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大 昌

程 鹏 举

郭大昌 字禹修。江苏山阳(今江苏淮安)南乡高良涧(今洪泽)人。清乾隆七年(1742 年)生;嘉庆二十年(1815 年)卒于清江浦(今淮阴)。水利。

郭大昌祖父、父亲皆不仕,他本人在 16 岁时,入河库道当贴书,历时

3 年,学习工程核算、料物管理方面的知识。由于他聪明好学,很快超过了老师。尤其对水情、溜势的变化有突出的观察能力;被提拔参与管理工作。河库道嘉谟极器重郭大昌,遇事多听取他的建议。后嘉谟升任漕运总督,打算让郭大昌随同前往。淮扬道提出黄淮两河正值多事之时,向嘉谟请求留郭大昌助理河工。郭大昌从此客居河道署,后因事与南河总督吴嗣爵不和,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七月迁居清江浦的五圣庙。郭大昌文化不高,性情刚直,不愿与当时贪污成风的河道官员们同流合污。虽然主管河道官员往往在事情紧急时找他求教,但因郭大昌不恂私情,工费预算往往接近实际需要量,治河官吏难以中饱私囊,因而郭大昌始终不得重用。岁月磋砣,老年时的郭大昌“赤颧披颐,髯长七八寸,连鬓皆苍白”。《中衢一勺》的作者包世臣与郭大昌认识后,被他在河工方面的渊博学识所吸引,多次随郭大昌考察河道情形,并屡次上陈郭的治理意见。在考察过程中郭大昌将自己的河工知识及治理经验等向包世臣悉心传授,并由包世臣记载于《中衢一勺》一书中。74 岁那年,郭大昌因风痹症去世。

郭大昌一生未脱离黄、淮、运河道的冶理活动,尤其在主持重大堵口工程中屡有重要建树。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十九日(1774 年 9 月 24 日),

黄河在老坝口(在今淮阴市东北 2.5 公里)决口,口门一夜冲阔至 125 丈, 洪水冲入运河。淮安、宝应、高邮、扬州四城,官民皆乘屋避灾,总督吴嗣爵手足无措,而且钦差大臣即将来决口处所视察。吴无奈之下,虽然与郭大昌反目不久,还是亲至五圣庙再三致歉,请郭大昌出来主持堵口。郭问吴有何要求,吴提出最好工费不超过 50 万两,50 天内完工。郭大昌则提出只需 20 天,工费不超过 10 万两,条件是要派文武汛官各一人在工所维持秩序,此外不许任何官员到场,工料也应由他随时调取。吴嗣爵索性将图章交给郭大昌,又命令库房只要见郭大昌片纸只字即给发工费料物。郭大昌如期完工,工费料物总共只合银 10.2 万两。后来包世臣闻说此事, 曾去河督公署查阅原档,工期银数均实,不由更为钦佩。

嘉庆元年(1796)黄河在丰县(今江苏丰县)决口,负责堵口的官员申报工费 120 万两。南河总督觉得过多,打算减掉一半,找郭大昌商量。郭大昌认为再减一半也足够了,总督面有难色,郭大昌毫不客气地说:15

万两用来堵口,另外 15 万两你和其他官员分掉,还嫌少吗?河督大怒。从此,郭大昌决意不再与南河官员共事。

嘉庆十三年(1808)二月,因治河官拟改黄河下游从射阳湖或灌河口入海,将使淮河下游受极大的威胁。郭大昌邀包世臣一同勘察黄淮下游河湖状况,请包世臣在朝廷使臣到来时陈明利害,包世臣欣然同意。他们携带潘季驯、靳辅的有关著作和抄录的雍正初至嘉庆二年间历年治河奏案, 历时两个月,勘察了上起徐州、下至射阳湖一带的黄、淮、运、湖形势。其间每至一地,郭大昌便为包世臣指点水性地势,现场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回清江浦后,包世臣撰文二篇阐述心得。使臣长麟见到包世臣文稿, 深为钦佩,在到达清江浦的次日即会见包世臣。包世臣于是把勘察所得一一陈明,指出不需改道,只要在清口筑盖坝助淮水入黄,并修缮以下黄河两岸堤防即可。长麟采纳此建议上奏,奉旨允行。不料此时马港口决口, 不少官员提出即以决河为黄河入海河道。此后近 3 年任水泛滥,百姓不堪其苦,赴京呈控,马慧裕奉命视察。起初马慧裕听了河道官员言论,倾向于不堵马港口。郭大昌让灾民们乘小船千余艘,引导马慧裕座船前往口门。行不数里,马的座船即搁浅。马慧裕见马港口决河如此浅涩,自然不可能作为黄河的下泄河道,于是奏请按长麟等二人原方案修堤筑坝,并于嘉庆十五年(1810)冬完工。但因主管官员偷工减料,堤防高宽不到原奏的一半,结果在第二年三月即被冲溃一口,河官又不许堵筑,到五月运河又决口。百龄于此时受命任两江总督,上任伊始,便请已享有善于治水之名的包世臣议事。包世臣先见了郭大昌,郭告诉包世臣:黄河上游李家楼已决口,溃水半个月内将到洪泽湖,再过 10 天洪泽湖必然蓄满。然而洪泽湖出口不畅,形势危急。请务必向百龄阐明情况,坚持加长盖坝助洪泽湖水入黄并坚筑下游长堤使黄河畅泄入海的方案,以保证运河两岸百万生命的安全。包世臣见百龄后,力陈利害,说服百龄按郭大昌建议行事。加长盖坝, 果然收到了黄、淮水流畅泄,运河水位有所下降的明显效果。

嘉庆十八年(1813),郭大昌与包世臣最后一次行视清口以下大堤。嘱托包世臣说:现在黄、淮、运工程,虽然没有完全按照我的建议办,但10 多年内不会有大事。可是目前又有人建议多开减坝,分泄黄河、淮河, 如果实行,10 年之内高家堰拦淮大堤将不可守。我是看不到了,今后你在有关官员面前,一定要多多进言,杜绝这一隐患。

郭大昌的岳父王全一,也是一位精于水土工程的老河工。在河工技术上,对郭大昌有一定的影响。

郭大昌虽然一生不得志,且由于文化程度不高,也无著作传世。但在当地老百姓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包世臣在和他勘察黄、淮、运、湖的过程中,亲眼见到的百姓为郭大昌立的牌位即不下二三十处。他不愿趋炎附势,以至不能尽施其才能。包世臣感叹说:大禹之后数千年才有潘季驯, 潘之后百年有陈潢,陈之后百年才有郭大昌。陈潢被重用,然而还未充分

发挥。郭大昌则只能偶试锋芒,竟不见用,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