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 元 仪
潘 吉 星
茅元仪 字止生,号石民。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约明隆庆四年(1570 年)生;约崇祯十年(1637 年)卒。军事技术、火器技术、航海术、制图学。
茅元仪祖父茅坤(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明嘉靖(1538) 进士,文武双全,官至吏部主事,又任广西兵备佥事、北直隶大名(今河北大名)兵备副使。时倭寇屡犯沿海各省,浙江总督胡宗宪延请茅坤于其幕府与筹兵事,奏请为福建兵备副使,未果。茅坤又是明中叶散文学家, 提倡唐宋古文,编《唐宋八大家文钞》,盛行海内,著《白华楼藏稿》、
《茅鹿门集》。茅坤有三子,其次子(此即茅元仪之父)茅国缙(1541—?), 字荐卿,号二岑,明万历(1583)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南京工部郎中, 著《晋史删》。元仪出身于将门,自幼受父祖家学,少好谈兵,科举应试不第,遂研习韬略、海防,涉猎文史,博览群书。万历(1573—1619)末年清兵南下,茅元仪从军。明天启二年(1622)抗清名将孙承宗(1563— 1638)任兵部尚书、蓟辽经略,在关数年练兵屯田颇有建树,茅元仪乃投承宗幕下,后承宗为阉奸魏忠贤排挤去职。崇祯二年(1629)清兵逼进京师,朝廷起用孙承宗督师守通州(今北京通县),再移镇山海关,收复永平、迁安、滦州、遵化等城池。茅元仪此时因佐孙承宗获战捷有功,升至副总兵官,成为这位督师大学士的得力副将。崇祯三年茅元仪受命率水军驻守觉华岛(位于今辽宁兴城南 12 里海中),因部下哗变而被遣戍于福建漳浦。次年孙承宗亦罢官归高阳(今河北)故里,清兵来攻,率家人抗战, 城破殉国。及京师再告急,茅元仪于福建请募死勤王,为庸奸所忌。他忧国,又不能展其志,乃悲愤纵酒而卒,时在崇祯十年(1637)前后,约享年 68 岁。
茅元仪博学多才,文武兼备,所著有《嘉靖大政类编》、《早巢事迹考》、《艺话甲编》、《西峰谈话》、《福堂寺贝余》、《石民四十集》及《武备志》等书。其中以《武备志》最为重要,是茅元仪晚年之作,他之所以列入科学家行列,就因他是这部优秀军事科学巨著的作者。此书成于天启元年(1621)。早在万历年间他科举失意后,便决定研究军事韬略, 并着手编写此书。据康熙《江宁府志》(1668)载,崇祯元年(1628)三月他寓居南京时曾将该书进呈,崇祯帝称其“该博”。全书共 240 卷,广采历代兵书及史书 2000 余种,分为五大部分:(1)《兵诀评》18 卷,收
《孙子》、《吴子》等 9 家兵书;(2)《战略考》31 卷,收集历代用兵得失事例,供后人借鉴,起自春秋,终于元代;(3)《阵练制》41 卷,
载历代兵家所用战阵图、教练士卒及训练刀枪拳棒技艺等法;(4)《军资乘》55 卷,论军事后勤供应、立营、行军、旌旗、军械、战船、火器、屯田、水利、河漕、医药、马匹等;(5)《占度载》96 卷,叙述奇门六壬、方舆、海防、江防、航海等事。《武备志》一书资料丰富、内容广泛、体系严谨、图文并茂,除讨论纯军事问题外,还含有科学技术、体育、交通运输等内容,是继宋人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1044)之后的又一集大成式的军事百科全书,为中外所罕见。此书于明末抗击清兵时已见诸实际应用,亦为各镇将士所参考,并由崇祯帝朱批后发至各镇所。
清王朝建立后,茅元仪曾因是抗清将领,且《武备志》中有反清思想, 此书遂被列为禁书遭焚毁,这限制了它在清代中期(18 世纪)以前的流通。鉴于该书资料珍贵,有重大实用价值,社会上仍暗自流通明刊本或清抄本。至乾隆时始解禁,道光年间再刊行木活字本,从此又大行于世。从科学技术角度来看,《武备志》中《军资乘》及《占度载》两部分最引人入胜。因《军资乘》关于军械、战船、火药、火器、水利、漕运、医药及马匹等卷都与科学技术直接有关,而《占度载》有关方舆、海防、江防及航海各卷则涉及地理学、地图学、航运技术及火器使用等内容。茅元仪编此书除摘引前人著述外,还写出大量评论及己见,补充新的实际资料,此书是他创造性学术研究的产物。他引古籍资料目的是为提供证据,展示他作为杰出军事指挥官和战略家的军事思想。历史上像他这样博学的将才并不多
见,他书中所述各种火器,多为战场上所见,绝非纸上谈兵。他对各种火器了如指掌,是名符其实的火器专家。
《军资乘》火攻篇卷 119—134 总题为《火器图说》,其主要内容可分
为以下 8 个方面:(1)火药理论及制造技术,各种类型火药配方,包括烟火药、毒火药、逆风火药、发射药、炸药、慢火药、喷火药等。(2)各种火炮,诸如佛朗机、威远炮、百子连珠炮、虎蹲炮、铜发■等。(3)火铳及鸟铳,包括子母百弹铳(十管铳)、五雷神铳(附描准器的五管铳)、五排火枪等。(4)各种火箭,包括单飞火箭、大火箭、火笼箭(集束火箭)、百虎齐奔箭(同时齐发百枚火箭)、一窝蜂箭、往复火箭、二级火箭及火箭飞弹等。(5)各种喷火筒,包括毒药喷筒、满天喷筒、钻穴飞砂神雾筒等。(6)火球类包括各种炸弹、烟雾弹、毒气弹、火球等。(7)各种火器战车,如火柜攻敌车(下架枪、上装火箭)、万全车、火箭车,这类战车可同时点放不同火器。(8)水雷及地雷,如水底龙王炮、渡水神机炮、地雷连炮、合打炮、竹炸炮、自犯炮、万阵地雷炮、钢轮伏火柜等。书中详细叙述了上述火器构造、制作材料、部件尺寸、火器性能及用法,同时给出火器总图及部件详图。除宋元火器外,所介绍的多是明代发展起来的火器及从外国引进的火器,如佛朗机、鸟铳等。在中国古代兵书中关于火药及火器的记述,都没有《武备志》详细具体。它反映了传统火器技术的最高水平。
《武备志》除对火药、火器制造技术作出系统总结外,还含有其他领域的科学知识。如《占度载》卷 240 所载《郑和航海图》,是中国现存最
系统而完备的古代海图。其中绘出了郑和 15 世纪出使西洋各国时庞大舰队的航程,所经地点的名称、方位、地形,以及以南京为起点,途经南海、印度洋沿岸各国至非洲东海岸的航线等。它不但是航海术的宝贵记载,也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武备志》不但在中国受到好评,还流传到国外。早在 17 世纪它就传到日本,宽文十四年(1664)大阪书商河内屋喜兵卫根据明刊本翻刻了日本版,由鹈饲信之(字石斋)标点并加和文训读。从此该书成为江户时代日本学者广泛引用的参考书。和刻本发行时,中国原刻本于 18 世纪陆续通过中国商船运往长崎,再由此转至各地,日本读者对此书最感兴趣的也是其中火药、火器及航海术方面的内容。科学史家薮内清认为《武备志》所载“牵星术”,是以指南针测定恒星高度,再定海上位置。他由此推定当时已掌握了经度及纬度的测定法。18 世纪时,此书还引起欧洲人的注意, 旅居北京的法国耶稣会士钱德明(J.J.M.Amiot,1718—1793)于 1782 年用法文写的《中国兵法论》(Art militaire des Chinois),发表于《北京耶稣会士关于中国历史、科学、技术、风俗、习惯纪要》中,简称《中国纪要》(MémoiresconcernantlesChinois)之卷八。在这以前,钱德明还以单行本于 1772 年在巴黎出版。此书主要取材于《武备志》、《武经总要》及《火龙经》(14 世纪)等书。他指出,欧洲应用火器之前很久,中国人就掌握了火药及火器技术。他还转载了《武备志》中火箭、喷火筒、火球等火器插图及火箭、火炮、五色火药的配方及制法,认为对当时法国军队有用。《中国兵法论》引《武备志》的内容后又译成英文。《武备志》现已成为中外学者研究火药、火器技术史的必读之书,受到高度评价。美国学者富录特(L.C.Goodrich,1894—1986)把《武备志》与《天工开物》(1637)及《三才图会》(1609)并称为明末刊行的 3 部杰出的插图本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