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五册第一、二单元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从小学阅读教学的整体分析,学生升入三年级,他们的阅读能力应从低段的字面理解水平,逐步向中段的解释性理解水平发展,也就是对课文所表现的中心开始概括,并逐步掌握课文结构的类别与规律,紧扣作者的思路学会分逻辑段,同时对课文中含义深刻的疑难句子,口头能做出解释。为此, 第一、二两篇看图学文,应从所表达的不同思路去分析。第一课应该借助图像,紧扣时间副词,重点理解按时间发展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思路,进而去理解全篇课文内容,掌握字、词、句知识。第二课应该借助图像,紧扣表示地点的词语,按从整体到部分的空间顺序的写作思路理解全篇课文内容和一些疑难句子。第三课和第六课应按由现象到本质的写作思路理解课文内容。阅读中先理解现象,即珊瑚的样子、翠鸟的外形特征;再进一步理解珊瑚是什么东西,翠鸟的生活习性是什么。第四课、第七课及独立阅读课文《平平在家里》都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应按事情发展的线索理解课文内容。由此看来,用思路教学的观点分析这两个单元的教材,学生通过 8 篇不同类型课文的学习,便可掌握四种类别的结构文章的方法,用这样的方法读懂读通课文,实际上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初步渗透了分逻辑段的方法和说话、写作中的构段方法。这种阅读方法,是在低段的字面阅读中发展起来的,根据大纲的要求又上了一个台阶,这是由年段教学的训练重点决定的,教者须用心体会。

【课堂结构设计】

第一课可设计尝试型的课堂结构。

(一)先看图,后读文,要求学生把写画面整体内容的部分试着用符号标出来,然后仔细读第一、二自然段,弄清楚这一部分是人物活动的环境, 即课后问题 1 中的(1)和(2)对“放风筝的人很多”所提示的内容,启发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对内容进行试探性概括。

(二)根据课后问题 1 中(2)小题的提示,让学生同样用符号标出主要写的谁,他们在干什么,启发学生勾出放风筝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已经”“这时”“一会儿”等,仔细体会这些词在放风筝的过程中起到说明事情发展的作用,并按这些时间副词在事情发展中所处的位置,设计复述或说话的训练内容,使学生对时间发展的顺序能通过实践训练充分理解并掌握。

(三)完成课后问题 2 和 3。第 2 题主要是通过书面表达渗透关于词的

逻辑分类的概念;第 3 题是关于准确用词的训练。这两课可设计类别分析型的课堂结构,培养学生按类别分析读物内容的思维能力。

第二课一读时可按课后问题 2 中的(1)小题提示,由整体到部分的思路理解全文,解释习题中“构成”这个词时,以“桥”为例,可从不同的观察点把桥分成两部分,即“远看正桥”和“在正桥人行道上行走”。前者可从“整体到部分”的思路理解关于写桥空间结构的文字;后者可从“平面所见各部分”的思路理解所见到的景物的文字,这样就可从不同的方位掌握“桥” 的特点。

第三课先勾画出写珊瑚样子的词句,可通过图或珊瑚标本,使珊瑚的美丽形态在头脑中呈现,然后扣住第二自然段的词句,理解珊瑚是什么东西; 第四、五自然段则是说明珊瑚和珊瑚礁的成因。第二、三两篇课文相比较,

第二课是对所观察的建筑物客观地分类别记叙,全文的关系是并列关系;而第三课对珊瑚的样子是客观地记叙,对珊瑚和珊瑚礁的形成进行分析说明, 全文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这样分析,教者就可恰当地把握课文的难点。两课比较,第三课要比第二课难一点,那么设计的课堂结构要准确把握这一难点, 设计出化难为易的步骤,这样有利于单位时间教学效率的提高。

第四、第七两课可设计整体选择型课堂结构,因为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教者要从课文结构的整体着眼,有选择地讲读,目的是能利用较少的时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力地突破重、难点。

比如第四课,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板书:起因→海龟上岸→海龟下蛋, 让学生看着这个板书,用不同符号标出有关内容,然后判断,哪一段文字比较难以理解,征求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某一段,在教师的指导下精读,其它段落自读,要求读通、读懂。采用这种结构要以学生为主体, 阅读中有扶有放,让学生广泛质疑问难,自己解决疑难。

第五课可设计注释想象性的课堂结构。

(一)在预习中借助字典,对不懂的字词进行释注的基础上,逐句由学生自读自讲,或者自读互讲,把诗中的字面内容搞懂。

(二)启发学生联想、想象,使诗句描写的景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实在的画面,在此基础上体会《登鹤鹊楼》所讲的哲理,即站得高,看得远。《夜宿山寺》体会用想象烘托的艺术手法来体现楼高的程度。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一段话, 把学生生活实际与语文课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表达训练。

第六课可设计变序型的课堂结构。

这种结构可不按课文的顺序讲,而是按学生的需要或兴趣讲。(一)通读后,教师可提这样一个问题:“小作者对翠鸟怀着怎样的感情?哪一段文字集中写这个问题?”学生会自然选出最后一段。然后教师启发学生精读, 加深理解。(二)从结果逆向推导,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如此喜欢翠鸟? 喜欢的原因是什么?”要求学生先概括地说,然后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列出下列提纲:1.翠鸟体形美丽,羽毛鲜艳;2.翠鸟鸣声清脆,捉鱼迅速。按照这样的提纲,分别读懂、读通,读的过程中完成课堂作业。(三)概括中心。变序阅读后,从整体上把各部分内容整合,指导学生叙述或写出课文的中心意思。用这样的思路来设计课堂结构,其目的是用变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不同的方法理解课文,但不能把课文各部分内容搞得支离破碎,最后要用整合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教法与学法建议】

教师备课要用整体的观点处理教材,一是按单元通读教材,对各类课文进行横向比较,并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教学的重点,每个重点是一个类别,教师头脑中有了类别,就会掌握规律性的知识,有利于分步分点的渗透,提高学生的智能。二是在备每一课书时,必须遵循单元备课确定的主旨, 设计课堂结构,确定教学内容和训练项目。三是每教一种类别,既要考虑它是知识,要学生理解、懂得,又要考虑它是一种技能,要学生在读写中充分运用,这便是用结构分析的方法备课。备课中还须掌握讲与练的结合,特别要备训练的内容,普遍比较忽视的观察、操作训练更要重视。

(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