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武

朱 建 平

高武字梅孤。四明(今浙江宁波)人。生卒年不详,生活于 16 世纪。中医学、针灸学。

高武生卒年代不详,大约生活在 16 世纪。他少年颇有奇才,爱好读书。天文、律吕、兵法、骑射,皆娴熟精通,文武双全。嘉靖时(1522—1560) 中武举,北上历览边塞关隘。以后向上献策,未被采纳,于是返归,隐居乡里,从事医学研究。晚年医术专精,治病疗效斐然。尤其擅长针灸,曾感叹当时针灸乏术,误治太多,乃亲手监铸针灸铜人,一男、一女、一童, 以试穴位,再推之于人,所验不差毫发,惜未传世。撰有《射学指南》、

《律吕辨》、《痘疹正宗》、《针灸大成》、《针灸节要》和《针灸聚英》等书。存后世两种。

高武行医之初,和当时多数医生一样,只知用药,不知针灸。临证时遇到的一些疾病,单靠服药并不能治好;而欲改用针灸,却又束手无策, 自愧技穷。他从实践中悟出:医生治病犹如两军对垒作战。懂得攻守奇正, 量敌而应者,才是良将;懂得针、灸、药三法,因病而施者,才是良医。针对当时重药物而轻针灸的弊端,指出:“针、灸、药三者得兼,而后可与言医。”为了纠正时弊,改变多数针灸书内容粗疏的现象,他认为“不溯其源,则昧夫古人立法之善”,决心从探索针灸渊源开始。1519 年,他将《内经》、《难经》有关针灸的经文,删繁撷要,编辑成《针灸节要》

(又名《针灸素难要旨》、《针灸要旨》)3 卷,1537 年刊行。该书卷 1 首列九针图,继辑《难经》有关补泻、针刺深浅、井荥俞经合主病以及经脉各论等经文 18 节,每节援引滑寿《难经本义》为注。卷二(上)辑录《内

经》有关用针方宜、五刺应五脏、九刺应九变、十二刺应十二经等 36 节,

主论针灸的基本理论。卷二(下)采《内经》文 57 节,以病证分目,如五

乱刺、热、疟、腰痛、周痹等,并详述治法。其末节专述灸法。卷 3 论 12

经脉、奇经八脉主并同身尺寸与经脉长短等 10 节。这是一本供针灸医生学习的颇有参考价值的医经节本。历来节录《内经》的书籍,往往详于医理而略于针灸。此书着重于《内经》针灸专题的研究,在这一方面其贡献和影响仅次于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

高武认为既知针炙之源,还须知其流,“不究其流,则不知后世变法之弊”。于是穷究明以前《铜人》、《明堂》、《子午》和窦氏《流注》诸家之说,集其论述和歌赋,并参入己见,于嘉靖已丑(1529)撰成《针灸聚英》(又名《针灸聚英发挥》)4 卷,1537 年刊行。该书卷一论五脏六腑,仰伏人尺寸,手足阴阳流注,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其所属经穴的

循行及主病,并附有经脉经穴图;卷二为骑竹马法、四花穴、灸痨穴、窦氏八穴、子午流注等各家取穴方法;卷三为煮针、火针、温针、折针、艾炷、灸疮、禁忌等针灸法;卷四为多种经穴的要穴歌、经脉歌、针灸临床主治经穴的歌赋、针灸补泻手法歌及针灸禁忌歌等,最后用问答体叙述了针灸治疗的若干问题。卷首“集用书目”简介了明代以前《子午经》、《存真图》、《金兰循经》等 16 种主要针灸学著作。因“诸书于《素问》、《难经》多异少同。今取其同,议其异,故以《聚英》名。”此外,书中还选用《伤寒论》、《神应经》、《卫生宝鉴》、《医经小学》以及部分本草书,当时所存的针灸书籍几乎都有所精选。在金元四大家中,主要选录了“东垣针法”。可谓针灸精华汇粹,内容极为丰富。他还以按语的形式阐发己见,常有新意。如言黄帝所著《明堂针灸图》是“后人所依托者”; 称颂东垣针法“引伸触类、应用不穷”,“深得《素问》之旨”;对于子午流注针法,批评后人应用时“泥其图而不详其说”。还严肃地指出《素问》遗篇用针念“咒法,非《素问》意⋯⋯未足信。”在人神禁忌中指出: “人神尻神,后世术家之言,素难未有也,何足信哉!”这些见解,对破除当时掺入针灸学中的一些唯心主义和封建迷信思想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针灸聚英》选编的针灸歌赋达 80 多首,有基础、临床,有针刺、灸疗,大大方便了初学者记诵。该书的内容和编辑方法给后世针灸文献汇编性著作提供了楷模。如杨继洲在编撰名著《针灸大成》时就借鉴了此书的成功经验。《针灸聚英》刊行之后,对于纠正重药物轻针灸的时弊以及针灸书粗疏混乱现象,起到良好的作用。后来,它流传到日本,内容未变而被扩为 8 卷,如宽永十七年(1640)、正保二年(1645)等复刻本,对日本的针灸学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