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补气药

补气药系指具有补气功能,治疗气虚证的药物。气虚是指机体活动能力的不足,补气药能增强机体活动的能力,特别是脾、肺二脏的功能,所以最适用于脾气虚或肺气虚的病证。脾气虚表现为食欲不振、大便溏泄、脘腹虚胀、神倦乏力,甚至浮肿、脱肛等;肺气虚则出现少气懒言,动作喘乏、易出虚汗。凡呈现上述症状者,均可用补气药来治疗。

临床上应用补气药,应根据不同的气虚证分别选用适当的补气药。兼有阴虚或阳虚者,可与补阴药或补阳药同用。为了补血、止血,有时还要着重使用补气药。此外,服用补气药如产生气滞,出现胸闷、腹胀、食欲不振等证,可适当配伍理气药同用。

  1. 人参

人参为五加科草本植物人参的干燥根。根据来源不同,分野生与栽培两种:野生者名野山参,人工培植者称园参。由于加工方法不同,通常可分为几种:一般栽培六、七年后,在秋季茎叶将枯萎时采挖,去芦头,洗净晒干称为生晒参;经沸水浸烫后,浸糖汁中,取出晒干称糖参(也称白参);蒸熟晒干或烘干称红参;细根则称参须。此外,依产地不同,又可分为:吉林参(以吉林抚松县产量最大,质量最好)、辽参、高丽参(产于朝鲜)。人参均以根体肥大、质硬而脆、表皮亮整、有香气而微带苦者为佳。其处方用名为野山参、园参、生晒参、红参、糖参、高丽参等。

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入脾、肺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和安神增智之功效。

〔应用〕

  1. 用于气虚欲脱。如大失血、大吐泻及一切疾病因元气虚极出现的体虚欲脱,脉微欲绝之证。

  2. 用于脾气不足而出现的倦怠无力、食欲不振,上腹痞满、呕吐泻泄等证。

  3. 用于肺气亏虚所出现的呼吸短促、行动乏力、动作气喘、脉虚自汗等证。

  4. 用于津伤口渴、消渴。

  5. 用于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

  6. 用于血虚及阳萎等证。

〔用量及注意〕

  1. 常用量 5~10 克,宜文火另煎,将参汁兑入其他药汤内饮服。研末吞服,每次 1~2 克,日服 2~3 次。如挽救虚脱,可用 15~30 克,煎汁分数次灌服。

  2. 实证、热证而正气不虚者忌服。

  3. 服人参不宜喝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药力。不宜与藜芦同用。

〔处方举例〕

方 1:人参10~20 克,白酒 500 毫升,浸泡 1 周后服。每次 5~10 毫升, 日服 2 次。用于补虚、健身、抗老。

方 2:人参 6 克,麦冬 15 克,五味子 10 克。三味共水煎,每日 1 剂,

分 2 次服用。治疗热病后或久病气阴虚所致的心悸气短、汗出口干、脉无力。也用于低血压和冠心病。

方 3: 人参 1~2 克,大米 50 克。共煮稠粥,一次食用。常服可治病后体弱。

  1. 西洋参

西洋参为五加科草本植物西洋参的根。主要产于美国、加拿大和法国。我国也有栽培,称种洋参。一般于秋季采挖生长 3~6 年的根,除去分枝、须根,晒

干。喷水湿润,撞去外皮,再用硫黄熏之,晒干后,其色白起粉者,称“光西洋参”;挖起后即连皮晒干或烘干者,为“原皮西洋参”。湿润后切片,晒干入药。本品以根条均匀、质硬、体轻、表面横纹紧密、气清香、味浓者为佳。其处方用名为西洋参、红旗参、种洋参。

西洋参味苦、微甘,性寒;入心、肺、肾经。具有补气益阴,清火生津之功效。

〔应用〕

  1. 用于阴虚火旺,喘咳痰血。

  2. 用于热病气阴两伤,烦倦口渴。

  3. 用于津液不足,口干舌燥。

  4. 也可用于治疗肠热便血。

〔用量及注意〕

  1. 常用量 3~6 克,另煎和服。

  2. 本品性寒,能伤阳助湿,故中阳衰微,胃有寒湿者忌用。

  3. 忌用铁器火炒,不与藜芦同用。

〔处方举例〕

方 1:西洋参适量切为薄片,做菜汤时加入共煮,菜、汤、药同食。用于养阴益气、健身补虚。

方 2:西洋参 3 克,麦冬 10 克,淡竹叶 6 克,大米 30 克。麦冬、淡竹叶煎取汁煮粥,待即将熟时加入西洋参共煮。治气阴不足之烦渴、口干、气短、乏力。

  1. 党参

党参为桔梗科草本植物党参及同属多种植物干燥根。野生者称野台党,

栽培者称潞党参。原产于山西上党,现我国北方大多数地区均有栽培。春秋两季采挖,以秋采者为好。可生用或蜜炙用,本品均以根条粗大、肉厚肥润、横纹多、质柔润、味甜、嚼之化渣者为佳。其处方用名为党参、潞党参、台党参、野台党等。

党参味甘,性平;入脾、肺经。本品具有补中益气,生津养血之功效。

〔应用〕

  1. 用于中气不足产生的食少便溏、四肢倦怠等证。

  2. 用于肺气亏虚引起的气短咳喘、言语无力、声音低弱等证。

  3. 用于热病伤津、气短口渴。

  4. 用于气虚萎黄、头晕心慌。

〔用量及注意〕

常用量为 10~30 克。本品对虚寒证最为适用;若属热证,则不宜单独应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处方举例〕

方 1:党参 30 克,小米 100 克。将党参轧碎,小米炒熟,两味共加水 100 毫升煮,煎剩一半时,可代茶饮用。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之食欲不振、胃痛。也可作为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辅助治疗。

方 2:党参 30 克,先煎取汁,大米 100 克。共煮稠粥,1~2 次食完。用于病后体弱、食少、乏力等。

方 3:党参 30 克,大枣 15 枚。两味共水煎,水沸 1 小时后,取汤温服。

1 日 1 剂。治疗脾胃气虚所致的食纳减少、食欲不振、消瘦乏力;也可治疗贫血。

  1. 黄芪

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黄芪的干燥根。就其形态,大体可分为二种:根皮黄者称白皮芪;皮色棕褐者称黑皮芪;皮红棕色者称红芪。生用或蜜制用。本品均以肉黄白、质坚而不易折断、粉多、味甜、无黑心及空心者为佳。黄芪又名黄耆,其处方用名为黄芪、北芪、生黄芪、炙黄芪等。

黄芪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 利水退肿之功效。

〔应用〕

  1. 用于脾肺气虚所出现的食少便溏、气短乏力以及中气下陷所致的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症。

  2. 用于卫气虚所致表虚自汗和阴虚引起的盗汗。

  3. 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

  4. 用于肢体和面目浮肿、小便不利之证。

〔用量及注意〕

  1. 常用量 10~15 克,大剂量可用 30~60 克。

  2. 补气升阳宜炙用,其他方面多生用。

  3. 本品补气升阳,易于助火,又能止汗,故凡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等证,均不宜

用。

〔处方举例〕

方 1:炙黄芪 25 克,淮山药 50 克,山萸肉 10 克。水煎服,每日 1 剂。

用于脾肾虚而有蛋白尿的慢性肾炎。

方 2:黄芪 30 克,当归 10 克,大枣 10 枚。三味水煎服,1 日 1 剂。用于气血不足的补养和贫血的治疗。

方 3:北芪 30 克,鲤鱼一条(约 500 克)。先将鲤鱼去鳞、鳃和内脏, 后与北芪一起加清水置砂锅中共水煎,加少量调味品,鱼熟烂后饮汤食鱼。治脾胃虚弱的消瘦、乏力、营养不良性水肿等。

  1. 白术

白术为菊科草木植物白术的根茎。主产于浙江,南方各省也有栽培。生用或麸炒、土炒用;炒至黑褐色,称为焦白术。本品以肥大丰满、表皮黄褐色、横断面黄白色,有云头(指下部两侧膨大似如意头)、质坚实,无空心者为佳。其处方用名为白术、炒白术、焦白术、制白术等。

白术味甘、苦,性温;入脾、胃经。具有健脾益胃、燥湿利水和益气止汗之功效。

〔应用〕

  1. 用于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所致食少便溏、脘腹胀满、倦怠无力等证。

  2. 用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留,而为痰饮水肿等证。

  3. 用于脾虚气弱,肌表不固而自汗。

〔用量及注意〕

  1. 常用量 5~15 克。

  2. 燥湿利水宜生用,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

  3. 本品燥湿伤阴,如属阴虚内热或津液亏耗燥渴者,均不宜用。

〔处方举例〕

方 1:生白术、大枣各 200 克。先将白术研为细末,焙熟;再将大枣煮熟取出,去核,捣如泥,与白术末混合作成小饼,烘干后食用。每次 3~5 个小饼,日食 2 次。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所致的泄泻。

方 2:白术60 克,水煮 3 次,合并浓缩成膏,密闭贮藏备用。每次服 10~ 15 毫升,蜜糖调服。用于治疗久泻久痢;也可滋补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