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文学史上的地位
王锡阐因矢忠故国而在明朝遗民圈子里受到很大尊敬,他的天文学造诣则使遗民们引为自豪。但更值得重视的是天文学界同行对他的评价,这可以引梅文鼎的论述作为代表:“近世历学以吴江(王锡阐)为最,识解在青州(薛凤祚)上,惜乎不能早知其人,与之极论此事。稼堂(潘耒) 屡相期订,欲尽致王书,嘱余为之图注,以发其义类,而皆成虚约,生平之一憾事也。”
王锡阐在清代天文学界的名声地位不及梅文鼎,这与王锡阐一生贫 病,中年去世,而梅文鼎得享高寿,又得到康熙帝的特殊礼遇,有很大关
系。但王锡阐的天文学成就在清代还是得到承认的。1722 年,号称“御定” 的《历象考成》中采用了王锡阐的“月体光魄定向”方法。1772 年,《四库全书》子部天文算法类收入《晓庵新法》,这件事在那个时代被认为是“草泽之书得以上备天禄石渠之藏,此真艺林之异数,学士之殊荣”。
王锡阐在《五星行度解》中对第谷宇宙模型以及《崇祯历书》中的行星运动理论所作的改进尝试,开启了清代天文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此后梅文鼎、杨文言、江永等人的同类工作,或多或少都受到王锡阐工作的影响和启发。不过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这一方向上的研究基本上未取得什么重要成果。
天文学上的“西学中源”说,发端于明朝遗民学者,而王锡阐是真正对中西天文学都有了解的天文学家中提倡此说的第一人。他作为清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之一,大力论证、宣传“西学中源”说,在客观上对清代天
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消极的作用。他与梅文鼎同为清代天文学界“会通中西”的大师,但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使论证“西学中源”成了“会通中西” 的主旋律,却未向赶上、超过西方天文学这一方向去努力。
王锡阐的《晓庵新法》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传统历法。在欧洲天文学方法和体系已被清代天文学界普遍接受的情况下,王锡阐异调独弹,来实践“归大统之型范”的主张,带有很强的复古主义倾向。另一方面,由于《晓庵新法》隐晦难懂,从天文学的角度对此书进行真正深入的研究探索,至今仍是一项尚待完成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