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措施

  1. 通过多种教学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进行乃至效果。良好的学习情绪能促使学生心理活动的有序与无序的良性转化。主要有如下一些做法:

①介绍数学史料,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教材内容顺序和教学进度,利用新课导入或课外活动、专题讲座等, 适时向学生介绍有关数学史料,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初一入学时,用一周左右时间,介绍数学发展史和学习数学的方法, 以“为什么要学习数学”为题,分成四个方面讲解:

A.数学的产生和发展; B.数学包括的内容; C.学习数学的用处; D.学习数学的方法。

通过历史上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的介绍,学生越听越入“神”,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如学习“实数”后,编写“无理数的故事”的材料,并印发给学生阅

读,学生不但了解到数学发展的艰难,而且学到数学家攀登科学高峰的顽强拼搏精神,既深刻理解了无理数的实质,又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利用数学美,引发学习兴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中学时期,学生的爱美心理尤其突出。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数学美,把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变成形象生动、简单和谐、具有美感的数学,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启迪学生美的心灵,培养他们正确鉴赏美的能力和良好的思想意识。进而感染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增强学习欲望,培养创造才能。

如搭火柴游戏——拼正三角形,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意义,还通过对以下问题的讨论,加深了对数学美的感受;在这两个图形(图 1、图 2)中,你喜欢哪一个?大多数学生认为图 1 美,因为它对称、和谐、完美。而有少部分学生却回答:“我更喜欢图 2,理由是它不仅是对称的, 而且更‘经济’,13 根火柴拼出了 8 个正三角形,每个正三角形平均只用 13/8根火柴,而图 1 是平均 2 根。”这表明学生对于数学美的评价标准除了对称、和谐以外,又多了简单性的指标,而这实实在在是数学美的一条标准,从而引起了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具体措施 - 图1

利用数学美,可以探索解题途径、启迪解题思路、优化解题过程、总结解题规律等,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③利用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利用认知冲突培养兴趣,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首先提问:

  1. 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并举例说明;

  2. 一元一次方程中最关键的项是什么?然后在学生举的例子上添加一个二次项,再问学生:

这还是一元一次方程吗?这是什么样的方程?

这时原有的“旧知”和教材的“新知”在学生心理上产生了认知冲突, 学生渴望得到答案。

老师不失时机地马上问:你想知道吗?请同学们自学教材上指定的内容,并给出自学提纲。

这样处理,一开始就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还为以后学习一元高次方程的概念作好了准备。除利用教材中前后内容的联系,引起知识上的“新旧冲突”外,还可以利用教材中例、习题的一题多解和作业错误,引起方法上的“简繁冲突”和思维上的“正误冲突”、“动静冲突” 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④利用爱表现心理,提高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之一就是爱表现自己,自我意识强。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尽量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如在授新课中,鼓励学生先读先做,敢于向教材内容提出异议或新的见解;提倡学生向老师提问,与教师进行争论;课中练习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练,互相评价,订正错误。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感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因而对数学学习怀有满腔热情。

⑤利用电教媒体,增强学习兴趣

投影仪用于课堂教学,有着“粉笔加黑板”所不可比拟的教学效果。三年中我们把讲的一些重点、难点内容制成幻灯片,借助投影仪用于各种类型的课中,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由于形、光、色、声都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系统,使紧张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⑥开展多种活动,巩固学习兴趣

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往往使学生感到沉闷和压抑,影响学习情绪。为了创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我们组织了学生参加数学课外兴趣小组、计算机小组,参加各级的数学竞赛,举办数学墙报,开展每周一题征解,撰写数学小论文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1. 采用“心理启导教学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①“心理启导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结构 “心理启导教学法”是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特征,突出在教师启发引导下

具体措施 - 图2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重视基础知识的发生过程和认识过程。它一般包括“激、读、议、讲、练、晓”六个环节。其核心结构是自学、启导、精练,对于每一新授课:通过“铺垫复习”,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搭桥、铺路,扫除障碍,激起学习欲望;通过“阅读提纲”,引导学生自学新课内容,认识新知识,掌握读书方法;通过“质疑辨析”,让学生针对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模糊不清的认识、容易忽视的问题、易犯的错误和疑点,以及教材的难点、重点进行议论,把新课内容弄透,消除学习的隐患;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巩固学习成果,掌握新知识和形成技能,并及时评价对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通过“归纳思考”,指导学生系统归纳,理清知识脉络, 在形成技能的基础上开发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其教学过程是两个双向信息流通的开放系统,即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表现,教师直接指导、调整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时不断修改课前的教学设计,又间接作用于学生(如图示)。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心理经历了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进入一个较高层次的有序的运动过程,实现了无序到有序的深化,进而增强了教学过程的有序度。

②指导自学——“心理启导教学法”的重点

指导自学就是教给学生读书方法,使学生会学,以自学为主、指导为辅。A.学习定义:

开始时要求完整叙述,能举出例子;逐步要求弄清定义中新旧概念的关系,对定义逐步推敲,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再进一步要求与相似的概念或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1. 学习定理:

先要求能分清条件和结论,知道定理的初步运用;然后要求能自行证明,

并分析证明的思路,再进一步要求比较有关的定理并总结定理在各方面的应用。

  1. 学习公式:

先要求能用语言和字母正确表达;再要求弄懂公式的推导、推导的层次和方法、公式的运用及应用的条件、公式的特点和记忆方法,并与类似公式进行比较。

  1. 学习例题:

开始要求分析解题的思路与关键;再要求明白解题的各步依据,探讨有无其它解法;如果是一组相关例题,应要求类比,总结解题规律。但对课堂上自学慢的同学,教师应特别加强辅导,尽量让他们在课内完成学习任务。

③精讲——“心理启导教学法”的关键

所谓“精讲”,就是启发学生动脑去“想”,精讲的时间要短,教师要讲到点子上,要讲出精华,讲得精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进行“平方差公式”的教学时,在学生自学、议论和小结的基础上,只需把平方差公式的特点讲明,再进行变式练习即可。

总之,“心理启导教学法”要围绕着“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个中心来展开,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