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中 梓

余 瀛 鳌 陶 晓 华

李中梓 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居士。南汇(今属上海)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 年)生;清顺治十二年(1655 年)卒。中医学。

李中梓出身于官宦家庭,其曾祖父为地方武官,于抗击倭寇侵袭中不幸牺牲,祖父亦为仕族,父亲曾中进士,亦为武官。李中梓初习儒,乡试为诸生,但进一步科举则失利。后因体弱多病究心于医,以自学为主。在理论上,以《内经》为基础,博览汉唐以后名著;受东汉张仲景和金代张元素等人的著述影响较为显著。李中梓以儒通医,治学严谨,注重由博返约。他从医近 50 年,临床经验丰富,于疑难诸证之诊疗,辨治精细,常能出奇制胜,获取良效。

在业医过程中,李中梓与较多的名医交友善,包括早于他的王宇泰、施沛、喻昌等名医及晚于他的秦昌遇等时贤,能不抱门户之见,相互切磋交流,从中吸取诸家之长。

在数十年临床工作中,他先后撰写多种著作,包括《内经知要》、《医宗必读》、《雷公炮制药性解》、《伤寒括要》、《颐生微论》及由李氏手著而其门人所辑之《士材三书》等,影响广泛的为前三种和《士材三书》。

《内经知要》2 卷:作者鉴于《内经》原著卷帙较多,内容不够集中, 文字又较为精深难读,遂选录此书之重要内容予以归类,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病能八类。所辑《内经》原文均标示篇名,李氏结合基础理论和临床心得加注阐析;笔叙简要,深入浅出,条理清晰,成为《内经》分类选辑本中之名著。此书初刊于崇祯十五年(1642), 后于清代乾隆二十九年(1764)复由清代名医薛生白予以重校加按,成为后世之通行本。刻本很多,建国后出版影印本及秦伯未之浅解本。

《医宗必读》10 卷:此书为明代著名的临床门径书,其医论部分介绍医学源流、学医方法及有关医学理论探析,并附《内经》所述人体骨度、部位及脏腑图说;次论中医诊法(以脉学为主);又次为《本草征要》, 选录李时珍《本草纲目》部分药物,旁采诸家本草学说,结合己见,予以注释;其后以介绍内科杂病为主,分述 33 种常见病证之因、证、治疗,这是此书的主体部分。其特色在于病机分析以《内经》理论为基础,述理精要、中肯,选方实用有效,并附有案例,可资临证参阅。此书刊于崇祯十年(1637),刊本达 40 余种之多(包括旧刻本),是李氏的临床代表作。

《士材三书》:这是李中梓所撰,由其门人尤乘整理、增补,包括《诊家正眼》、《本草通玄》、《病机沙篆》三种著作。《诊家正眼》撰于明

末,主要是一部脉学专著。李氏论脉,学术上宗法《内经》、《难经》理论,广引明以前诸家脉学理论及个人见解予以注按、发挥,并能通过考核、对比前贤所论以阐析脉象;他对明以前广泛流传之高阳生《脉诀》在学术上予以辨误,末附脉学总论。《本草通玄》为内容简要之药物著作,李氏按药物之不同部类,收选 341 种,力求临床实用,末附用药机要等内容。

《病机沙篆》撰于晚年,此书分列中风、虚劳、噎膈等十二种病证,介绍诸病之病因、病机、证治及处方,内容突出病机之阐析,论方俱备,以论为主,颇多新的见解。整理者尤乘于书末,附其手著《寿世青编》。此丛书初刊于康熙六年(1667),刊本达 20 余种,影响较为深广。

除上述著作外,李氏另编有《雷公炮制药性解》,亦较风行;另有《伤寒括要》,刊于清代顺治六年(1649),《颐生微论》(综合性医书)撰于崇祯十五年(1642)等。《颐生微论》为李氏早期著作,有数种明刻本和日刻本,后由其门人沈朗仲予以校订、删补,改名《删补颐生微论》。作为明代晚期的医学家,李中梓是一位声誉卓著并有一定国际影响的

人物。他的著作说理精要,深入浅出,深受广大读者和后世医家的推崇, 其著述刊刻后的风行盛况,反映了他是祖国医学的重要作家,可称是我国在医学普及方面较早做出贡献的人物。

在医学理论方面,李中梓以《内经》为宗,并受薛己、张介宾、王宇泰等名医的学术影响。他善于归纳、总结前人的学术精要,参以个人的读书心得和临证经验予以举要、赅括、发挥。如他在《医宗必读》卷一中所阐论之“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阳阴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等为后世医家所遵循。他在内科杂病方面的阐论,尤为清代迄今多种医著所引述,其医案亦被收入《续名医类案》等医案名著中。

在勤于著述的同时,李中梓又善于教学。其侄李延■得其亲授;门人有沈朗仲、尤乘、董宏度、郭佩兰等;清代名医马元仪为其再传弟子(沈朗仲门人),尤怡为其三传弟子(马元仪门人),均负盛誉,后世或有称之为“李士材学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