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大 渊

张 平

汪大渊 字焕章。江西南昌人。约元至大四年(1311 年)生;卒年不详,活动于 14 世纪上半叶。地理学。

汪大渊的生平不详,他可能是一个从事海外贸易的舶商。在他撰写的

《岛夷志略》的自序中只说“少年尝附舶以浮于海”。张翥序中也只言汪大渊“冠年尝两附舶东西洋”。后人对他的生平有很多考证。苏继■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证认为,汪氏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 元顺帝至顺元年(1330)冬从泉州港出发,开始第一次海上航行,历时 5 年,到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夏秋间返国,航行范围以印度洋区域为主。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冬,再一次由泉州出发,进行第二次海上航行, 历时 3 年。在至元五年(1339)夏秋间返国,航行区域主要是南洋诸地。汪大渊两次出海航行,游历南洋诸岛及印度洋沿岸各地,行程最远达东非海岸,游历之广远,是前此留有姓名的我国航海家中无可匹比的,在清代中叶之前,可居前列。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他写成《岛夷志略》一书。全书共 100 条,除最后一条“异闻类聚”系得之于传闻或其他书籍外,

其余 99 条,“皆亲所游历,耳目所亲见”的地方,材料多可征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诸史外国列传秉笔之人,皆未尝身历其地,即赵汝适《诸蕃志》之类亦多得于市舶之口传。大渊此书,则皆亲历而手记之, 究非空谈无征者比。”这是本书最可贵处之一。

《岛夷志略》在体例上仿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和赵汝适的《诸蕃志》等书,择重要地方立以条目,分条记述各地山川、习俗、景观、物产、贸易、趣闻等项。书中涉及的地域东起澎湖和文老古,西至阿拉伯和东非海岸,对南洋群岛及印度洋沿岸国家、地区及港口记载尤多。所列举的国家或地区共计 99 条,所载外国地名达 220 个。此书记载的地域范围之广,是在此之前后的诸史和各类专著中无可比拟的。许多地方,如罗卫、罗斛等国,在正史中没有记载,这有补于正史。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为随元使访问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内容比较详赅,但记述的范围仅限于一国。就是后来马欢的《瀛涯胜览》也只谈到 20 个国家及所属地区,叙事虽更详细,但涉及的地域却远不如《岛夷志略》所述之广。

《岛夷志略》在内容上对许多地方的记载较诸史外国列传、《岭外代答》与《诸蕃志》更为翔实,就是和同时期的西方地理著述相比,也可得到同样结论。如书中记层摇罗“国居大食之西南,崖无林,地多卤,田瘠谷少,故多种薯以代粮食,每货贩于其地者,若有谷米,与之取易,其利甚薄,⋯⋯民事网罟,取禽兽为食,煮海为盐,酿蔗浆为酒。有酋长。地

产红檀、紫庶、象齿、龙涎、生金、鸭嘴、胆矾。贸易之货用牙箱、花银、五色缎之属”。据后人考证层摇罗就是今日非洲东岸的桑给巴尔

(Zanzibar)。据《宋史·层檀传》记载,早在宋代,层檀国(即桑给巴尔)的使者就曾两度访问中国,一次在熙宁四年(1071),一次在元丰六年(1083),但中国人中对桑给巴尔有较详的地理认识的当首推汪大渊。把《岛夷志略》中有关层摇罗的记载和《马可·波罗游记》所载僧祗拔儿岛相比,会觉得前者的可贵。

《岛夷志略》中最早使用“东洋”和“西洋”两个地域概念,汪大渊大概是以印度分界。书中还保存了不少重要的历史地理资料,如书中澎湖

(今琉球)条指出“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间立巡检司”。

《岛夷志略》是唐宋以来对南洋、印度洋地理知识的总结和发展,它上承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和赵汝适的《诸蕃志》,下启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和巩珍的《西洋蕃国志》,也是研究元代的海外贸易、中外关系及这一时期亚、非地区历史的珍贵资料。书中部分条目已被译为德、法、英等国文学。但此书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由于书中条目次序非尽依地域排列,更无任何海路图示,再加所载委港小镇,久湮无遗,研究此书十分困难。书中讲的各国各地相当现今何地,学者迄今持论纷纭,进而影响到此书的流传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