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方面的成就
李时珍不仅是一位药学家,也是一位医学家。在医学上,从基础理论到临床,都在前人基础上有新的发展。
脉学在中医学中是极受重视的。自晋代王叔和著《脉经》后,五代高阳生著成《脉诀》,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记诵而广为传播,但因其中谬误也不少。李时珍继承了正统的脉学,博采历代各家之长,对经义大加发挥, 如他指出,切脉独取寸口,是以此候五脏之气,而不是切按五脏六腑经脉之体,阐发透辟。他在《脉经》24 脉的基础上,又增述了 3 种脉,使中医脉象增至 27 种,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说浮脉“浮脉唯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 久病逢之却可惊”,短短四句把浮脉的脉位、脉象、临床意义表述得很清晰。他还用“相类诗”、“主病诗”,把同一类的各种脉加以归纳,对其在诊断病证方面的意图加以阐发。这就是他的《濒湖脉学》的全部内容, 虽然篇幅不多,但在中医脉学发展史上却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
李时珍对经络学说也有其独特的贡献。中医经络学说,在最古的《黄帝内经》中已经具备,但主要是十二正经,而对其他经脉,即冲脉、任脉, 督脉、带脉、阴■、阳■、阴维、阳维等 8 条脉的循行路线、生理及病理特点,或者语焉不详,或者比较混乱,或不够全面。李时珍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研究,重新厘定这 8 条经脉的循行途径,认为其功能是二维调和营卫,
二■调和阴阳,揭示了这 8 条经脉病机辨证的基本情况及规律,并著成《奇经八脉考》,从而使中医学的经络学说成为系统的、完整的独特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至今仍在中医学术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李时珍在中医脏象学说方面,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历来,中医对三焦、命门这些脏象的具体内容一直有所争论,一千多年没有一致的结论。李时珍通过长期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三焦是人体元气的别使,而命门则是三焦的本原。一个是物质实体,一个是无形之功用。命门是有形之物,位于两肾之间,七节之旁,非脂非肉,外有白膜包裹,外形类似胡桃;而三焦则是一种无形的功用,是为命门行使其生理机能的。他还写成
《命门考》、《命门三焦客难》(后佚)。在他的上述学术观点的影响下, 其后对命门的研究形成了高潮,出现肾间命门学说的学术派别,大大繁荣了临证中医学术的发展。此外,李时珍还对人脑的功能进行了论述。传统上,中医把人的精神思维活动归于心,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对脑,从
《黄帝内经》以降,尚无人把它与精神活动相联系。李时珍首次提出“脑为元神之府”,这是近代西洋医学大量输入我国之前,中医首次提出人脑主宰精神的观点,其后才引起明末清初中医界对脑在人体中重要作用的重视。
李时珍在临证实践方面,由于他深谙医理,对中药学的全部内容了如指掌,因而他的临证疗效相当理想,不仅著《濒湖医案》、《濒湖集简方》
等方书医案专著,还在《本草纲目》中列入大量治验医案,阐明医药理论, 成为我国早期著名医案专集著作。
李时珍还是我国若干医疗技术发明的最早记录者。其中有重要意义 的,如用冰块外敷膻中降温的物理疗法,治疗高热病证的辅助疗法;蒸汽消毒法,即把瘟疫病患者衣物于甑上蒸过以防传染他人;用猪尿泡与翎管相连及葱管吹盐入尿道的导尿术等等。他还首次记载了铅中毒、汞中毒、一氧化碳(煤气)中毒、肝吸虫病,烟薰、空气消毒等多种临床方面的医疗技术。
李时珍根据辩证论治以指导临证方面,既能遵照传统的理论,又机动灵活,不拘泥于一些迂腐的教条,在医理方面也有重要的发挥。他强调要重视病人体质、辨别病因病机,药证要相当,而不能死板套用。他还强调药物与食物并重,列举大量食疗治病的方剂,充分体现中医重视脾胃功能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