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必须是可检查的

也就是说目标要具体,要用外显行为,如会说什么、会做(解、画、证明)什么等语句来反映。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可检查的。也就是说,才便于作为反馈调整的根据。

现在根据义务教育大纲编写的教科书已在一些学校试验,有的教科书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代数课本按小节到有“教学要求”,可以参考。

关于反馈调整,青浦经验提出要“把每日每课的教学细节性反馈调节与阶段教学结果的反馈调节结合起来”。前面所举两位教师的经验都是每课细节性反馈调整的例子,第一位讲的是课后,第二位讲的是课内,也做了单元调整。一般地说,课内应该是主要的,观察学生反应表情,提问,课堂练习时巡视、指点等都是常用手段。课外也是不可少的,有的教师采取面批。我

们在前次情感意志原理的介绍中已经提到面批比一般性批改要好。因为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量增大,能够抓准并解决学生当天学习中存在的知识缺陷, 不致使问题积累而逐步变成“差生”。

这一点,对数学来说特别重要。大家都知道,数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系统性。前面的知识没有学会,甚至有点缺陷,就会影响后面的学习。所以学习数学必须循序渐进。这个原则要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为此,就要每日每课、课内课外进行反馈调整,使每个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对新课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都已切实掌握,不发生听课的困难。

阶段教学结果的反馈调整,其特点是着眼于整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时间相对要多一点,可以用测试进行诊断,并针对目标进行个别的或全班的补救。

反馈调整应该与情感意志结合起来,这样就能起到“迭加效应”,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能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全发展。

现在,有的教师只是批改作业、考试评分,而不重视调整;有的甚至嫌弃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样做都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于反馈调整的必要性,青浦实验小组还有如下一段论述:

全班划一的教学与各类学生的基础、需求、素质差异发生矛盾。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在班级授课制的同时,实现教学个别化的有效企图,其中运用好反馈调整手段是行之有效的。我们知道,教学是个动态过程,它必须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联系和信息反馈,才能实现其控制与调节,以便达到预期的目标。

这就是说,反馈调整是在班级条件下实施因材施教的一种手段。我们在前面着重讲了对教与学有困难而进行调整的一面,这是很必要的,特别是在我国将逐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条件下是尤其必要的。但也不能忽视基础好的学生。如果讲的内容学生觉得很容易,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这就得加快进度或加深拓宽知识、提高要求,以促进他们的充分发展。只有这样理解反馈调整才是全面的,才能促使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