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礼
程 鹏 举
宋礼 字大本。河南永宁(今洛宁)人。生年不详;明永乐二十年七月(1422 年 8 月)卒于北京。水利。
宋礼父宋彬,知仪陇县,有惠政。宋礼以明经出身入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最高学府)学习。因才能出众,洪武年间(1368—1398)被选拔任山西按察司佥事,执法严明。后因故降职为户部主事。建文(1399—1402) 初年,又被推荐任陕西按察佥事,又降职为刑部员外郎。明成祖先棣即位, 命宋礼署礼部事,因办事干练升为礼部侍郎。永乐二年(1404)拜工部尚书,直到永乐二十年去世。
自担任工部尚书后,宋礼多次主持了治水工程。其中最著名的是开浚会通河。会通河是大运河的一段,开于元代至元十三年至二十六年(1276
—1289)。当时称济州(今山东济宁)到须城(今山东东平)安山镇一段为济州河,安山到临清一段为会通河,明代则总称为会通河。它沟通汶、泗与卫河,使南方粮食可以直接水运到通州(今北京通县)。到至元二十九年(1292)又开成通惠河,从杭州到北京的京杭大运河才全线开通。
会通河开成后,由于水源不足,运道始终不畅,所以元代粮食主要还是靠海运,走运河的大约只占十分之一。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黄河在原武(今郑州北 30 公里黄河北岸)决口,淤塞安山以北的运河河道。永乐初年朱棣建都北京,漕运和元代前期类似,走海运或水、陆运结合。但海运损失很大,河运则由淮河、黄河到河南阳武,陆运 170 里,再装船由卫河北上,民夫困苦不堪。于是济宁同知潘叔正于永乐九年(1411)上疏请重开会通河。宋礼和刑部侍郎金纯、都督周长受命前往。从二月底至六月初,开挖从济宁到临清的河道长 385 里,深 1.3 丈,宽 3.2 丈。
河虽疏浚完成,但水源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经过调查,宋礼认为要解决这个老问题,必须更有效地利用汶河的水量接济运河。元代在汶河上修有■城坝,遏汶水至济宁入运河,南北分流济运。但济宁以北地势较高, 水浅难行。宋礼采纳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在整修了■城坝以后,又在该坝以西新修戴村坝,拦汶水西南流至南旺入运河,再南北分流济运。由于南旺是会通河段的最高点,比济宁高约 3 丈,因此南北分流都较顺畅。两坝互相配合,可以提高水源补充的保证率。宋礼又根据河道情况,设置闸门控制水流。南旺以北至临清,设闸 17 座;以南至沛县沽头,设闸 21 座。为了利用安山湖水接济运河,宋礼对安山镇上下的运河进行了部分改道。从汶上袁家口起新开河道,沿安山湖东岸至寿张县的沙湾接旧运河。
全部工程征发民夫 30 万,捐免租税 110 万石,历时约 100 天,基本解
决了运河水源问题。在宋礼所建工程基础上,成化十七年(1481)建立南旺南北二闸,南闸名柳林,北闸名十里,节制分水量。到弘治十六年(1503),南旺分水完全取代了■城分水,成为保证运河畅通的重要枢纽。
永乐十年,宋礼巡视卫河水患,回京陈述治理方案后,又提出减少海运、增加河运的建议。他指出海船多风险,主管官员为完成任务,往往超量敛派,百姓困扰。海船一艘需水手百人,可运粮千石。用相同的费用, 可以建 20 艘载粮 200 石的河船。每船用水手 10 人,20 艘共可运 4000 石, 要节省得多。因此可将镇江、凤阳、淮安、扬州、兖州的大部分漕粮改由河运,海运可改为三年两运。不久,平江伯陈■主持漕运工作,完成了江淮之间运河的整修工程,建立漕运管理制度,运河条件大为改善。永乐十三年(1415),海运就完全停止了。
完成会通河工程后,宋礼还曾入四川采办增修北京城所需的木料。负责过江西的司法事务。永乐十七年回北京,身体已很虚弱,特准免于上朝。
宋礼为人性情刚直,对下属管束很严。因此办事虽迅速,却得罪不少人。他为官清廉,死后家无余财。由于宋礼在京杭运河恢复重建中贡献巨大,在南旺湖上还建有宋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