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教学目的

我们认为评价一堂课的好坏,首先是看这堂课的教学目的制定得是否合适?其次看为达到目的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学措施是否得当?最后看教学目的是否达到?达到的程度如何?

制定教学目的,一要根据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数学教学的总目的;二要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三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把这三者综合起来考虑才能正确确定教学目的。

根据中学数学教学总目的,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熟练的运算技能。而就初中来说,运算技能的基本支柱是运算律与指数律,特别是指数律,它的熟练与否将会影响后面的多项式乘法、因式分解,甚至以后的指数、对数运算。所以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指数律是应该作为要求的。

从这一节的教材地位来说,前面写的是多项式的加减问题,而多项式加减实质归结到单项式加减,其基础是合并同类项。这节课开始要学习多项式乘法运算,而多项式乘法运算,也和加减运算一样,归结到单项式的乘法, 其基础是指数律,即同底数幂的乘法。因此,这节课是以后课的内容展开的基础,学习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后面内容的学习,所以从教材地位来说,也要求熟练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从学生的情况来看,一是刚学过指数概念,对指数概念中所含名称:底数、指数、幂的含义还不十分明确。二是再加上以前学过的系数的概念,增加了正确理解法则的困难;三是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容易与合并同类项混淆,这更给熟练掌握增添了障碍。

系数

底数

指数

合并同类项

相加

不变

不变

同底数幂的乘法

相乘

不变

相加

第四,所谓熟练运用就是能把基本法则运用到各种情形中去:即运用到底数是数、单项式和多项式;指数是正整数及表示正整数的字母。

综合上述,以于“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教学目的应是“熟练掌握”。为了使“熟练掌握”,一方面要正确理解法则。让学生自己得出法则,是正确理解法则的措施之一。同时还要扫除正确理解的障碍,即消除一些容易混淆之处。另一方面,通过把法则运用到各种情况中去来达到熟练运用。

这样看来,周老师制定的教学目的的两条:1.让学生自己得出运算法则; 2.使学生正确熟练地运用法则,我们认为基本上是正确的,而且注意到了上面所分析的这些特点。为什么说是“基本上”呢?因为“同底数幂乘法法则” 是学生初次接触,这样在一节课里,既要正确理解,又要熟练运用,要求似乎高了一些,这样势必要加大课堂内容的容量(从教案上来看,内容是很多的);同时,要熟练运用还必须要学生亲自去操作、去实践,这在这一节课的 45 钟里不太可能,实际上从这节课的安排来说,还只是明确一些运用法则的注意事项。所以我们认为教学目的定得高了。这节课的目的就放在“正确运用法则”就可以了。至于“熟练运用”就放在下节课去完成,那就比较合适了。

由此我们看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模式、结构,都基于以上三点:1. 中学数学教学的总目的;2.教材的地位作用;3.学生的情况。只有吃透这三点,才能制定出一个恰当的教学目的。这样,教学方法、模式,结构才会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其存在才会有意义。否则,离开了大方向去孤立地谈论某种方法、某种模式、某种结构的优劣,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我们也正是要在这三点上下功夫,这是教师的基本功。

下面对教学过程作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