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指导教学法》的系统功能
巴班斯基指出:“被划分出来的教学过程的各种成分的存在和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的,或者是相互体现的。”《自学指导教学法》的课堂结构具有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动态性等显著特点,六个环节的渗透与沟通,强调了局部、元件的优化和整体的优化,有利于教师在动态中协调内外部各种因素关系,以所有部分的功能都服从整体的最优化目标,从而取得最佳的整体效应。
- 概述的教学一般可分为两步:
一是温故,即加强知识的纵向联系,达到以旧引新的目的,旧知识的内容必须与本节教学内容有相通之点,有内在联系,这样有利知识的渗透与迁移;
二是定向,教师简要地揭示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提要,即新知识的框架, 给学生一个鲜明的“图式”,以达到新旧知识的最初同化。
以《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为例,可先复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思想方法,而后引出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及其解法,板书下式:
中,让学生明确: 1.什么叫三元一次方程及三元一次方程组? 2.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先考虑什么?应注意什么?
总之,概述的教学,要着眼于扫清学生阅读中的障碍,提高学生感知教材的能力,起到搭桥、铺垫的作用。
- 自学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自学的过程是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一个主动的过程。
正如皮亚杰所说,“学习必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学生在阅读教材中, 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活动,思维首先通过对教材的感知,达到理解,继而进入由想象而产生的评价和创造阶段。教师如何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性地了解学习情况,是十分必要的,是一项十分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因此,教师要注意并做好学生自学期间的巡视工作,去获得知识信息, 达到课堂内的及时反馈。这一小步子是教师精讲的过渡与基础,是控制、调节教学步骤的有效途径,绝不能忽视。
巡视中,要注意对象和方法,不能无的放矢。可按照好、中、差三种类型,结合教材的重点,了解三至五人。一是了解学习速度,二是发现共性问题,三是进行个别化帮助。对优生要提出不同情况的设问,对差生的重点辅导,不能只注意思维的结论,而要了解其思维的过程,看是否有概念问题。如果仅从文字表象的观察中轻率地下结论,往往会失去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学生也会因此而失去真正教育的机会。布卢姆认为:“教师与学习者之间一对一的关系是代价最大的帮助形式,在个别教学条件下,学生们能得到更多的强化和鼓励,而且,只要个别教学过程继续进行的话,学生就必须积极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因为差生学习的能力倾向低,在教师没有充裕时间讲解的情况下,自学中会感到一定的难度,达到掌握一项学习任务所需的时间量会大于优生,及时提供个别化的矫正与帮助能使每个学生学会未掌握的重点。学生如果“得到了客观与主观的认可,那么学生的自我观念以及对外部世界的看法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布卢姆语)
自学中,要强调学生按照《阅读准则》进行自学,把阅读、思考、操作统一起来,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多渠道吸收知识,才易收到好的效果。
- 讨论是自学紧密相连的,是自学的延伸,一般在小组或同桌之间进行。
通过讨论,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能较好地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及时弥补漏缺、矫正误差、加速知识的同化。布卢姆认为“当学习能够转化为一种合作过程,人人都能从中得益时,小组研究程序可以说是十分有效的。它使得每个成员都能提出自己的困难,并且通过不褒此贬彼的方法加以矫正。”
讨论可分小组讨论,学生质疑,师生总结三个步骤来完成。小组讨论初期,由于一些学生的自制能力差,往往会出现聊天说闲话的情况,再加上初中生正进入青春觉醒期,性的朦胧意识已初步形成,男女间的授受不亲,也会造成讨论中的心理障碍。另外还会出现机械的对得数而忽略实质问题的倾向。对此,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方法,使学生逐步养成习惯, 获得学习上的成功而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讨论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兴趣要大于对老师提出问题的兴趣,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在同一思维水平上产生的。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对于一些问题提得较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安全”感,这样在自由、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就会处于兴奋状态,学习效率也就会大大提高。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互答解决。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还可适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进行争辩,这样既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发展机会,又可以发挥智力的群体效应,使一些差生在激发态智力中,摄入大量有效信息,提高比较思维、联想思维和评价思维的能力。如《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节,有些学生可能会提出与例题不同的多种解法,这正是学生创造思维的表现,教师便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展求异思维,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 讲授这一环节是教学中的核心环节。
应是在学生自学、讨论基础上的讲授,是对获取的信息的处理与加工。反馈原理告诉我们:学习就是学习者吸收信息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和评价知道正确与否的整个过程。这个定义表明只有吸收信息、输出信息,没有反馈信息和评价信息,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教师讲授的意义正在于此。讲授时要做到精要、准确、指向性强,即在有限的时空内抓住重点知识,揭示内在联系,强化学生的印象和记忆,这样就能使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和机会参加学习实践,促使知识尽快转化为能力,达到动作和印象的统一形成。布卢姆说:“如果教学以及学生的时间使用变得更有效的话,那么大多数学生掌握一门学科可能只需花很少的时间。而学得较慢与学得较快的学习者所需的时间也许会从六比一下降到二比一以下。”
从信息论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双向传递的过程。都是要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有效信息,提高教学活动频率。因为学生对教材已有一定的感知,讲授的起点一般应放在“领会”的水平线上。如果教师的讲授仍然在学生“识记”和“了解”的水平线上徘徊,巨细无遗、滴水不漏,必然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这种无效信息也必然增加学生学习上的依赖性,认为教
师反正还要从头讲,不认真阅读也没关系,这样就使学生在第一次感知教材时受到严重的心理干扰。
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处理教材,如“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节,可针对性地讲授关于一次方程的变式和确定的问题,其余知识均不涉及,使学生明确在变式时应着眼运算简便这一原则来进行。这样学生就吸取了新的有效信息,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的难点。再如《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这一内容,教师可先分析一下例题,对消元转化的注意点进行强化,下来可让学生练习特殊形式的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这样训练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既提高了教学活动的频率,学生的创造才能也得到充分发挥。
- 练习、作业这一阶段是学生知识结构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教师的后续教学。
“经过训练达到熟巧的认识策略可以迁移到不同领域的新概念学习中去。”通过这一实践环节,学生逐步达到熟练技能,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这一较高层次的学习水平。因此在学生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演练、操作时,教师的巡视、辅导更有其特殊的意义。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检查练习效果,来测定教学目的是否已经达到, 并针对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矫正性补救。特别要及时帮助差生发现错误,订正错误,尽量缩小他们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学习误差。述要注意因材施教,使一些好学生吃得饱,在掌握知识和一般发展上达到高质量。
- 小结一般可在学生自检、他检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完成。
这样比单纯地由教师讲效果好得多。学生自检和他检的结合构成了他们完整的学习过程,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强化了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对下一步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总之,六个环节的教学要相互渗透,融汇一体,切实达到每个“部件” 的科学合理的结合。这样才能有效的发挥《自学指导教学法》教学结构的系统功能,学生在接受全面的教育中,智力活动才会处于“极限”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