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现实的工具

有些时候,踉催的动作必须马上发生。例如有一次,某个业务代表因承受不了 MSLR 的过程而心慌意乱,我不得不把原本的客户分析转变成工作生涯辅导。而由于在工作与个性中有太多空白无法衔接,使得问题最后发展成: “这是不是适合你的工作?”这名业务代表在离开会议后,也不屈不挠地试着面对这个问题,但他很快就了解到,这样的工作实在是超过他的能力。几个星期后他回来找我,并且说:“法兰克,我试过但却没有办法。我想我应该开始找别的事做!”我告诉他,他的判断是正确的,而且应该花一整个月去寻找更合适的工作。

身为经理人及领导者,保护属下下去面对现实并不是在帮助他。MSLR 是一个很有用的“面对现实”工具,最终会使他们了解自己的真实处境。

但是有时候光“了解”是不够的,你还必须接受事实。有个手上握有几个大客户的业务代表,在分析客户后,终于“了解”他的表现其实远低于我认为他可以达到的,因为他有大客户。这样的结果他可能很难接受,因为他曾经加入“总裁俱乐部”几次,而且总是超越目标,赚取不少奖金。

MSLR 让我确定他其实是坐在金矿上,但却没有让金矿变成成堆的金条, 只是做了一丁点开发而已。他并没有在客户(许多全国性的大客户)上做深入的开发,而这种开发的收益实在是显而易得的。我直接告诉他这个想法, 虽然我知道自认是全区超级营业员的人不会轻易接受这个事实。

如果没有进行 MSLR,我可能永远没有足够的资讯去做这样的判断。从书面报告来看,他的业务数字的确表现良好。但这就是书面报告的问题所在, 你会失之偏颇地看待某一项数字,拿今年与去年做比较,或是拿不同的区域来比较,最后下了一个错误的结论。每一位依靠公文报告的主管都冒着相同的风险。

就像个外科大夫一样,你必须将手掌贴在病人的胸口,才能探知病情。问该问的问题,处理该处理的事,即使必须请更资深的主管出面,也在所不惜。

“你怎么会不知道?它已经成为你的客户有好几个月了。让我们现在拿起电话来问他们。”千万不要这样做,它会迫使你的业务人员下不了台。我们的目的只是要使客户及业务人员发挥最高潜力。我很少会拉大嗓门说话, 因为更有效的说法是:**“你可以做得更好。”**指出他可以做得更好的事实基础,再接着暗示(明示也无妨)道:“我在这里协助你。”如果你不具有这样的背景及技巧正确地评估情势,并协助这名业务代表,那他才该是经理, 而不是你。

经过这样的谈话之后,如果你得到的回答是“我不能做得更好”,或者“我不需要你的协助”,身为主管的你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决定,或许改变势在必行。

以前述的那个状况为例,我就直接去拜访该名业务代表的客户。因为每当考虑到该市场区域的结构,我就觉得那样的业绩表现代表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会不会是市场太大?或是客户组合不对?还是我误估了潜力?

结果我发现,至少有三家客户——其中一家是个大型钢铁公司,对这名业务代表没有信心。他们虽然还不至于讨厌这名业务代表到希望他被炒鱿鱼的地步,但就是不喜欢和他做生意,而且他们对反映不满的意见也有些迟疑。即便他的客户关系一直濒临挣扎边缘,但这几位客户够大,而且大到仅此三家就够让他舒服地过活。

再进一步观察后,我发现竞争者的机器在这两三年之后,竟然还在该名业务代表所负责的市场上——它们早就该消失了;同时我们该提升的产品, 也没有做重大的提升。

大型客户是整个销售组织的基石,我们必须机警且积极地维持与他们的关系。我所提到的这名业务人员,是主要客户业务小组的主要客户业务代表

(这是施乐特有的作风:分开大客户及小客户,避免将它们混在同一个组合里),我不会袖手旁观,也不会尽所有可能去提升这些大客户的业绩。

一旦我做了这样的调查,并且了解问题是发生在与客户的冲突后,我发

现除了把他从主要客户组调走外,再也没有其他选择。我在赌一局?当然是了。他是“总裁俱乐部”的一员,在当时的克利夫兰可说是濒临绝种动物。但是在 6 个月内我向他解释原因,并将他调到另一个较小的客户组别里。

他不高兴这样的调动,并且写了一封长达 27 页的抱怨信,状告到施乐最高总裁大卫·柯恩斯那里。不过我的决策依然受到肯定,而那个市场区域也开始蓬勃起来。到今天,它的业绩额已经是我初到克利夫兰时的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