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英

周 嘉 华

唐英 字俊公,又字叔子,晚年自号蜗寄居士。关东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清康熙二十一年五月五日(1682 年 6 月 10 日)生;乾隆二十一年(1756 年)下半年卒。陶瓷工艺。

唐英 6 岁起在乡塾读书,康熙三十六年(1697),他年仅 16 岁即开始

供役于养心殿,即宫廷的手工艺品作坊。长达 26 年的工作使他熟悉了许多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成为养心殿里的能人,深得雍正皇帝的信任。雍正元年(1723)授予内务府员外郎。壅正四年朝廷开始派遣官员到景德镇督理陶务。同年八月任命内务府总管年希尧督理淮安报闸关,遥领御器厂总理。第二年正月年希尧到景德镇视察,三月二日返淮安。唐英作为年希尧的助手,于当年十月以内务府员外郎兼驻厂协理陶务的身分在御器厂直接负责烧造瓷器,年希尧只是管理御器的拣选运送。唐英一直在御窑署监督陶务,为内务府造办处召募能工巧匠,成绩显著。乾隆二年(1737),唐英奉命接任年希尧的淮安关使,遥领总理陶务之职。乾隆三年十一月两淮盐官三保接淮安关之事务,唐英则专司烧造瓷器。乾隆四年(1739),唐英调任江洲(今九江)钞关,仍兼管陶务。乾隆八年(1743)十一月唐英将九江关务交九江知府暂管,亲自到景德镇御器厂协助老格料理御器厂的生产和暂办御瓷的烧造。乾隆十四年(1749)冬他奉命移理粤海关,时隔二年他又复调九江钞关,兼理陶务。乾隆二十一年九江关任满,唐英奏请退职。解任后不久卒。唐英死后,陶务由江西巡抚主办,再未任命驻厂陶务专官。

唐英后半生有近 30 年的岁月管理陶务,除了每年为御器厂烧瓷筹集资金和监督御器的烧制外,他身体力行,刻苦钻研,对中国制瓷工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根据《陶录》卷五“唐窑”下说:“公深谙土脉火性, 慎选诸料,所造俱精莹纯全。又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 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银、彩水墨、洋乌金、珐琅画法、洋彩乌金、黑地白花、黑地描金、天蓝、窑变等釉色器皿。土则白壤而填,体则厚薄惟腻。厂窑至此,集大成矢。”在造型和装饰方法上,据《陶成纪事碑记》说:“自宋大观,明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诸官窑及哥窑、定窑、钧窑、龙泉窑、宜兴窑、西洋、东洋诸器,皆有仿制。”在釉色上计有:“白粉青、大绿、米色、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梅粉青、驴肝、马肺、天蓝、霁红、霁青、鳝鱼黄、蛇皮绿、油绿、欧红、欧蓝、月白、翡翠、乌金、紫金诸种;又有浇黄、浇紫、浇绿、填白、描金、青花、水墨、五彩、锥花、拱花、抹金、抹银诸名。”

仿古创新的诸色瓷釉计 57 种。可以说它充分反映了乾隆时期制瓷的高超水平。

唐英不仅监督烧造了精美绝伦的瓷器,而且对景德镇的制瓷工艺进行了科学的总结。雍正八年(1730)唐英编成《陶成图》。乾隆八年(1743) 唐英又将它按造瓷顺序逐项加以说明,并请当时的名画家孙祜、周鲲、丁观鹏等绘图,书法家戴临书写,完成了他的名著《陶冶图编次》,进呈乾隆皇帝阅览。这本书共有图 20 幅,图文并茂,对采石、制泥、淘炼泥土、炼灰、配釉、吹釉、成坯入窑、烧窑、洋彩、束草装桶等工序进行了科学形象的记载。唐英的这部主要著作全文只有 4500 字,却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并流传到欧洲。乾隆元年(1736),唐英完成了《陶成纪事》,并汇集了《瓷务事宜示谕稿》,刻其序于石。在这一碑记中,他记叙了制瓷经费、工匠、解额、胪列诸色釉瓷。乾隆三年,唐英的幕僚顾栋高编订了唐英的诗文《陶人心语》,乾隆五年唐英为这一诗集写了自叙。同年唐英还为重修的《浮梁县志》作序。乾隆十八年(1753)《陶人心语》续集完成,总共 19 卷。《陶人心语》为后人了解当时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和陶瓷生产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唐英不仅是一位陶瓷工艺家,还是位编写剧本的作家,其剧本流传至今,为人称颂。

据《瓷务事宜示谕稿》说,唐英初到御窑时,对物料、火候、古今瓷式,茫然不知。但是他“萃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仅用了 3 年时间,他对物料、火候、生■变化之理,虽不敢谓全知,但也

颇有得于抽添变通之道。他身为封建官僚,能与工匠同其食息者 3 年,这是难能可贵的。在《陶人心语》中他说自己能苦心戮力,由“向之唯诺于工匠之意旨”的外行,变成了“今可出其意旨唯诺夫工匠矣”的内行,这在封建官僚中也是少见的。唐英在管理景德镇的陶务中,执行了雍正皇帝的口谕“工匠疾苦亦宜恤,商户交易宜平”,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工匠和商户的压榨,提高了景德镇制瓷工人的积极性,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发挥,促进了景德镇瓷业的繁荣。景德镇陶瓷工艺在乾隆年间成为黄金时代,应以唐英之功为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