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代 钧
张 平
邹代钧 字甄伯,又字沅帆。湖南人。清咸丰四年(1854 年)生于湖南新化(今湖南隆回境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卒于湖北武昌。地理学。
邹代钧出身于舆地世家。曾祖母吴瑚珊,自幼受其父独好舆地的影响, 对天下方舆沿革,郡县四至有着浓厚的兴趣。吴氏嫁到邹家后,又给其六个儿子传授地学,常聚灰画禹贡山川地图教之。三子邹汉勋,潜心研究州域沿革形势,编纂过各种府志州志数百卷,在地图学理论和方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是清代著名的舆地学家,和魏源、左宗棠等人有交往。邹汉勋生二子,世繇、世诒。邹世诒,字子翼,修编《大清一统舆图》,绘制《直隶通志图》、《贵州通志图》、《湖北通志图》、《湖南通志图》等。邹代钧之父邹世繇,字子由,佐邹汉勋修《贵阳府志》。邹代钧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从小儒染家学,致力于舆地学,贯通历代疆域沿革和地图测绘。光绪五年(1879),补县学博士弟子员。左宗棠督师酒泉,他前去求见,被其赏识,以参谋军事保县丞。光绪十二年(1886),经两江总督曾国荃的推荐,邹代钧作为随员随刘瑞芬出使英俄等国。他们乘船从上海出发,经东海、南海,出我国国境,西行过马六甲海峡,进印度洋,绕亚丁湾、红海,入地中海,至法国马赛,改乘火车、渡轮至英国伦敦。这一旅行路途十分遥远,途中见闻极广。邹代钧的旅行日记《西征纪程》, 对沿途经过的国家和地区的天度、地势、疆域、山川、海洋、政教、历史、风俗、物产、时事等有详细的记述,这些资料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时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灾难,使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邹代钧怀着“科学救国”的心愿,在外国期间,潜心学习和研究西方测绘地图新法。他是第一个到欧美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地图学的中国人。光绪十五年(1889),他从英俄返国,带回欧美诸国各种地理图册书籍。这时朝廷开馆续修《会典》,他上书建议兼采中西地图测绘法, 说理精湛,立说周详,英国人傅兰雅(J.Fryer)读后十分佩服。会典馆总裁对此十分赞赏,推荐邹代钧担任会典馆纂修。光绪十七年(1891),湖北舆图局成立,邹代钧为该局总纂,主修湖北全省地图。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历时 4 年,于 1894 年完成测绘任务,绘制的湖北地图为当时各省舆图中最好的地图之一。后来他任湖北译书局海国地图编辑。
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全国上下饮恨不已。有识之士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民族的危亡,积极倡导经世之学,求富国强兵之法。在时代潮流推动下,在好友陈三立、汪康年、吴德
潇的大力支持帮助下,邹代钧个人出资,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武昌创办“译图公会”,光绪二十四年(1898)改名为“舆地学会”。该学会编译出版中外名图,以推进地理学的研究和普及地理教育。同年,陈宝箴由鄂藩擢湘抚,久闻邹代钧的才识,故向他咨询治理湖南的策略。邹代钧建议开采常宁水口山铅锌矿,平江黄金矿,以利富源,尔后建学堂,兴教育。陈宝箴对此大为赞许。1895 年设立湖南矿务总局,任命邹代钧为该局提调,全面负责开矿之事。
戊戌变法,新学兴起。光绪二十三年(1897),各地纷纷创办报刊, 设立新学会,创办新学堂。在湘抚陈宝箴和提学使江标的热心提倡下,湖南一时成为维新运动的中心。邹代钧也积极参加到这一运动中去。1897 年创办的《湘学报》,邹代钧为舆地撰稿人。1898 年邹代钧在当时最为著名的学会——湖南南学会为讲论会友,主讲舆地。戊戌变法失败,他辞去湖南矿务总局之职,应两湖总督张之洞之邀,主讲两湖书院。光绪二十八年
(1902)入京,任编书局总纂兼学务处提调官。翌年任《钦定书经图说》纂修兼校对官。书成,升任分省补用直隶州知州。学部成立,补员外郎, 迁参事厅行走,因病未就。光绪三十三年(1907),为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总教习,主讲舆地。不久病逝。
邹代钧是中国近代地图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上会典馆书》和
《湖北测绘地图章程》是他关于地图理论和方法的代表作。文中不但论述了经纬度测量法、三角测量法、多种投影法、等高线法等西方先进的测绘理论,并且详细介绍了西方测绘工具的用法,这对摆脱中国千年以来的“计里画方”法,改进中国古代简陋的测绘工具有极为重要的推进作用。在他组织领导下进行的湖北省地图测绘,以先进的测绘理论为指导,引进西方测绘仪器,测量详实,精确度高。把《光绪湖北地记》中记载的所测 68 县经纬度数和今日所测的经纬度数(据《中国地名录》,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 1983)相比,平均绝对差值经度为 10′52″,纬度为 5′ 04″。在绘图上采用圆锥投影法,并改进地图内容表示法,用晕■法表示地貌,比传统的笔架式大大迈进了一步,这是地图符号从写景法向水平投影法的过渡,标志着地图符号科学化的开始。
邹代钧创办的中国近代地理学最早组织——舆地学会,致力于编译出版地图。自光绪二十三年(1897),首次出西伯利亚、中亚细亚地图 94 幅后,该组织共出版了中外总图分图千余幅,这些图有以下几大特点:
第一,取材于中外名图,原始资料都是最新测绘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世界地图测绘水平。
舆地学会刊行的地图,除《湖北全省分图》是实测外,其他地图都是邹代钧和他的同仁根据已有的地图和其他编图资料在室内编辑而成的。对于编绘地图的取材,邹代钧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刊行的“中外舆地全图”序言中提到,内地各图以胡林翼的《大清一统舆图》为底本而参考近
今所出的新图,如各省通志,本地州府州县地图等,以及德意志人所作的盛京、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六省地学图,英吉利海部所作长江、白河、西江及中国沿海图,俄罗斯人所作东三省、蒙古、新疆地图,洪钧的中俄交界图,薛福成的中缅定界图,邓承修的中越定界图等等。外国图以德意志人所作手本图为底本,不详者再搜单幅补之,如西伯利亚、中亚细亚则用俄罗斯人所作的图,暹罗、缅甸、印度、波斯、阿富汗、俾路支、阿刺伯、澳大利亚、南非、加拿大则用英吉利人所作的图,越南则用法兰西人所作的图等等。编绘地图所根据的原始资料,是新地图水平的关键。取材于中外名图,这是邹代钧刊行的地图首推国内第一的重要原因。
第二,采用新法编制,对制图根据的各种材料均进行了仔细审核修订。中国人绘制的国内地图,有些是计里画方绘法。邹代钧在编制时,根
据经纬网和方里网之间的相互推算方法,将图上计里画方绘法转化为地图投影法。外国人绘制的地图,都以其本国文字注记,经纬度以其本国首都观象台的子午线为起始子午线,比例尺用其本国尺度。邹代钧在编译时, 将外文译成汉文,经纬度改为以中国京都子午线为起始子午线,比例尺改用自制的中国舆地尺(1 尺=0.308642 米),使中国人读任何外国地图时, 按图可得中国里数分率之准。此外,在译外国地图时,他还综合中外地图特点,详为图例和注记,以便辨识阅览,易为中国人接受。第三,采用多种投影法。
舆地学会译绘出版了许多外国人采用多种投影法制作的世界地图,从而把多种投影法引进到中国。
第四,采用彩色印刷。
舆地学会出版的地图在印刷上大有改进,大多采用新式烂铜制版法, 画图于铜版上,用浓硫酸腐蚀后而成图版。然后用机器印刷。这个方法是邹代钧通过黄宪遵派人赴日本学习来的,并引进了西方的印刷机器。这样印刷出来的图,色彩鲜明美观,与传统的单色石印地图有着天壤之别。
舆地学会出版的地图,在清末民初流传十分广泛,如《中外舆地全国》是当时有影响的地图集。此图集共 68 幅图,首次刊行于光绪二十九年
(1903),单色石印,光绪三十四年(1908)再版,彩色印刷。它是我国中等学校适用的最早地图集。图集上第一次出现人口等级表示法。它是后世编制中外地图集的主要参考资料,如光绪三十三年(1907),周世棠、孙海环编的《廿世绍中外大地图》1 册,就是以此图集为基础编绘的。
邹代钧创办舆地学会,除发行股票的部分收入,其余经费均由他个人承担,为此他生前把所有财产均用于创办学会,出版地图,以至倾家荡产, “炊烟几绝”。他去世后,由于资金困难,舆地学会只好解散。
除在地图学上有很高成就外,邹代钧还撰写了大量的地理志和边防地理方面的地学专著。地理志主要著作有《光绪湖北地记》24 卷,《蒙古地记》2 卷,《日本地记》4 卷,《安南、缅甸、暹罗、印度、阿富汗、俾路
支六国地记》8 卷,《中外地理志略》等。这些地理志有两大特点,一是外国地理志占很大部分,按中国古代地理志的体例,对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疆域、山川、人口、物产、政教和历史沿革等多方面情况作了论述, 这对扩大当时人们的地理视野,使人们获得比较全面而确切的世界地理知识很有帮助。二是地理内容有明显的加强,与传统的地理志详于沿革,长于考证有所不同。他撰写的地理志于天度疆里,度里方位有确切测量数据, 对各州县的山脉走向、河流流经地势和湖泊分布有翔实的记述。在外国地志中,还探索了一些地理现象的原因。
边防地理著作主要有《中俄界记》3 卷,《中国海岸记》4 卷,《西域沿革考》2 卷等。当时中国出现了极端严重的边疆危机,这些边防地理著作非常适合当时的社会需要,曾广为流传,为世所推重。其中《中俄界记》一书尤为著名。邹代钧根据他随曾纪泽勘探中俄边界的亲身经历,加上广为搜集中外图籍,融会新旧约章而写成此书。书中对边界的山脉走向、河流分布有详细记述,度里方位有确切数字,用事实揭露了沙俄是何年何月用何种手段侵占了我国多少土地,翔实记载了中俄边界的变迁历史。同时还深刻剖析了 50 年来(1840—1886)中俄边界上我国领土丧失的原因,强调要加强边疆的防守,指出国民要了解边疆地理的重要性。这些研究工作很有意义,使人们认清沙俄的侵略本性,唤起民众关心国家的命运,积极投身到民族救亡工作中去,达到振兴国家的目的。今天,《中俄界记》一书仍有现实意义。
邹代钧怀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愿望,毕生致力于地理研究和地理教育事业。他“为翻印地图,倾家荡产,炊烟几绝”的精神,激励了后来人。如张相文和中国地学会的会友们,就是在邹代钧的精神鼓舞下,艰苦创业,开拓前进,才有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