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贞 明
程 鹏 举
徐贞明字伯继,号孺东(一说字孺东)。江西贵溪人。生年不详;明万历十八年(1590 年)卒。水利。
徐贞明父徐九思,入《明史·循吏传》。曾任句容知县、工部主事。执法严明,为人正直,有惠政。先后任句容令 9 年,有人称“其纯白之行, 惠利之政,当为天下第一”。他还曾参与运河治理工程,一次因工程紧急, 没有亲自迎接视事的工部尚书赵文华,赵很不满。后来赵与吏部尚书吴鹏合谋,趁徐九思迁为高州知州之际,以年老为名让其致仕还乡。徐九思居家 22 年,85 岁时卒。句容百姓在茅山建有徐九思祠。
徐贞明是隆庆五年(1571)进士,任浙江山阴县知县。“甫下车,即板舆行农亩间,悉得民所疾苦”。他主持修建了长 50 多里的挡潮堤,“有益于民甚大且久”。万历三年(1575)七月征为工科给事中,离任之时, “送者万人,自邑门而达于江”,沿途哭拜者不绝。不久,因前往狱中探望御史傅应桢,贬为太平府(治今广西崇左)知事。后升任湖广汉阳府推官。不久丁忧回籍。万史十一年任浙江处州知府。万历十三年(1585)又升为兵部主事、尚宝司丞。同年九月,徐贞明以尚宝少卿兼监察御史领垦田使的身分,主持京畿一带的农田水利开发工程。次年因浮议鹊起而罢。不久徐贞明乞假归田,万历十八年卒。
早在初任工科给事中之时,徐贞明就曾上疏,提出开发京畿水利的建议。他针对南粮北运的情况,指出:自古以来,西北(指今华北地区,下同)一直是号称富强之地,难道就不能做到粮食自给并保证军队的要求? 粮食从东南地区长途运输,每运一石到京城常常要花好几石的成本。这些都是民脂民膏,长此以往,东南势必困顿。加上运道时有不畅,更是令人担心。而陕西、河南一带,旧渠、废堰处处可见。山东则多泉水,都可引而成田。京城附近,河流泉源也为数不少,足以供给灌溉。关键是北方人不习水利,而常常苦于水害。实际上,水害难除正是因为水利未兴。水聚之则为害,散之则为利。现在顺天(治今北京)、真定(治今河北正定)、河间(治今河北河间)三郡大片农田半为沼泽,就是因为上游 15 条河流只有猫儿湾一处出口,泄流不畅所致。如在上游开浚渠道,引走一部分水量, 下游多开支河,畅其去路。地面最低处,留下作为蓄水之地,较高处则仿效南方圩田制度。这样一来,水利兴,水害自除。另外永平滦州(今河北滦县)至沧州、庆云(今河北庆云北 10 公里),近海地带遍地生长芦苇, 实际都是肥沃的好地。元代虞集就曾在京东滨海地区,开垦稻田。现在如能仿照虞集的办法,首先开垦这一地区。俟有成效后,再推广到河南、山
东、陕西等地。就可减少或者免除东南的漕运,国计就永无短绌了。
疏上后,工部尚书郭朝宾认为水田劳民,请缓议,此事被搁置。徐贞明选派几位能干下属,历时两月,考察了永平一带滨海靠山土地,证实了计划的可行性后,欲再上疏请求先进行试验之际,遭贬太平。贬谪期间, 他撰写了《潞水客谈》一文,全篇仅约 5700 字,以对话的方式,进一步
阐述了开发西北水利的设想。他提出 13 条理由,说明开发西北水利是当时最大最急的国家大计。主要内容如下。
-
雨旱虽是天然因素,但人却可以设法控制水的蓄泄,以备不时。目前西北地区旱则赤地千里,涝则洪流万顷,完全是寄命于天,实不可恃;
-
都城在北方,供给却全靠东南,决非长久之计;
-
东南漕运,常常耗费几石粮食才能运抵北京一石,民力疲惫。西北如能有一石收入,东南就可以省下几石的耗费。于国于民,都有大利;
-
开发西北水利,多开沟渠引水,可以减少各河的水量,减轻河患;
-
刘六、刘七起事,因为大量流民加入而声势浩大。开发水利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消除一大隐患;
-
东南人多地少,西北则相反。如多招东南百姓来西北开垦荒地, 可以两全其美;
-
有利于边防。
他指出: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各地泉源众多,引水容易,可以营造大片水田的地方比比皆是。前次上疏虽未被采纳,但已有多位官员赞同这一建议。相信以后如有人重提此议,必定能得以实施。
最后徐贞明还建议:商人从南方运米至北方出售,获利是十之三。如果由政府颁布政策,规定如在北方种植水稻售给官府,收购价格和南方运来的一样。这样一来,商人必定愿意省去长途运输之烦,而在北方开垦水田。逐渐发展,可收潜移默化之功,而国家又不必花任何投资。
兵部尚书(后任大司马)谭纶读该文后非常赞同,说自己“历塞上久, 知其必可行”。不久顺天巡抚张国彦、副使顾养谦在蓟州、永平、丰润、玉田等处试行,都颇见成效。
万历十三年徐贞明重返京城任职,御史苏瓒、徐待力陈徐贞明之说可行,给事中王敬民也专疏推荐。苏瓒并建议将治水、垦田两项任务一并由徐贞明负责。明神宗同意并升徐贞明为少卿,颁旨令其与各地方官共同勘议。徐贞明于是周历京东各州县,勘查水土情况,提出若干措施上报。户部尚书毕锵等人也很赞同,根据徐贞明的报告归纳了 6 条措施,主要有: 以垦田成绩考察各郡县官员,由徐贞明负责考核举报;适宜种稻的土地逐渐改种水稻,不宜种稻则仍其旧,不求速成;招募南方人,给发衣食农具, 求以一教十之效;垦田百亩以上,即算祖业,可以入当地籍;卓有成效者, 可充任乡村各级组织负责人;当地民夫只负责疏浚河道等事,而垦田则募专工。得到神宗同意。
九月,神宗命徐贞明以监察御史领垦田使,有阻挠垦田者即举报治罪。徐贞明先到永平,招募南方人实施垦田。到次年三月,已垦田达 39 000 多亩。他还遍勘诸河源委,拟进行大规模疏浚。他不避艰苦,“晓夕栉风沐雨,崎岖泥泞蓁莽中者,手不停指挥,口不停画诺。而露处招提古庙, 饥饿者为常”。就在这时,一些宦官和王公贵族,由于自己霸占了大批田产,害怕水田兴办后,自己的田产难以牟利。于是大肆活动,纷言水田不便。神宗惑于流言蜚语,开始犹豫。御史王之栋又上疏说水田必不可成。神宗终于决定停止垦田。徐贞明愤懑不已,不久就请假回乡。
元代虞集于泰定年间(1324—1328)曾建议在滨海地区建立军屯,种植水稻,未被采纳。到至正十三年(1353)因农民起义,南粮无法北运时, 丞相脱脱才赶紧实施虞集建议,但为时已晚。徐贞明从接受历史教训、防患于未然的观点出发,建议开发北方水利。他身体力行,又有周密的调查和规划,却因为少数达宫贵人的阻挠半途而废,“论者惜之”。清代雍正年间畿辅水利又曾大规模进行,但因北方气象、水文条件不同于南方,只在水源丰富的地区得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