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化教学的课堂操作方法

“立体教学”是指教师所处理的教材能给学生一种“立体感”,也就是在教学中能把教材里那些理论性强的抽象概念化为可视可感的具体形象。运用这种教法,可减弱知识难度,增强理解力,相对加快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 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增强历史教学的“立体感”呢?禄彦海老师的做法是:

  1. 注重联系,增强记忆。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对形象的东西感兴趣。“立体教学”使学生在抽象的概念同具体的事物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这种联系, 一可让学生对抽象的概念容易理解和接受,二可使学生对知识获得较为牢固的记忆。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美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暂得可怜的寿命。”这便透辟地阐明了知识必须取得联系的重要性。

知识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既可横向联系,又可纵向联系;既可将已知

与已知联系起来,又可将已知与未知联系起来。这样便于比较,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有助于加深学生记忆,培养其综合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我尤其注意知识的联系。如讲外国史时联系中国史,在讲日本“大化改新”时联系中国唐朝的租庸调制,这样联系,相互比较,找出异同,增强了学生的识记和鉴别分析的能力。

实践证明,一个人所具有的知识间的联系愈频繁,其思路便愈宽、愈活、愈具有“立体感”。

  1. 借助图示,加强空间感。借助图示,也可增强教学的“立体感”。历史事件发生在一定地点,历史人物活动在一定的环境之中,所以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与历史事件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并对历史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重视历史的空间,弄明白历史事件和空间的关系,可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也有利于对历史事件的记忆。

例如,讲起义或战争一类的教材时,尽可能地运用战争形势图。因为战争是离不开地理位置的。如果抛开地图,单靠讲解,纵使你口才再好,讲得再生动,仍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只有从战场的平面图中去观察战争过程的轨迹,才能更清晰、更完整地掌握战争的脉络。所使用的形势图一般是自绘的。地图的绘制内容力求灵活机动、形象、自然。例如在讲秦灭六国时, 事先在黑板上画好战国七雄并立的形势图,讲时按秦灭六国的顺序,用手随时画出箭头,指出被灭国。随后把一张写有“秦”字的大卡片贴在图的中央。此时,图上显示出秦已统一了六国,辽阔的中原大地已成了秦的天下。学生随着老师的讲解积极地观察和思考,从而思想上形成了较为深刻、全面的历史表象和历史概念。使用图片也可直接生动地再现历史,增强立体感,如讲北宋经济发展时,找一册《清明上河图》挂历,指导学生认真观看此图。画面上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热闹场面,给学生留下了开封在北宋时期十分繁华的深刻的印象。

总之,利用地图、图片和课本中插图来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 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对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立体认识具有不可轻视的显著作用。

  1. 语言形象,激发情趣。语言形象即教学语言的形象化。这是激发学生求知情趣的重要因素。教学语言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我们必须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就如同雕塑家要塑出立体的形象离不开雕具一样。我们要竭力寻求最能表达立体感的语言,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所说的:“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语言的形象主要是借助比喻和比拟。如“亚洲的革命风暴”与“亚洲的觉醒”的时间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学生容易记错,就简炼地用“革命风暴刮起后,把沉睡的亚洲人吹醒了”一句话,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并且记得很牢。

另外,文学作品的语言是生动形象的。历史教学中,根据内容需要,适当地穿插文学作品,亦可增强艺术感染力。如唐玄宗统治时期,由于信任忠臣姚崇、宋璟,从而使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讲到这里我摘引了杜甫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就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