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和
杨 文 衡
郑和 原名马和,世称三保太监。云南昆阳(今晋宁)人。明洪武四年(1371 年)生;宣德八年(1433 年)卒。地理学。
郑和是回族人,其远祖既不姓郑,也不姓马,而是西域天方国(今沙特阿拉伯麦加)的王族,北宋时移居中国。郑和四世祖赛典赤·赡思丁从成吉思汗西征有功,为都招讨大元帅,授上柱国左丞相。元世祖忽必烈即位,拜中书平章政事。至元十年(1274)迁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治滇六年, 卒封“咸阳王”。郑和祖父察儿米的纳始封滇阳侯,郑和的父亲米里金袭封滇阳侯,住家昆阳,并改用汉姓马氏。郑和的祖父、父亲谨守西域人的伊斯兰教信仰,去麦加朝圣,朝圣归来即被尊称为“哈只”,因此,郑和父亲又叫马哈只。马哈只有两男四女,长子叫马文铭,次子马和。
马和自幼有材志,洪武十五年(1382),11 岁的马和被傅友德的部下俘入军中。第二年,马和父亲病死。洪武十七年(1384)马和随军至南京, 后从征漠北、辽东等地。洪武二十三年(1390),燕王朱棣奉命督师北伐, 傅友德的军队受燕王节制,马和于此时入燕王府当了太监。建文元年
(1399),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战于雄县、■州(今任丘)等地,并取得了胜利,为朱棣当皇帝打下了基础。在这次战争中,马和立了战功。四年后,朱棣当了皇帝,追叙部下功劳,想起了马和在■州战斗中的出色表现, 决定用赐姓的办法予以表彰。永乐二年(1404)正月初一日,朱棣亲笔写了一个斗大的郑字,赐马和姓郑,于是马和改名为郑和,并选为内官监太监。郑和信奉伊斯兰教,也信奉佛教和天妃。永乐三年(1405)五月,朱棣任命郑和为总兵太监,率领 27000 多人的船队第一次下西洋。我国明代, 把文莱以西的海洋称为西洋,文莱以东的海洋称为东洋。下西洋就是航行到文莱以西,今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到过的地方有占城(今越南南部)、暹罗(今泰国)、爪哇、旧港(今巨港)、满剌加(今马六甲)、哑鲁(今苏门答腊岛的西北)、苏门答腊、那姑儿(今苏门答腊岛的北面)、黎代
(今苏门答腊岛西北)、南渤里(今苏门答腊岛西北)、榜葛剌(今孟加拉)、锡兰(今斯里兰卡)、裸形、溜山(今马尔代夫)、柯枝(今印度柯钦)、古里(今印度科泽科特)、忽鲁谟斯(今霍尔木兹)、祖法儿(今佐法尔)、天方(今麦加)、阿丹(今亚丁)。永乐五年(1407),郑和自西洋回国途中,在旧港捉拿海盗陈祖义,为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扫清了道路。永乐五年夏天郑和回国,冬天又第二次下西洋,至永乐七年(1409) 夏天回国。经过的地方跟第一次差不多,只有少数地点不同。永乐七年冬天,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到过的地方有占城、灵山、昆仑山、宾童龙(今
越南南部)、真腊(今柬埔寨)、暹罗、假里马丁(在加里曼丹与邦加之间)、交兰山(今加里曼丹西岸)、爪哇、旧港、重迦逻(今爪哇泗水)、吉里地闷(今帝汶岛)、满剌加、麻逸冻(今印尼比利顿岛)、彭坑(今马来西亚彭亨)、东西竺(在马来半岛东南岸)、龙牙加邈(在苏门答腊岛西岸)、九州山(在苏门答腊)、哑噜(即阿鲁)、淡洋(在苏门答腊)、苏门答腊、花面王(即那姑儿)、龙屿(苏门答腊西北)、翠岚屿(今尼可巴列岛北面的岛屿)、锡兰山、溜山洋、大葛兰(今印度卡利卡特北)、柯枝、榜葛剌、卜刺哇(今布腊瓦)、竹步(今朱巴)、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阿丹、剌撒(今红海岸边的拉萨)、佐法儿、忽鲁谟斯、天方、琉球、三岛(今菲律宾群岛)、渤泥(在加里曼丹岛上)、苏禄(今苏禄群岛)。这次郑和的航线向东已到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向西已超越波斯湾、阿拉伯海、亚丁湾、红海的范围,直达东非沿海。永乐九年(1411) 夏天郑和回国。经过两年多的整休后,永乐十一年(1413)冬郑和第四次下西洋。一支分■由锡兰别罗里至溜山,再由溜山横渡印度洋到非洲东岸的木骨都束、卜剌哇、麻林等地,再南下到比剌(今莫桑比克港)、孙剌
(今莫桑比克的索法拉港)。这是郑和七下西洋中航程最远的一次,标志着郑和的航海活动达到了高潮。永乐十三年(1415)夏,郑和回国。永乐十五年(1417)冬,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前后花了一年半的时间,于永乐十七年(1419)夏回国。这次航行,郑和船队遇到大风暴袭击,部分船只被暴风卷走,飘到班卒儿国(今苏门答腊岛南边)。班卒儿国强迫飘来的官兵当奴隶,爪哇国人珍班听到此事赶紧用黄金将这些官兵赎回。等第二年郑和返航时把他们交给郑和,重返船队。永乐十九年(1421)春,郑和第六次下西洋,第二年夏回国。此后停顿 8 年,中间换了两个皇帝。洪熙元年(1425)二月,明仁宗朱高炽任命郑和为南京守备。宣德六年(1431) 冬,郑和按明宣宗朱瞻基的命令作第七次下西洋的航行,也是最后一次海上航行。此时郑和已经 61 岁。宣德八年(1433)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在归国
途中,于西洋古里去世,终年 63 岁。他过了 28 年的航海生活,为祖国立了大功,最后以身殉职。
郑和七下西洋,在我国航海史上是空前的壮举,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伟大的航海先驱。郑和七下西洋的成功,表明当时我国造船技术、航海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除此之外,郑和七下西洋还对中国古代地理学做出了两项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