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水文

徐霞客在大量描述地貌的同时,对各地河流的分布和水文特征也有很详细的记述。游记中记载了江、河、溪、渎、涧等大小河流 500 多条,有发源地、流域面积、流速、含沙量和侵蚀作用等水文情况的描述。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它的源流问题,历来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书于公元前 3 世纪的《禹贡》有“岷山导江”的记载,意即长江发源于岷山。

《禹贡》是儒家经典,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推崇,它的经文是不容怀疑的, 因此历史上虽然有人已认识到长江的正源应该是金沙江,但也不敢出来否定《禹贡》的“岷山导江”说。徐霞客因家住长江入海附近的江阴,自小看见长江江面宽阔,江水滚滚东流,引起了研究它的上源的兴趣。年长之后,旅行黄河南北,看见黄河“河流如带,其阔不及长江三分之一”,又使他产生了为什么长江源短,而黄河源长的疑问。他带着这些问题,在 1636

—1637 年的考察中,经过调查研究,写下了《江源考》的论文。他在文中指出:《禹贡》说长江的源头出于岷山,而实际上不在岷山;岷江流入长江,不一定就是长江的江源,这正如渭水流入黄河不一定是黄河的河源一样;如果把长江上游的大渡河、岷江和金沙江进行比较,岷江没有大渡河长,而大渡河又没有金沙江长,所以推断江源,应当从金沙江开始。在当时封建理学的统治下,徐霞客摆脱经书的束缚,敢言前人所不敢言,理直气壮指出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源,使流传 1000 多年的谬误得到了纠正。

通过长期的野外考察,徐霞客对河流的侵蚀作用也有正确的观察记 述。如在湖南茶陵的云嵝山记载:“大溪自北来,直逼山下,环绕山峡, 两旁石崖水啮成矶。”在广西扶绥对右江和左江的侵蚀情况作了描述,说右江“江流击山,山削成壁”,说左江“江流自南冲涌而来,狮石首扼其锐,迎流剜骨,遂成狰狞之状”。由这些实例可以看到,徐霞客已认识到河流侵蚀两岸山岭,把山岭侵蚀成为崖壁和岬角。河流的侵蚀作用,在徐

霞客的笔下已成为塑造地表形态的动力之一。

河流侵蚀力量的大小与流速有关,而流速又与河床比降有关。徐霞客于崇祯元年(1628)考察福建的宁洋溪(今九龙江)和建溪后,对比这二条河流发源地的高程与流程,得出了比降与流速的关系。他说:“宁洋之溪,悬溜迅急,十倍建溪,盖浦城至闽安入海,八百余里;宁洋至海澄入海,止三百余里;程愈迫,则流愈急。况梨岭下至延平,不及五百里,而延平上至马岭,不及四百而峻,是二岭之高伯仲也。其高既均,而入海则减,雷轰入地之险,宜咏于此。”徐霞客的这段论述是很科学的,他用基准面和发源地高程相近似的两条河流相比较,认识到河床比降大小与河源距海远近有关,发源地高度相等的河流,流程愈短则比降愈大,流速愈大, 河流的侵蚀力量也因之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