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是:

一不重述教材中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 二不缩小学生自己应该进行的思考范围。三要是:

一要使学生自己会阅读教材、理清知识结构;

二要养成自学习惯,学会读书的科学方法; 三要培养作摘要、写心得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1. 培养兴趣的原则。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人的情感与认识不可分割地联系着,愉快时感知比较敏锐,记忆比较牢固,想象比较活跃;反之,消极情绪则会压仰认识活力的开展。孔子曰:“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指出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本身的精神力量。所以在实施“学教式”教学法时,重视学生情感因素显得十分必要,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使学生感到“易”、“趣”、“活”,感到学习是满足求知欲的一种快乐。

  2. 渗透性原则。心理学家证明:人的大脑左半球的机能主要进行与语言、逻辑有关的思维活动,活动方式是连续而有序的;右半球的机能主要完成与形象、运动以及模糊处理有关的思维活动,活动方式是非连续而无序的, 即弥漫的。这就有助于解释学习中为什么有顿悟、灵感。人脑是一个约有 14 亿个神经细胞的运转系统,这表明人具有广阔的潜在意识和智力,再加上今天处于科学技术飞跃发展中,人们耳濡目染,受到更多的有意义的信号的刺激,知识面比前人更加广阔,这就为挖掘潜在智力,超前开发和使用提供了科学的根据,这也是笔者实行“学教式”教学法,放大时空,适当超前,单元齐下的科学根据。

在实施“学教式”教学法时,必须使用和贯彻渗透性原则。所谓渗透性原则,包含两个方面:从学习论上讲,可以在还不完全懂得的情况下,以体会的方式进行学习,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从接受知识信息上讲,可以超越知识积累的某些固定的程序或阶段探索性地提前学习那些对于自己来说比较重要和较新的知识。这就是说不要把“明白”与“不明白”的界限看得那样死,二者事实上是模糊的,经常处于相互渗透和转化之中,要有足够的数量积累,才会产生质的飞跃变化。所以实行渗透学习,三步并作两步走,这种压缩式的超前学习完全可能,而且实践证明效果是较好的。这是针对传统的单一化学习方式的弊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常以一定的幅度和难度的快速过渡和跳跃来完成某种学习的学习方式。

  1. 探索—发现原则。探索—设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发现——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正确的思维规律,从已知走向未知,以达到“再发现”科学结论的目的。

运用“探索——发现”的过程,就是反复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学得了探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程序,既获得了科学知识,又了解了知识发生的过程,理解得深、记忆得牢,有利于知识的广泛迁移,这样既达到传授知识又实现培养能力的目的。

  1. 反复原则。反复原则在“学教式”教学法的实施中,更显得重要, 因为较大跨度的较大跳跃学习,暂时会形成空白,需靠逐渐渗透和反复练习来填补,由例及理、深化理解、熟练技能、掌握方法和应用。知识的理解与深化依靠解题的反复练习,而技能的掌握,方法的熟练,又促进知识的消化和应用。练习要起承前启后和铺垫作用;练习要适当减少记忆型练习,要注意增加理解型或分析型练习;练习要富有启发性,要有回味的余地。

实践证明:正确贯彻和使用上述原则不仅必要,而且也符合客观规律,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