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徐光启出身农家,自幼即对农事极为关心。他的家乡地处东南沿海, 水灾和风灾频繁,这使他很早就对救灾救荒感兴趣,并且讲究排灌水利建设。步入仕途之后,又利用在家守制、赋闲等各种时间,在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地设置试验田,亲自进行各种农业技术实验。

徐光启一生关于农学方面的著作甚多,计有《农政全书》(大约完成于 1525—1528 年间,死后经陈子龙改编出版于 1639 年)、《甘薯疏》(1608)、

《农遗杂疏》(1612,现传本已残)、《农书草稿》(又名《北耕录》)、

《泰西水法》(与熊三拔共译,1612)等等。徐光启对农书的著述与他对天文历法的著述相比,从卷帙来看,数量虽不那样多,但花费时间之长、用功之勤,实皆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中,《农政全书》又堪称代表。此书是徐光启殁后,经陈子龙删改

(大约删者十之三,增者十之二)后成书的。《农政全书》共分 12 门(农本、四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60 卷,70 余万言。书中大部分篇幅,是分类引录了古代的有关农事的文献和明朝当时的文献;徐光启自己撰写的文字大约有 6 万字。正如陈子龙所说,《农政全书》是“杂采众家”又“兼出独见”的著作, 而时人对徐氏自著的文字评价甚高:“人间或一引先生独得之言,则皆令人拍案叫绝。”(刘献廷《广阳杂记》)

《农政全书》主要包括农政思想和农业技术两大方面,而农政思想约占全书一半以上的篇幅。徐光启的农政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用垦荒和开发水利的方法来力图发展北方的农业生产。我国古代自魏晋以来,全国的政治中心常在北方而粮食的供给、农业的中心又常在南方,每年需耗资亿万来进行漕运,实现南粮北调。时至明末,漕运已成为政府较大的弊政之一。徐光启主张用发展北方农业生产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垦荒、水利、移民等)。与此同时,在《农政全书》中,徐光启也用了四卷的篇幅来讲述东南(尤指太湖)地区的水利、淤淀和湖垦。他

还对棉花在东南地区的种植、推广进行了不少研究。

  1. 备荒、救荒等荒政,是徐光启农政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他提出了“预弭为上,有备为中,赈济为下”的以预防为主(即指“浚河筑堤、宽民力、祛民害”)的方针。

徐光启在农业技术方面,也有很多贡献:

  1. 破除了中国古代农学中的“唯风土论”思想。“风”指的气候条件,“土”指土壤等地理条件,“唯风土论”主张:作物宜于在某地种植与否,一切决定于风土,而且一经判定则永世不变。徐光启举出不少例证, 说明通过试验可以使过去被判为不适宜的作物得到推广种植。徐光启的有风土论但不唯风土论的思想,发展了中国古代农学的风土论思想,推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

  2. 进一步提高了南方的旱作技术,例如种麦避水湿、与蚕豆轮作等增产技术。他还指出了棉、豆、油菜等旱作技术的改进意见,特别是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棉田耕作管理技术,提出了“精拣核(选种)、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稞肥壅”的十四字诀。

  3. 推广甘薯种植,总结栽培经验。

  4. 总结蝗虫虫灾的发生规律和治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