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达 观
唐 锡 仁
周达观 自号草庭逸民。浙江温州永嘉人。生卒年不详,活动于 13 世纪末。地理学。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周达观奉命随使团赴真腊(今柬埔寨)访问。第二年(1296)二月离开宁波,二十日自温州港登舟启航,取南偏西南方向,利用东北风,经福建、广东沿海,费时 25 天,于三月十五日到了占婆(今越南中南部),又经半月,抵达著名的湄公河口。自此转舟内河, 逆水逆风(西南风)进入柬埔寨。他在到达柬埔寨后,便南北纵行,到了今磅清杨、洞里萨湖、暹粒、吴哥等地。周达观在柬埔寨居留了一年多, 大德元年(1297)六月由吴哥启程,仍循海道返国。回国后,他根据亲身经历,写有《真腊风土记》一书。
在《真腊风土记》中,周达观以猎奇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力,记录了柬埔寨 13 世纪末叶各方面的事物。此书文字简练,只有 8 千多字,内容包
括很广,分了 41 项。其中的“总叙”、“城廓”、“正朔时序”、“耕种”、“山川”、“出产”、“贸易”、“草木”、“飞鸟”、“走兽”、“蔬菜”、“鱼龙”、“蚕桑”等项,则与地理有密切关系。例如“耕种”一项中写道:“大抵一岁中,可三四番收种。盖四时常如五六月天,且不识霜雪故也。其地半年有雨,半年绝无。自四月至九月,每日下雨,午后方下。淡水洋中水痕高可七八丈,巨树尽没,仅留一杪耳。人家滨水而居者, 皆移入山后。十月至三月,点雨皆无,洋中仅可通小舟,深处不过三五尺, 人家又复移下,耕种者指至何时稻熟,是时水可淹至何处,随其地而播种之。⋯⋯又有一等野田,不种常生,水高至一丈,而稻亦与之俱高。⋯⋯” 这段短短的文字,扼要地描述了柬埔寨盆地的气候、水文、土地利用、耕种收获、水旱季移居以及浮稻的特殊生长情况。柬埔寨位于中南半岛,属热带季风气候,降雨主要靠西南季风,雨季开始于五月,到十月底结束, 午后多热雷雨;从十一月到翌年四月为旱季,干燥少雨。文中所述:“四时常如五六月天,且不识霜雪”,一年“可三四番收种”,“半年有雨, 半年绝无”,“每日下雨,午后方下”。还说洞里萨湖雨季涨水时,“巨树尽没,仅留一杪”;旱季湖水退落时“仅可通小舟”,居民特别是渔民跟着水涨“移入山后”和水退而下移,形成季节性移居。这些气候水文和耕作特点的描述,不仅是当时情况的正确反映,而且现今还依然如此,没有任何改变。
《真腊风土记》是通过实地游历而写成的,这样的著作在元代是不多见的,因而也是最为可信和宝贵的了。它不仅是元代的一部重要域外地理
著作,有一定的地理价值,而且由于它有丰富的历史记载,可以弥补柬埔寨正史的残缺,对研究柬埔寨历史还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柬埔寨关于 13 世纪的文字记载甚少,因此过去和现在研究柬埔寨历史文化的学者,几乎没有例外都要利用这本书中的史料,特别是其中关于故都吴哥的记载,非常受人重视。可以说《真腊风土记》是研究柬埔寨吴哥极盛时代的珍贵历史文献,周达观也就成了柬埔寨很多人所知晓的一位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