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善 兰

王 渝 生

李善兰 原名心兰,字竟芳,号秋纫,别号壬叔。浙江海宁人。清嘉庆十五年十二月八日(1811 年 1 月 2 日)生;光绪八年十月二十九日(1882

年 12 月 9 日)卒于北京。数学、天文学、力学、植物学。

李善兰出身于读书世家,其先祖可上溯至南宋末年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李伯翼。伯翼一生读书论道,不乐仕进。元初,其子李■举贤良方正,授朝请大夫嘉兴路总管府同知,全家定居海宁县硖石镇。500 年来, 传宗接代至 17 世孙,名叫李祖烈,号虚谷先生,治经学。祖烈初娶望海县知县许季溪的孙女为妻,不幸许氏早殇;继娶妻妹填房,又病故。后续弦崔氏,系名儒崔景远之女。崔氏生三子:心兰(善兰)、心梅、心葵,并一女。心梅亦通晓数学。李善兰早年在家乡娶妻许氏,无子;晚年在北京纳妾米氏,仍未得子;乃过继外甥崔敬昌为嗣。敬昌字吟梅,曾任江海关文牍。李善兰自幼就读于私塾,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资禀颖异,勤奋好学,于所读之诗书,过目即能成诵。

9 岁时,李善兰发现父亲的书架上有一本中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感到十分新奇有趣,从此迷上了数学。

14 岁时,李善兰又靠自学读懂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卷,这是明末徐光启(1562—1633)、利玛窦(M.Ricci,1522—1610)合译的古希腊数学名著。欧氏几何严密的逻辑体系,清晰的数学推理,与偏重实用解法和计算技巧的中国古代传统数学思路迥异,自有它的特色和长处。李善兰在《九章算术》的基础上,又吸取了《几何原本》的新思想,这使他的数学造诣日趋精深。

几年后,作为州县的生员,李善兰到省府杭州参加乡试。因为他“于辞章训诂之学,虽皆涉猎,然好之总不及算学,故于算学用心极深”(李善兰《则古昔斋算学》自序),结果八股文章做得不好,落第。但他却毫不介意,而是利用在杭州的机会,留意搜寻各种数学书籍,买回了李冶的

《测圆海镜》和戴震的《勾股割圆记》,仔细研读,使他的数学水平有了更大提高。

海盐人吴兆圻《读畴人书有感示李壬叔》诗中说:“众流汇一壑,雅志说算术。中西有派别,圆径穷密率。”“三统探汉法,余者难具悉。余方好兹学,心志穷专一。”许■祥《硖川诗续钞》注曰:“秋塍(吴兆圻) 承思亭先生家学,于夕桀、重差之术尤精。同里李壬叔善兰师事之。”看来,李善兰曾拜吴兆圻为师,学习过数学。

李善兰在故里与蒋仁荣、崔德华等亲朋好友组织“鸳湖吟社”,常游

“东山别墅”,分韵唱和,其时曾利用相似勾股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原理测算过东山的高度。他的经学老师陈奂在《师友渊源记》中说他“孰习九数之术,常立表线,用长短式依节候以测日景,便易稽考”。余■在《白■

■诗话》中说他“夜尝露坐山顶,以测象纬躔次”。至今李善兰的家乡还流传着他在新婚之夜探头于阁楼窗外观测星宿的故事。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的现实激发了李善兰科学救国的思想。他说:“呜呼!今欧罗巴各国日益强盛,为中国边患。推原其故,制器精也,推原制器之精,算学明也。”“异日(中国)人人习算,制器日精,以威海外各国,令震摄,奉朝贡。”(李善兰《重学》序)从此他在家乡刻苦从事数学研究工作。

1845 年前后,李善兰在嘉兴陆费家设馆授徒,得以与江浙一带的学者

(主要是数学家)顾观光(1799—1862)、张文虎(1808—1885)、汪曰桢(1813—1881)等人相识,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数学问题。此间,李善兰有关于“尖锥术”的著作《方圆阐幽》、《弧矢启秘》、《对数探源》等问世。其后,又撰《四元解》、《麟德术解》等。

1851 年,李善兰与著名数学家戴煦(1805—1860)相识。戴煦于 1852 年称:“去岁获交海昌壬叔李君,⋯⋯缘出予未竟残稿请正,而壬叔颇赏予余弧与切割二线互求之术,再四促成,今岁又寄扎询及,遂谢绝繁冗, 扃户抄录,阅月乃竟。嗟乎!友朋之助,曷可少哉?”(戴煦《外切密率》自序)李善兰与友人在学术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他与数学家罗士琳(1774

—1853)、徐有壬(1800—1860)也“邮递问难,常朝覆而夕又至”(崔敬昌《李壬叔征君传》)。

1852 年夏,李善兰到上海墨海书馆,将自己的数学著作给来华的外国传教士展阅,受到伟烈亚力(A.Wylie,1815—1887)等人的赞赏,从此开始了他与外国人合作翻译西方科学著作的生涯。

李善兰与伟烈亚力翻译的第一部书,是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后九卷。在译《几何原本》的同时,他又与艾约瑟(J.Edkins,1823—1905)合译了《重学》20 卷。其后,还与伟烈亚力合译了《谈天》18 卷、《代数学》13 卷、《代微积拾级》18 卷,与韦廉臣(A William-son,1829—1890) 合译了《植物学》8 卷。以上几种书均于 1857 至 1859 年间由上海墨海书馆刊行。此外,他还与伟烈亚力、傅兰雅(J.Fryer)合译过《奈端数理》

(即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可惜没有译完,未能刊行。

1860 年,李善兰在江苏巡抚徐有壬幕下作幕宾。太平军占领苏州后, 他留在那儿的行箧,包括各种著作手稿,散失以尽。从此他“绝意时事”, 避乱上海,埋头从事数学研究,重新著书立说。其间,他与数学家吴嘉善、刘彝程等人都有过学术上的交往。

1861 年秋,洋务派首领、两江总督曾国藩(1811—1872)在安徽筹建安庆军械所,并邀著名化学家徐寿(1811—1884)、数学家华蘅芳(1833

—1902)入幕。李善兰也于 1862 年被“聘入戎幄,兼主书局”。他一到安庆,就拿出“印行无几而板毁”于战火的《几何原本》等数学书籍请求曾国藩重印刊行,并推荐张文虎、张斯桂等人入幕。他们同住一处,经常进行学术讨论,积极参与洋务新政中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活动。

1864 年夏,曾国藩攻陷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李善兰等也跟着到了南京。他再次向曾国藩提出刻印他所译所著的数学书籍,得到曾国藩的支持和资助,于是有 1865 年金陵刊本《几何原本》15 卷和 1867 年金陵刊本《则古昔斋算学》24 卷问世。与此同时(1866),在南京开办金陵机器局的李鸿章(1823—1901)也资助李善兰重刻《重学》20 卷并附《圆锥曲线说》3 卷出版。

1866 年,在北京的京师同文馆内添设了天文算学馆,广东巡抚郭嵩焘

(1817—1891)上疏举荐李善兰为天文算学总教习,但李善兰忙于在南京出书,到 1868 年才北上就任。从此他完全转向于数学教育和研究工作,直

至 1882 年去世。其间所教授的学生“先后约百余人。口讲指画,十余年如一日。诸生以学有成效,或官外省,或使重洋”(崔敬昌《李壬叔征君传》),知名者有席淦、贵荣、熊方柏、陈寿田、胡玉麟、李逢春等。晚年,获得意门生江槐庭、蔡锡勇二人,即致函华蘅芳,称“近日之事可喜者,无过于此,急欲告之阁下也”。这些人在传播近代科学特别是数学知识方面都起过重要作用。

李善兰到同文馆后,第二年(1869)即被“钦赐中书科中书”(从七品卿衔),1871 年加内阁侍读衔,1874 年升户部主事,加六品卿员外衔, 1876 年升员外郎(五品卿衔),1879 年加四品卿衔,1882 年授三品卿衔户部正郎、广东司行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一时间,京师各“名公钜卿,皆折节与之交,声誉益噪”(蒋学坚《怀亭诗话》)。但他依然孜孜不倦从事同文馆教学工作,并埋头进行学术著述,1872 年发表《考数根法》,1877 年演算《代数难题》,1882 年去世前几个月,“犹手著《级数勾股》二卷,老而勤学如此”(崔敬昌《李壬叔征君传》)。

李善兰在数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见于其所著《则古昔斋算学》13 种24 卷和题为“《则古昔斋算学》十四”的《考数根法》。1867 年刊行的《则古昔斋算学》收录他 20 多年来的各种天算著作,计有《方圆阐幽》1 卷

(1845)、《弧矢启秘》2 卷(1845)、《对数探源》2 卷(1845)、《垛积比类》4 卷、《四元解》2 卷(1845)、《麟德术解》3 卷(1848)、《椭圆正术解》2 卷、《椭圆新术》1 卷、《椭圆拾遗》3 卷、《火器真诀》1 卷(1858)、《对数尖锥变法释》1 卷、《级数回求》1 卷、《天算或问》1 卷。《考数根法》则发表于 1872 年的《中西闻见录》第二、三、四号上。李善兰的其他数学著述还有《测圆海镜解》、《测圆海镜图表》、《九容图表》、《粟布演草》、《同文馆算学课艺》和《同文馆珠算金■》等多

种。

李善兰的数学成就主要有尖锥术、垛积术、素数论三个方面。

19 世纪 40 年代,在近代数学尚未自西方传入中国的条件下,李善兰异军突起,独辟蹊径,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从中国传统数学中垛积术和极限方法的基础上出发,大胆创新,发明尖锥术,具有解析几何的启蒙思想,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积分公式,创立了二次平方根的幂级数展开式,各种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这是李善兰也是 19 世纪中国数学界最重大的成就。李善兰认为:

“元数起于丝发而递增之而迭之则成平尖锥; “平方数起于丝发而渐增之而迭之则成立尖锥; “立方数起于丝发而渐增之变为面而迭之则成三乘尖锥; “三乘方数起于丝发而渐增之变为面而迭之成三乘尖锥,⋯⋯ “从此递推可至无穷。然则多一乘之尖锥皆少一乘方渐增渐迭而成

也。”(李善兰《方圆阐幽》,以下引文同此)

因此,“诸乘方皆有尖锥”,“三乘以上尖锥之底皆方,惟上四面不作平体,而成凹形。乘愈多,则凹愈甚”(图 1)。

■图 1 尖锥体

“尖锥之算法”,乃是“以高乘底为实,本乘方数加 1 为法,除之得尖锥积”。

又,“二乘以上尖锥所迭之面皆可变为线”,“诸尖锥既为平面,则可变为一尖锥”。

这样,对于一切自然数 n,乘方数 xn 都可用线段长表示,它们可以积迭成 n 乘尖锥面。这种尖锥面由相互垂直的底线、高线和凹向的尖锥曲线组成。乘数愈多(即幂次愈高),尖锥曲线其凹愈甚(图 2)。

■图 2 尖锥面

■图 3 方内圆外尖锥合积

■图 4 正弦求弧背术(用圆内积)

在《方圆阐幽》中,李善兰取 x2=10-8 及 x2=2×10-8,用“分离无数法” 归纳得出二项平方根展开式

= 1 − ∑

n=1

(2n − 3)!!x 2n

(2n)!!

然后在四分之一个单位圆内应用尖锥术计算以x2n的系数 (2n - 3)!!

(2n)!!

为底的诸 2n 乘尖锥的合积(图 3),得

π = 1 − ∑∞

(2n − 3)!!

4 n=1 (2n + 1) ·(2n)!!

从而获得圆周率π的无穷级数值。

在《弧矢启秘》中,李善兰又用方内圆外的“截积”与尖锥合积的关系(图 4)得到“正弦求弧背”即反正弦的幂级数展开式

α = sin α + ∑

(2n − 1)!! sin2 n+1 α。

n=1 (2n + 1)·(2n)!!

然后用直除、还原等方法得到其他诸多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

α = tgα − 1 tg3α + 1 tg5α − 1 tg7α + ,

3 5 7

α 2 = sec2 α − 6 sec4 α + 46 sec6 α − 44 sec8 α + ,

9 90 105

α 2 = 2versα + 1 (2versα) 2 + 1 (2versα)3 + ,

sinα = α −

12

1 α 3 +

90

1 α5 − 1

α 2 + ,

3!

tgα = α + 1 α 3 +

3

5!

2 α5 +

15

17

315

7!

α 7

sec α = 1 + 1 α2 +

2

5 α 4 +

24

61 α 6 + ,

721

versα =

1 α2

2!

1 α 4 +

4!

1 α 6

6!

1 α8 + ,

8!

其中正切、正割、反正切、反正割的幂级数展开式是在中国首次独立地得到的。

在《对数探源》中,李善兰列出了十条命题,从各个方面描述对数合尖锥曲线的性质。例如命题九:“凡两残积,此残积之高与彼残积之高, 彼截线与此截线可相为比例。”(图 5)即是说,x1y1=x2y2,或 xy=c(这

里 c=bh 为常量)。然后,根据这些性质得出了对数的幂级数展开式

Ign = Ig(n - 1)

  • μ∑

1

k=1 k·nk

■图 5 对数合尖锥曲线

式中的μ即李善兰所谓“诸尖锥定积之根”lge,亦即

1 。

In10

从以上可以看出,李善兰所创立的尖锥面,是一种处理代数问题的几何模型。它由互相垂直的底线、高线和凹向的尖锥曲线所围成。并且在考虑尖锥合积的问题时,也是使诸尖锥有共同方向的底线和高线。这样的底线和高线具有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横、纵两个坐标的作用。

而且,这种尖锥面是由乘方数渐增渐迭而得。因此,尖锥曲线是由随同乘方数一起渐增渐迭的底线和高线所确定的点变动而成的轨迹。由于李善兰把每一条尖锥曲线看作是无穷幂级数中相应的项,这实际上就给出了这些尖锥曲线的代数表示式(以高线为 x 轴,底线为 y 轴)

平尖锥 y =

b x(直线), h

立尖锥y = b

h2

三乘尖锥y =

x2 (抛物线),

b x3 (立方抛物线),

h3

⋯⋯⋯⋯⋯

同样,

对数合尖锥 y(h-x)=bh(等轴双曲线)。

若以底线为 x 轴,高线为 y 轴,则对数合尖锥曲线的方程为 xy=bh(图 5)。再则,李善兰的尖锥求积术,实质上就是幂函数的定积分公式

h n ahn +1

和逐项积分法则

∫0 ax dx =

n + 1

h n h ∞ n

∑( ∫0 an x dx) = ∫0 (∑anx

)dx。

n=1 n=1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善兰建立在尖锥术基础上的对数论独具特色, 受到中外学者的一致赞誉。伟烈亚力说:“李善兰的对数论,使用了具有独创性的一连串方法,达到了如同圣文森特的 J.格雷戈里(Gregory,1638

—1675)发明双曲线求积法时同样漂亮的结果”,“倘若李善兰生于 J.纳皮尔(Napier,1550—1917)、H.布里格斯(Briggs,1556—1631)之时, 则只此一端即可名闻于世”(A.Wylie,Chineseresearches,1897)。顾观光发觉李善兰求对数的方法比传教士带进来的方法高明、简捷,认为这是洋人“故为委曲繁重之算法以惑人视听”,因而大力表彰“中土李(善兰)、戴(煦)诸公又能入其室而发其藏”,大声疾呼“以告中土之受欺而不悟者”(顾观光《算■余稿》)。

在李善兰尖锥术的基础上,解析几何思想和微积分方法的萌芽,是可以生根、长叶、开花、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数学也可能以自己特殊的方式走上近代数学的道路。但是,几年之后,即 1852 年,李善兰便接触到了大量从西方传进来的近代数学,并参与了把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学介绍进中国的翻译工作。从此,中国传统数学逐渐汇入世界数学发展的洪流中。

李善兰的另一杰出数学成就是垛积术,见于《则古昔斋算学》中的《垛积比类》。

在中国数学史上,北宋沈括(1031—1095)首创隙积术开垛积研究之

先河。元朱世杰《算学启蒙》(1299)、《四元玉鉴》(1303)中的垛积问题,分“落一”、“岚峰”两大类,其垛积公式分别为

n r + p − 1 n + p

∑(

r =1

) = ( )

p + 1

n r + p − 1

(p + 1)n

n + p

∑r( p ) =

( p + ),

r =1

其中

m

( ) =

n

p + 2 1

m!

(m − n)!n!

清陈世仁(1676—1722)、汪莱(1768—1813)、董■诚(1791—1823) 等人继续研究,有所成就。李善兰集前人之大成,发扬创新,撰《垛积比类》,“所述有表、有图、有法,分条别派,详细言之”,自成体系,别立一帜。除三角垛和三角变垛包含了朱世杰落一形和岚峰形两类垛积外, 又创造了三角自乘垛和乘方垛两类新的垛积,其求和公式分别为

n r + p − 1 2 p 2 n + 2p − q

∑(

r=1

) = ∑( ) (

q= 0

2p + 1 )

n m−1

m

m−1

n + k

∑r

r=1

= ∑Lk

k = 0

( ),

m + 1

其中“李氏数”可作如下归纳定义:

Lm = ( k + 1)Lm−1 + (m − k + 1) Lm−1

k

并有性质

m

m k

k

= (m + 1)! 。

k−1

k = 0

三角自乘垛的中心,是被称做“李善兰恒等式”的组合公式

n + p p p n + 2p − q

( ) 2 = ∑( )2 ( )。

p q=0 q 2p

该式驰名中外,自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不断引起数学界的广泛兴趣。我国数学家章用(1911—1939)、华罗庚(1910—1985)和匈牙利数学家图兰·帕尔(Turan Bal)等人都研究和证明过它。乘方垛积计算问题相当于求自然数的幂和公式,这在数学史上是一个古老的题目,同时又是通向微积分学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公式——幂函数的定积分公式的阶梯。李善兰把 m-1 乘方垛积分解成 m 类共 m!个三角 m 变垛或者说是 m 类 m!个组合数之和,从而得出了自然数的 m 次幂和公式。更进一步,李善兰以 m-1 乘方垛积迭成底为 b、高为 h 的 m 乘尖锥,先有

n r m h

bh m−1

m−1

n + k

V 垛 = ∑b( )

r= 1

= m+1 ∑Lk k= 0

( )

m + 1

= bh m∑−1 Lm−1

(1 + i − k )。

(m + 1)!

k= 0

k ∏

i= 1

然后取极限,即得 m 乘尖锥积为

bh m−1

m−1 bh

V锥 = lim V垛 =

n→∞

m + 1)! ∑ Lk

= m + 1 。

这就是著名的尖锥求积术公式,它的确渊源于中国传统数学中的垛积术和极限方法。

李善兰的第三项重要数学成就是他在 1872 年发表的《考数根法》,这是我国素数论上最早的一篇论文。所谓数根,就是素数。考数根法,就是判别一个自然数是否为素数的方法。李善兰说,“任取一数,欲辨是数根否,古无法焉”,他“精思既久,得考之法四”,即“屡乘求一”法、“天元求一”法、“小数回环”法和“准根分级”法,用以对已给的数 N,找出最小的指数 d,使 ad-1 能被 N 整除,这里 a 是与 N 互素的任何自然数。李善兰证明了著名的费马素数定理(PFermat,1640),并且指出它的逆定理不真。亦即,若 ad-1 能被 N 整除,而 N 是素数,则 N-1 能被 d 整除;但 d 能除尽 N-1,未必 N 一定是素数。李善兰还进一步指出,若 N 非素数而 d也能整除 N-1,则 N 的因数必具 kp+1 的形式,内 P 为能除尽 d 的数,k 为自然数。只有任何具有 kp+1 形式的数都不能除尽 N 时,N 才肯定是素数。除了上述尖锥术、垛积术和素数论以外,李善兰在其所著《麟德术解》、

《测圆海镜解》、《四元解》和《椭圆正术解》中分别解释唐李淳风(公元 602—670 年)“麟德历”中的二次差内插法,金李冶(1192—1279)《测圆海镜》中的“天元术”,元朱世杰《四元玉鉴》中的高次方程组消元解法和清徐有壬《椭圆正术》中行星椭圆轨道运行问题的比例算法和对数算法。对于后者,李善兰还在《椭圆新术》中首次在我国用无穷级数法求解开普勒方程。他的《火器真诀》则提出别具一格的图解法,以量代算,是我国第一部精密科学意义上的弹道学著作。《级数回求》是通过几个特

殊的幂级数y = ∑ fi (x),以有限步骤经归纳方法反求幂级数x = ∑ Fi (y)。

i=1 i=1

《天算或问》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解决了若干有关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中的问题,其中对外国传入的颜家乐利用恒星出地平到上中天的时间和上中天的地平高度求当地的地理纬度,李善兰改进了这一方面的适应性,使能选用任意恒星决定任一地方的纬度,这在中国测纬史上也占有一席之位。

李善兰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和传播者。他在 19 世纪 50 年代,与伟烈亚力、艾约瑟、韦廉臣合作,翻译出版了以下关于数学、天文学、力学和植物学的西方科学著作:

《几何原本》(Elements,古希腊欧几里得(Euclid)原著,约公元前 300 年;英国 I.巴罗(Barrow)英译本,1660)后九卷,与伟烈亚力

合译,韩应■刊本,1857;金陵书局,1865。

《代数学》(Elements of algebra,英国 A.德摩根(De Morgan) 原著,1835)13 卷,与伟烈亚力合译,上海墨海书馆,1859。

《代数积拾级》(Elements of analytical geometry and of dif- ferential and integral calculus,即《解析几何与微积分初步》,美国E.卢米斯(Loomis)原著,1850)18 卷,与伟烈亚力合译,上海墨海书馆,1859。

《谈天》(Outlines of astronomy,即《天文学纲要》,英国 J.赫歇尔(Herschel)原著,1851;第五版,1858)18 卷,与伟烈亚力合译, 上海墨海书馆,1859。

《重学》(An elementary treatise on mechanics 即《初等力学》, 英国 W.胡威立(Whewell)原著) 20 卷附《圆锥曲线说》3 卷,与艾约瑟合译,钱氏活字版(仅 17 卷),1859;金陵书局,1866。

《植物学》(Elements of botany,即《植物学基础》,英国 J.林德利(Lindley)原著)8 卷,与韦廉臣合译,上海墨海书馆,1858。

李善兰和伟烈亚力在徐光启和利玛窦于 1607 年翻译出版古希腊数学

名著《几何原本》前六卷之后整整 250 年,“续徐、利二公未完之业”(李

善兰《几何原本》序),于 1857 年翻译出版了《几何原本》后九卷,并在

曾国藩的资助下,于 1865 年刊行了十五卷足本《几何原本》,对清末数学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李善兰对其底本“删芜正讹,反复详审”,“以意匡补”,多有发挥。如在卷十第 117 题中加按语讨论无理数的存在问题,这是中国传统数学中从未有过的。《代数学》和《代微积拾级》则是符号代数学、解析几何学和微积分学第一次被介绍进中国,对高等数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李善兰同伟烈亚力合译的《谈天》,内容包括哥白尼日心地动学说、开普勒行星椭圆运动定律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等,它使中国天文学界耳目为之一新,近代天文知识开始在中国广为传播,中国近代天文事业从此得到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讲,李善兰和《谈天》在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地位堪与哥白尼和他的《天体运行论》相比。

李善兰同艾约瑟合译的《重学》,是中国近代科学史上第一部包括运动学和动力学、刚体力学和流体力学在内的力学译著,也是当时最重要、影响最大的物理学译著。其中关于牛顿运动三定律,用动量的概念讨论物体的碰撞,功能原理等,都是首次在中国得以介绍。

李善兰同韦廉臣合译的《植物学》,是我国最早介绍西方近代植物学的译著,内容包括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植物内部组织构造,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所建立的有关植物体各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的理论,以植物体本身形态构造特点为依据的科学的植物分类方法等。

这里应该特别提及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大量的近代科学名词,其中

文译名都没有先例可供参考。本着对后人负责的精神,李善兰仔细琢磨, 反复斟酌,十分贴切地创译了一大批科学名词,如代数学中的代数、函数、常数、变数、系数、已知数、未知数、方程式、单项式,多项式等,解析几何学中的原点、轴、圆锥曲线、抛物线、双曲线、渐近线、切线、法线、摆线、蚌线、螺线等,微积分学中的无穷、极限、曲率、歧点、微分、积分等;天文学中的历元、方位、视差、章动、自行、摄动、光行差、月行差、月角差、二均差、蒙气差、星等、变星、双星、三合星、本轮、均轮等;力学中的分力、合力、质点、刚体等;植物学中的植物、细胞、菊科、豆科、蔷薇科、杨柳科、芭蔗科等。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些科学名词不仅在我国流传下来,还飘洋过海,东渡日本等国,沿用至今而勿替。

李善兰在 19 世纪 50 年代中对西方近代科学中数学、物理、天文、生

物等学科的翻译工作,加上 70 年代初徐寿对化学、华蘅芳对地学的翻译工作,20 年间,近代科学各大门类的先进知识都介绍进了中国,这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李善兰的科学著译,洋洋大观,如前所述。特别是他的数学著述,“仰承汉唐,荟萃中外,取精用宏,兼综条贯”,“业畴人者,莫不家庋一编, 奉为圭臬”(汪煦《听雪轩诗存·序》)。而他的诗文,也颇具特色,有些还集中表现了他的爱国思想和科学精神。

李善兰自云“十三学吟诗”,15 岁时已有“膝下依依十五秋,光阴瞬息去难留,嗟余马齿徒加长,爆竹惊心岁已周”和“数声爆竹岁朝天,渐愧平与会讲年,一岁功程今日始,急须早著祖生鞭”的佳句。他年轻时写的《夏日田园杂兴》和《田家》等诗,如“提筐去采陌头桑,闭户看蚕日夜忙,得到丝成空费力,一身仍是布衣裳”,颇为体贴劳动人民的辛苦。 1842 年 5 月,英军攻陷江浙海防重镇乍浦。乍浦离李善兰的家乡硖石

只有几十里的路程。他耳闻目睹侵略者烧杀淫掠的血腥罪行,满怀悲愤, 奋笔疾书《乍浦行》一诗:“任寅四月夷船来,海塘不守城门开。官兵畏死作鼠窜,百姓号哭声如雷。夷人好杀攻用火,飞炮轰击千家灰。”“饱掠十日扬帆去,满城尸骨如山堆。朝庭养兵本卫民,临敌不战为何哉?” 表达了他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他对清政府临敌不战的强烈不满和他对敌主战的鲜明态度。

李善兰遗诗 200 余首,多数汇集于《听雪轩诗存》(汲■斋校本)中。而他的文章,见于汲■斋丛书所辑《则古昔斋文抄》和散见于《中西闻见录》等中的,计有序跋、书信、传记、杂文等数十篇。

在《谈天》序中,李善兰大力表彰哥白尼、开普勒、牛顿等人不断探索真理、“苟求其故”的科学态度,勇于批判乾嘉学派泰斗阮元(1764— 1849)对哥白尼学说的攻击和钱大昕(1727—1804)对开普勒定律的实用主义观点,说阮、钱“未尝精心考察,而拘牵经义,妄生议论,甚无谓也”。

在《星命论》中,李善兰揭露“术士专以五行之生克判人一生之休咎”的荒诞无稽,其论透辟,发人深省。

李善兰生性落拓,跌宕不羁,潜心科学,淡于利禄。曾国藩等赏识他, “屡欲列之荐牍,皆力辞”。晚年他虽官居内阁高位,但从来没有离开过同文馆教学岗位,也没有中断过科学研究工作。他自署对联“小学略通书数,大隐不在山林”张贴门上,表明他仍然以在野之隐士自居,而不与贪官污吏者同流合污。

读书,著书,译书,教书,这就是李善兰一生的活动。作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者和传播者,人们将永远纪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