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思 恭

朱 建 平

戴思恭 字原礼,一作元礼,以字行。婺州浦江(今浙江诸暨)人。元泰定元年(1324 年)生;明永乐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5 年 12 月 12 日)卒。中医学。

戴思恭的祖父戴暄,父亲戴尧,皆以儒学相承,为浦江望族。思恭天资聪敏,幼年习儒,读书必求微言奥义,为文务求切合实用。旁涉星象、堪舆、风鉴之术,尤嗜医书,志在济世活人。当时,邻县义乌朱丹溪医学大行。少年的思恭随父到义乌,拜丹溪为师。丹溪见其颖悟绝伦,“尽以医术授之”。思恭刻苦钻研,深得先生医术之精髓,遂以医鸣世。当时大学士宋濂称其医术之妙,非一时诸人可及。萧山医家楼英亦佩服思恭“才思敏捷,好学能文”,“以兄事之,亦以师礼之也”。

洪武十九年(1386)三月,明太祖朱元璋遣使召思恭诊治,刻日奏功。太祖器重其才,授他为太医院御医。四太子朱棣患瘕、三太子晋王朱遘患末疾,先后经思恭医治而愈。洪武二十五年(1392)七月,太祖欲命他“领太医院事”,他借口年老多病辞去,遂授其阶迪功郎御职医,遇风雨免其朝见。洪武三十一年(1398)太祖患病,隔不多时,出御右顺门,将诊病不当的侍医交付狱司,独抚慰思恭说:“汝仁义人也,毋恐!”同年五月, 太祖病亡,惠帝继位,将诸侍医治罪,独擢思恭为奉政大夫太医院使。永乐初(1403)曾四次以老不仕为由辞归,成祖朱棣赐诰命,乃退居乡里。次年十月,成祖召他,因病未就。永乐三年(1405)四月,派安车接进京师,且免其跪拜,安置官舍中,有特召始进见皇帝。同年十月十五日复辞归。临行时,成祖诏谕:“朕复召汝,汝其来也”,赐金,并派员护送。思恭返归,即祭拜丹溪墓。不久病发而逝。

思恭娶诸暨杨氏为妻,生二子,名戴儒、戴俨,皆先思恭而卒。平生与宋濂、楼英、僧缵西绪等交往甚契。

思恭学有渊源,业有师授。其师朱丹溪先从朱熹四传弟子许谦研习理学,后又师武林(今杭州)罗天益学医,罗天益则学医于荆山浮屠,而荆山浮屠是金代著名医学家刘完素的学生。在丹溪众多的学生中,唯戴氏父子最得其传。思恭还能采摭前代张仲景、张从正、李杲等医家要旨,“触而伸之,类而长之,精研覃思,明体适用”,“以之治疗诸病,往往奇验”。例如,他的从叔仲章,六月患大热,面赤,口谵语,肤发红斑。他医用大承气汤治疗,而热愈盛。他诊脉发现两脉皆浮虚无力,认为不是真热。援引张从正“当解表而勿攻里”之说,用附子干姜人参白术诸药煎煮,冷服, 大汗而愈。又如,苏州某妇产后病惊,身翩翩然如升浮云之上,举目则室庐旋运,不能站稳。他医用补虚法治疗。思恭诊视后,认为是产后瘀血内

积所致。遂用下法,去其积血一斗而愈。如此验案甚多。撰有《证治要诀》、

《证治要诀类方》、《类证用药》(一卷,已佚)、《推求师意》,并校补丹溪先生《金匮钩玄》。其著述多以朱丹溪学术思想为本,参以诸家学说,结合临证实践,寓理论于证治,均有发挥。在理论方面,对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阐述其所未尽;在杂病的辩证论治方面,对气血痰郁之治亦多阐发。

丹溪撰《金匮钩玄》,重视气血痰郁,善治杂证,且以补阴为宗。后经思恭校补,于元正十八年(1358)刊行,共 3 卷。书中标明“戴云”, 即思恭按语,亦多精确明晰,使内容更为丰富。如“六郁”,戴云:“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然后,分别论述了气、湿、痰、热、血、食郁的症脉,弥补了丹溪所论之不足。书末附有“火岂君相五志俱有论”、“气属阳动作火论”、“血属阴难成易亏论”、“滞下辩论”、“三消之痰燥热胜阴论”、“泄泻从湿治有多法论”6 篇医论,均为思恭所撰。刘完素倡“火热论”、李东垣创“气虚阴火论”、朱丹溪提出“阴虚生火论”,从不同角度探讨“火”的病理。思恭在这些学说的基础上, 提出火之为病,无脏不有的观点。认为人在气交之中,“多动少静”,“凡动皆属火”,火之为病,其害甚大,其变甚速,其势甚彰,其死甚暴。指出大怒则火起于肝,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悲哀动中则火起于肺,心为君主,自焚则死。在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基础上, 思恭使气血盛衰的病机统于阴阳之变,更突出“气化火,血易亏”的观点, 认为在正常情况下,气可化生万物,变则为火,可以败乱生机。人在气交之中,多动少静,故阳气最易滋长,阴血最易损耗,发展成为“气血盛衰论”,并对后人汪机的“营卫论”有一定影响。

思恭有遗稿失落民间。嘉靖甲午(1534)为祁门(今属安徽)汪机所见,谓“观其中之所语,皆本丹溪先生之意,门人弟子推求其意而发其所未发”,并题名《推求师意》。并由汪氏门人陈桷校刊,编入《汪石山医书八种》。这是一本医论医话集,两卷,分杂病、小儿、妇人三门,共论述了 58 种病证的病因病理、脉证和治法等,附验案若干则。此书传丹溪之学而有思恭自己的发挥。如丹溪对杂病的辨证论治,重在气、血、痰、郁, 其中尤以痰、郁为主,故对于痰证郁证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思恭作了详细的推求。如主张“郁病多在中焦”。认为六淫七情,劳役妄动,致脏气有虚实克胜之变。四脏一有不平,则中气不得其和而先郁,更因饮食失节,停积痰饮,寒湿不通而脾胃自受,所以中焦致郁者多。治疗用药主张升降兼用。用苍术一药,强健脾胃,开发水谷之气,取其升散解郁;用香附一药,取其下气最速,降气解郁。二药一升一降,气行而郁散。用抚芎一药,可直达三焦,使生发之气,上至头目,下抵血海,疏通阴阳,为气血之使。如此细推详究,这在历代医著中实不多见。又如,思恭把丹溪“阳

有余阴不足论”单指阳火和阴精的关系发展为泛论气血的盛衰,颇为独到。

《四库全书提要》评《推求师意》说:“震亨(丹溪)以补阴为主,世言直补真水者,实由此开其端。书中议论,大率皆本此意。然俗医不善学震亨者,往往矫枉过直,反致以寒凉杀人。此书独能委曲圆融,俾学者得其意,而不滋流弊,亦可谓有功震亨者矣!”

《证治要诀》12 卷。思恭以朱丹溪学说为本,集《内经》、《难经》、

《伤寒论》直至宋元名医 22 家的学术经验,参以作者自己的心得,论述了

多种内科杂病兼及疮疡、妇科、五官科等病症诊治。书分诸中、诸伤等 12 门,分门列证,先论病因,再述病源,辨证施治。于临证时检阅十分方便。王肯堂《证治准绳》就是仿此而作。书中所载诊治经验,十分宝贵。如卷八载:“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气在溺桶中滚涌,其病为重”。近人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细菌感染复发时,其小便会产生“气尿”,病情加重。可见,如果在古代不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是不可能发现并详加描述的。书中最早提出寒热发作有期是疟疾的主症,并与类似疾病相区别。另撰《证治要诀类方》4 卷。胡■“序”说,“味其论断,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推测病源,著奇见于理趣之极。观其随病加减之妙,不特药之咸精, 抑亦治疗之有据,诚医门之规矩准绳也。”

思恭为人诚实谨慎,且有仁义之心。晋王旧病复发而死,太祖大怒, 要治晋王府诸侍医的罪。思恭在旁从容直谏道:“臣前奉命视王疾,启王曰:‘今即愈,但毒在膏肓,恐复作不可疗也’今果然矣。”说明不是侍医的过错,诸侍医因此得免一死。他“位总医流,名扬四海,有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之心,惟以活人为念”。太祖称其“仁义之人”,辽简王大书“仁义”二字赐他。临终前,他给后辈留下“积善守法”的遗嘱,教育后代要做好事,守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