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若 曾
曹 婉 如
郑若曾 字伯鲁,号开阳。江苏昆山人。明弘治十六年(1503 年)生; 隆庆四年(1570 年)卒。地图学、军事学。
郑若曾出身于一个书香之家,他的曾祖、祖父和父亲都是很有学问的人。他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年长又得到魏校、王守仁、湛若水等名师的教诲,常与归有光、唐顺之、茅坤等学者交往,一起探讨学问。他注重实学,凡天文、地理、地图、军事和政治等无不认真研究,而对科举做官,不感兴趣。
明嘉靖(1522—1566)中期之后,中国东南沿海受到倭寇的严重侵扰, 郑若曾的家乡自然也不例外。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猖狂进犯,人们都以看不到有关海防的图籍为憾事。郑若曾的好友唐顺之曾对他说,应该有所著述,不要再让后人抱怨我们。郑若曾于是收集有关资料,编绘了沿海地图 12 幅,并附文字说明。后来郡守王道行刊刻了此图并送呈总督胡宗宪。胡宗宪看到后十分赞赏,即请郑若曾为幕僚。郑若曾也得以充分发挥他在政治、军事和地学方面的才能。他一面为抵抗倭寇出谋献策,一面继续收集资料,编撰《筹海图编》。嘉靖四十年(1561)稿成,胡宗宪为之厘订、写序,翌年(1562)付梓。
郑若曾因平倭寇有功,朝延封他官爵,他不接受。晚年仍潜心于著述。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郑开阳杂著》、《筹海图编》、《江南经略》、
《四■图论》和《尚书集义》等。《郑开阳杂著》是郑若曾的五世孙郑起泓等于清康熙时编辑的,收入了郑若曾的《万里海防图论》2 卷和《江防图说》、《日本图纂》、《朝鲜图说》、《安南图说》、《琉球图说》、
《海防一览图》、《海运图说》、《黄河图议》、《苏松浮赋议》各 1 卷。其中除《苏松浮赋议》外,都是以地图为主的论著。
郑若曾在学术上的重要贡献在于撰著海防图籍,即编纂《筹海图编》和编绘“万里海防图”。
《筹海图编》的作者是郑若曾,但在《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和有些目录书中都作胡宗宪撰。这是因为胡宗宪之孙胡灯和曾孙胡维极于天启年间(1621—1627)重校的《筹海图编》,将原题“昆山郑若曾辑”改为“胡宗宪辑议”,并作了某些改动的缘故。康熙三十二年(1693) 郑若曾的五世孙郑起泓等重刻《筹海图编》时,又作了必要的更正和说明。
《筹海图编》13 卷,是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国海防的图籍。其内容十分丰富,计有图(包括地图、舰船、武器图等)172 幅,文字约 30 余万。主要论述中国沿海的地理形势、倭寇的情况、明代的海防策略、海防设置、
选兵择将、治军原则以及当时的武器装备等等。此书对后来海防著作的影响极大。
郑若曾十分重视地图,他在《筹海图编·凡例》中说:“不按图籍不可以知■塞,不审形势不可以施方略。”为使人们了解和筹划沿海防务, 他不只一次地编绘海防地图,或称“万里海防图”。此图有 12 幅的和 72 幅的两种。12 幅的“万里海防图”见于《郑开阳杂著》收入的《海防一览图》,图的第一幅于图名之下注有“原图每方百里”;另外还有注记“嘉靖辛酉年浙江巡抚胡宗宪序,昆山郑若曾编摹”和“原大图详悉,兹采其概以图之”等语。说明图为郑若曾于嘉靖四十年(1561)编绘,图上有画方,并且在此之前还绘有内容更详细的大图,即注记所称“原大图”。这“原大图”可能就是胡宗宪第一次看到的郑若曾编绘的沿海地图 12 幅。今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万历三十三年(1605)徐必达识的彩绘摹本“乾坤一统海防全图”与之比较,二者不仅图形基本相同,而且 12 幅图中的岛屿和地名在“乾坤一统海防全图”中基本都有。“乾坤一统海防全图” 纵 170 厘米,横 605 厘来,所绘的山、川和地名等,确实比 12 幅的“万里海防图”详悉得多,而且图上有画方,徐必达写的识文中也提到郑若曾。所以此图应是“原大图”的摹本。郑若曾编绘的“原大图”,可称之为 12 幅的详本“万里海防图”。原图虽已亡佚,但“乾坤一统海防全图”的传世,弥补了这一损失。
72 幅的“万里海防图”见于《筹海图编》卷一的“沿海山沙图”。它
是由广东沿海图 11 幅、福建 9 幅、浙江 21 幅、直隶 8 幅、山东 18 幅和辽
东 5 幅组成。这 72 幅图再加日本图 3 幅和图论 35 篇即为《郑开阳杂著》收入的《万里海防图论》2 卷。
不论 12 幅或 72 幅的“万里海防图”,所绘中国沿海地区都自今广西钦州南龙门港西南的海域,向东再向北,直到辽宁的鸭绿江。图幅为“一” 字展开式,自右至左展开。《筹海图编·凡例》写道:“今略仿元儒朱思本及近日念■罗公洪先《广舆图》计里画方之法”,可知原图均有画方, 而《筹海图编》刻本和《四库全书》本《郑开阳杂著》等均将画方略去。值得注意的是,图上海的位置都居上方,陆地居下。这是由于作者采用中国绘画以“远景为上,近景为下”的原则布局的。图上所绘沿海地区的山川、海湾、港口、岛屿、礁石以及设置的堡、塞、营、卫、所、烽堠等, 都很详悉,是流传至今而时代较早的详尽的海防地图。图的绘制以海居上方,很有特色。它是中国海防图的代表作,也是研究明代地图的重要图籍, 在中国地图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