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己
余 瀛 鳌 万 芳
薛己字新甫。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 年) 生;万历三十八年(1559 年)卒。中医学。
薛己出身于医门,其父薛铠精于诊疗,尤长于儿科。曾任南京太医院医士,后为院使。撰有《保婴撮要》传世,并将元代滑寿所撰《十四经发挥》予以校刊。薛己少承庭训,传父医业。学习勤勉,进取心强,其学术经验以精博著称于时。正德初年(1506)任南京太医院院士,后晋升为太医院御医,正德十五年(1520)授太医院院判。嘉靖九年(1530)以奉政大夫、南京太医院院使致仕归里,继续在家乡为民众诊病。在业医过程中, 薛己初为疡医(包括外科和皮肤科),后数十年于临床实践中对各科(内、外、妇、儿、骨伤、眼、口齿等)均有较深的造诣,可以说是临床上的一位多面手。
作为明代中叶的名医,薛己撰写或整理了较多的医著,对后世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其自撰者,包括《内科摘要》、《外科枢要》、《疠疡机要》
(麻风病专著),《女科撮要》、《正体类要》(骨伤科专著)及《口齿类要》等多种临床学科著作。《内科摘要》论述多种内科杂病,其中又以脾肾亏损病证为主,兼及其他脏腑病证,附有薛氏所治二百余例医案。《外科枢要》以介绍疮疡诊候、辨证及人体各部疮疡(共 30 余种)之症状和治疗为主,附有医案及治疗方剂。《疠疡机要》详述麻风病之本症、变症、兼症及类似病证的辨证治疗,附有较多的医案及方药介绍。《女科撮要》论述经、带、胎、产多种病证,并介绍部分妇科杂病及妇女常见之外科病
(乳岩、乳痈、阴疮等),结合医案阐述治法。末有附方并加注。《正体类要》一书,薛氏列述骨伤科病证主治大法及扑伤、坠跌、金伤及汤火伤三类共 64 种病证的医案,并介绍伤科常用方剂。此书为我国现存较早的骨伤科专著。《口齿类要》介绍茧唇、口疮、齿痛、舌证、喉痹、喉间杂症等 12 类口齿咽喉病证的辨证、验案及方剂。
此外,经薛己校订、补充、注释或改写的著作又有多种。前面提到其父薛铠所撰之《保婴撮要》,现传本系经薛己予以补撰、整理,内容较原著更为丰富,切于实用;另有《保婴金镜录》一书,撰者不详,内容侧重于儿科诊法及儿科常用方,薛氏予以整理、加注后刊行。妇科则有《校注妇人良方》。在此之前,宋代陈自明曾撰《妇人大全良方》,这是我国较早的妇产科综合性名著,内容非常丰富。薛己将此书予以删节或增补,其增补内容以校注和医案为主。此校注本实际上是一部新的妇科著作,刊行后其影响竟超出陈氏原著之上。另有《外科精要》(陈自明原著)、《伤
寒全镜录》(舌诊专著,元代杜本撰),《明医杂著》(明代王纶著)、
《本草发挥》(明代徐彦纯撰)等书,薛氏均予校订后刊行。
薛氏著述影响较大,在他逝世后,明代吴■辑《薛氏医案(24 种)》, 其中以薛己著作为主,并有自宋迄明其他名医著作多种,另有《薛氏医案
(16 种)》、《薛氏医案(9 种)》等版本。必须指出的是,后人有将薛氏内科医案予以集编出版单行本《薛氏医案》者,现有明刻本及日刻本, 此单行本与丛书本不宜混淆。
作为一位临床医学的多面手,薛氏能在前贤理论、经验的基础上,博取而不泥学;善于独立思考,并能畅抒个人的学术见解。于临床各科中, 薛氏的外科尤具特色。在明代以前,外科著作论痈疽治法,以“托里内消” 论较为盛行。薛氏认为痈疽、疮疖均有气血壅滞之病理,辨证当察其表里、虚实及早治疗。不少患者可用内消(薛氏所谓“即托里之意”)法,若“毒气已结,勿泥此内消之法,当辨脓之有无、深浅⋯⋯”,再定治法,较符合临床实际。对于外科疮疡之“五善七恶”说,前人有见四恶即属“不治” 之论,薛己对此则持异议,并提出疮疡恶证在治疗上“法当纯补胃气”。
薛己推崇《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对于脏腑学说,尤侧重于脾肾。他说:“真精合而人生,是人亦借脾土以王(旺)。”其脾胃学说渊源于金代李东垣,调治脾胃亦以甘温益中、补土培元为主;另一方面, 薛氏十分重视肾及命门学说,以其内涵真阴、真阳,“气血阴阳,皆其所论”。临床上善于应用张仲景之八味肾气丸和钱仲阳之六味地黄丸,认为此二方是直补真阴、真阳之要剂。此说对后世之温补学派颇具影响。如明代赵献可(《医贯》为其代表作)在薛氏重视肾与命门、擅用八味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论命门学说。他将命门比喻为走马灯, 提出命门之火为“性命之火”。《医贯》一书载述“水火阴阳之辨”,也是对薛氏理论的进一步阐发。但清代《四库全书总目·薛氏医案》批评赵献可执薛氏成法,以六味、八味通治各病,未免“胶柱鼓瑟”,容易产生流弊。清代徐大椿亦曾以此归咎于薛。《四库全书总目》明确指出:“其实非(薛)己本旨,不能以李斯之故,归罪荀卿也。”这种观点对学医者如何学习前人学术经验,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