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 成

孙 剑

计成 字无否(读 fǒu),号否(读 pǐ)道人。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明万历十年(1582 年)生;崇祯八年(1635 年)以后行踪不详。建筑学。

计成出身于具有浓厚书画艺术风气的吴江计姓家族。他自小学画,擅长山水。《园冶·自序》称:“不佞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同、荆浩笔意,每宗之。”荆浩、关同是唐末五代开一代新风的山水画大师,擅写北方景物,构图多以雄壮的巨峰为主,进而扩展山川、地势、树木花草, 配以行旅、渔舟,点缀寺庙、山居等等,展现一种恢弘的大自然风貌,这对计成后来的造园思想有重大影响。计成也工诗文,阮大铖有《计无否理石兼阅其诗》,并评论说计成“所为诗画,甚如其人”。可惜诗已不传。计成中岁以前,“业游”燕楚,大约 40 岁左右时,回到江苏镇江。有一次偶然戏做石壁一座,观者俱称“俨然佳山也”,从此传出名声,随后便以造园叠山声誉鹊起,名驰江南。他从一个诗人画士,正式改行,为人造园叠山,所建第一座名园是常州吴玄的东第园,这一作品使他一举成名。接着为汪士衡造寤园,获得更大成功,有与东第园并驰南北江之誉。在建造寤园之时,他又利用工作之余,总结建造经验,撰写了《园冶》一书,成为传世名作。崇祯五年(1632),他完成了寤园的建造,一年之后又到扬州,为好友郑元勋建造影园。同时,将早已完成,又无力印行的《园冶》稿,拿到阮大铖那里代刊。崇祯八年(1635)前后,影园建成,《园冶》刊布,当时正值“时事纷纷”,太平军进逼安徽,不几年明亡,从此计成的行踪消失,已无从查考。

计成生前在大江南北主持建造的著名园林共有三处,即东第园、寤园、影园。此外,有假山若干。

东第园主吴玄,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历任河南南阳府儒学教授,刑部本科等职,为明末魏党官僚,在士林中声名不传。他在常州城东

(今常州旧城城里东水门内水华桥北)得到元朝温相(元温国罕达,曾任集庆军节度使)故园十五亩,打算十亩为宅,五亩为园。当时计成以偶造假山闻名,吴玄便招他来造园。计成勘察地形的“基形最高,而穷其源最深,乔木参天,虬枝拂地”,故主张掇石而高,搜土而下,令乔木参差山腰,蟠根嵌石,并依水而下,构亭台错落池面,采用“篆壑区廊”可获意外之效。建成之后,吴玄十分高兴,自诩为江南之胜,惟己独收。东第园建成之后,他接着为汪士衡建造寤园。汪士衡是计成造园叠山事业发展过程中一位重要人物。但其事迹已多不可考。寤园在仪真新济桥,建造于崇

祯四五年间,其景点主要有“篆云廊”、湛阁、灵岩、荆山亭、扈冶堂等处。

影园是计成建造的第三座名园,也是所知最后一处,成就最高。主人郑元勋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工诗画,为计成好友。影园始建于崇祯七年,第二年建成,据考在扬州城西南隅,与城墙仅一水之隔(今荷花池以北,西门桥之南)。影园的设计建造基本上是《园冶》理论的再实践, 即使门窗洞口形制,墙地装饰,也大多按《园冶》成例选用,它十分美妙地体现了计成“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思想。据郑元勋《影园自记》描述,其地无山,却前后夹水,隔水同峦,蜿蜒起伏,尽作山势。“环四面,抑万屯,荷千余顷,萑苇生之。水清而多鱼,渔棹往来不绝。⋯⋯升高处望之,迷楼、平山皆在项背;江南诸山,历历青来”。地在柳影、水影、山影之间。根据这种地形特点,影园的设计布局,以点状分布,景点不多,因山因水,朴实无华,疏朗淡泊,融于环境,雅洁小巧,亲切宜人, 其因借之法,妙及造化之功。郑元勋在《园冶·题词》中给了很高评价, 书画名家董其昌书赠“影园”二字,影园一时成为江南名构,被公推为扬州第一名园。现可考见有玉勾草堂、半浮阁、淡烟疏雨庭院及读书楼、■ 翠亭、一字斋、媚幽阁等景点。崇祯十七年(1644)明亡,郑元勋在动乱中,被人误杀。入清以后,郑元勋家世衰微,影园也随之荒芜,到康熙年间已是旧址依稀,衰草接城头了。

计成除建造这三处名园外,别的小造作已不可考。

计成在建筑学领域最为重要的贡献,是他将自己的造园经验,进行理论化的加工提炼,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研究造园理论著作——《园 冶》。

《园冶》成书于崇祯四年(1631)计成建造寤园时,初名《园牧》, 因当时名流曹元甫阅后十分赞赏,改题为《园冶》,即园林的设计建造之意。崇祯七年阮大铖找计成叠山,在阮大铖的资助下,《园冶》得以刊刻, 并于次年完成。原刊本前有阮叙、郑元勋题词及“自序”,后附“自识”。

《园冶》刊布后,因与阮大铖的关系,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只见录于李笠翁《闲情偶寄》,崇祯原刊本只在日本内阁文库等地有全帙,国内还未发现。

《园冶》共分 3 卷,首列兴造论、园说,随后分相地、立基、屋宇、装折;第二卷为栏杆;第三卷分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六篇。其行文多以骈四骊六形式,具有骈散兼行或骈体散文小品化风格,是一部充满古典文学形式的科技著作,有些地方比较晦涩难懂。

“兴造论”与“园说”是全书之纲,阐述造园之意义。强调造园重在表现意境,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最高境界,这是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征的总概括。“相地”、“立基”相辅而行,根据不同的山村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及江湖地等不同地形特点,进行与自然

环境相统一的设计。第二卷栏杆及第三卷“屋宇”等论述园林建筑的具体内容形式要服从造园要求,不能孤离独行。山、石是中国园林的重要内容。计成专列“掇山”“选石”,阐述自己造园叠山理论,其中掇山是世人公认的精华所在,他将掇山又分为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洞、涧、曲水、瀑布等节,叙述其桩木理论,掇山途径,讲究因地制宜,因材致用。“选石”依自己所用,据杜绾《云林石谱》列出十六种,指明产地,辨别石性,供掇山造景使用。“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表现手法,计成认为是“林园之最要者”。并指出可以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等,依其主体人的不同心境情状,会获取不同的感受,这是他极高明的地方。

《园冶》进行的理论概括,是以“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为原则,以山水为自己变化的丰富内涵,力求创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获取其天然之趣。这种天人一体,情趣自然的思想是《园冶》所蕴含的基本内核。只有建筑、绿化、山石、水池等都以自然的存在为依归进行布局建构,才能创造自然谐和、含蓄、深邃、变化所体现的别有天地的趣味, 取得一种幽静、雅致、闲逸的情调与风格。这一思想影响深远,成为世界园林艺术中别具一格的中国园林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园冶》所达到的理论高度,是基于计成个人的造园实践与思想水平,就不可能从整体上对中国造园实践理论进行概括,不可能全面总结当时社会的造园艺术实践成就。比如对园林生命所系的“理水”及各种水景的处理,就几乎没有论述,所列“屋宇”,也未提及“舫”等等。

计成前半生过着游历生活,后来虽为人造园,声誉卓著,但还是“以造园叠山技艺传食朱门”的一介寒士。因造园与刊布《园冶》,与向为士林不齿的阮大铖有一段来往,虽为互相利用,但对计成来说,内心也极酸楚,不免长叹“生人之时也,不遇时也”。据他说刊刻《园冶》,只不过是“欲示长生、长吉,但觅梨栗而已”。《园冶》中也时时流露出他草野疏遇,涉身丘壑,那种不得已的痛苦、伤感、凄凉情调,或许正因为此, 他想在人间建造“乐园”,寻找一个安慰灵魂的场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