哪位工人应该派在何处工作,何处需要何种工人,应该使用何种机器,该在几小时之内完成⋯⋯等无一不是极为具体的行动。
因此针对目前现场的工业工程或技术改善人才的缺乏,应谋求有效的对策,否则不论提供怎样完美的成本资料,仍然于事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