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在试探和议论中发现新知识”

这里实际是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统一的过程,这两者结合得好坏,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顾泠沅教改实验小

组在学生学习的方式上采用接受式学习与活动式学习相结合;在教学方式上采用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尝试相结合。

这里,所谓“接受学习”是奥苏伯尔提出的,意指学习的全部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这种学习不涉及学生任何独立的发现,只需要他将所学的新材料与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内化)即可。而活动式学习, 即活动—发现学习,简称发现学习,是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学习意指:不是把学习的主要内容提供给学习者,而必须由学生独立发现,然后内化。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优缺点,所以把它们结合可以互相弥补,发扬优点。

具体到这节课,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x3·x2=x5→同底数幂乘法法则→(定论形式出现)(发现一般规律) 2x3·3x2=6x5(内化一新旧知识联系)

这里的试探即尝试,不是桑代克提出的尝试错误(试误),试误是一种盲目性的试探(尝试),而是以学生为认识主体的自主学习活动方式之一, 即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通过究其原因、试其难易,从而获取知识技能,发展认识能力的活动。

具体到这节裸,始终都是放开让学生自己活动、探索,同时教师始终没有放弃指导。如:

①教师分析几个不同结果中指数各是如何来的;

②教师对答对的予以肯定,对答错的予以剖析;

③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a3·a7=?

④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10=3+7 的规律;

⑤教师提出一般的情况 am·an 的答案是什么;

⑥让学生叙述法则;

⑦叙述不完整的,教师及时纠正;

⑧进一步提出三个同底数幂相乘如何?

从这里看出教师一步步把问题引向深入,并进一步扩展。可以设想一下, 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其效果将会是什么样子的。

可以说这两种结合:从学习方式上来说,接受式学习与活动式学习结合; 从教学方法上来说,教师讲授与学生尝试结合,为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效的统一,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有其理论与实践的意义,这是值得肯定的。

我们还想指出的这节课在培养概括能力方面下了功夫。教学中三大能力的核心是逻辑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核心是概括能力。所以概括能力的强弱表明了一个人的教学能力的强弱。

概括是一种思维过程,它含有两层意思:其一,在思想上将某种事物已分出来的一般的、共同的属性或特征结合起来:其二,把分列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推广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它有两种形式,即经验概括和科学概括。所谓概括能力,就是为找出一类事物本质特性和把本质特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形成系统表述的能力。

先说说这节课在概括的两层意思上做得怎样。首先通过实例,逐渐分离出同底数幂相乘法则的几条特性:底数不变,指数相加;以及单项式乘法法则的几条特性:系数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然后分别把它们结合起来, 构成了同底数幂相乘法则和单项式乘法法则,这是一层意思。其次,有了法则以后,再把它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这里,推广到底数是数字单独字母、

多项式;指数是数字、字母的情况,以及三个同底数的幂相乘。这两种概括在这节课里都体现得很好。

再说说在概括的形式上,首先是经验的概括,即通过具体的例子: x3·x2=x5,x3·x7=x10,概括为 am·an=am+n。这类概括是通过具体例子的外形上的特征概括的。其次,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上升为科学概括。一方面从数学道理上进一步明确,另一方面,上升到语言叙述,(这就为自然语言与数学语言互译奠定基础)。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达到科学的概括,这节课没有停留在经验的概括,而是在经验概括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把它提高到科学的概括,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很好的,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有积极意义的。

总之,在这部分中,两种结合与两种概括意义及形式都做得很好,很成功,这就为全堂课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