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是要求学生按照分类提纲,纵横交织、归类复习。

随着复习课的深入进行,学生不能停留在章节的单一的历史知识上面, 作为教师也不能老是按照年代的顺序一再重讲,务须在第一轮的横向复习基础上,进行第二轮的纵向归类。第一轮先解决“块块”,第二轮要解决“条条”;第一轮以教师讲授为主,第二轮应由学生参加练学。在这方面,主要做法有三点:

一是教师编写分类复习提纲。

如对“中国古代史”部分,我将它归纳为“中国古代历代交替”、“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政策的措施”、“赋税制度的演变”、“历次战争”、“经济政策”、“外交与交通”“边疆与民族”、“斗争和起义”、“文化与科技”等十一个部类,分类概括中国古代史的主要史实,以便学生对中国古代主要问题和事件,能够掌握线索,分析前因后果,提高与加强同学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剖视现象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是编写归类复习提纲,务必简明扼要。

按照每一个部类的中心内容,在课文中找出有关史实,从中选取每一个子目和每一句中最关键、最有启发的几个字,按照先后次序编写出来,使学生通过提纲,能够运用最少的字词,推想出最全面的答案,学会抓住要点、联想整体的牵牛鼻子的自觉方法,克服整句整段地背诵课文的老办法。

三是在第二轮这两个月左右时间里,将这一套归类提纲陆续发给同学, 要求他们“横看竖记”。

即结合课文,先按编年史体裁横看课文,再按编的各个部类提纲系统, 竖记要点。然后,根据课文和提纲各部类所编的练习题目,组织答案,上课时,由学生在课堂上参看提纲回答问题,并订正、补充,由教师全面指导。这就促使同学们:

①学会牵牛鼻子,抓得分点,比较全面地组织答案;

②打破编年史框框,独立地运用课本和提纲,横纵交织,归类复习。 第三轮运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主要的教学工作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区别

问答题类型,运用唯物史观,有的放矢地回答问题。

在这方面,切不可猜题押题,应该全面地研究问答题的题形、特点、解题方法和注意事项,鼓励同学们做好问答题答案,提高考试成绩,拉开分数差距。所以,我现在着重讲的就是在这一轮教学中,如何解决不同题型的问答题。

一般说来,历史课问答题可分叙述、比较和综合三大类型。

  1. 叙述题。应该注意的不仅是要求学生必须把某一个历史过程交代清楚,还要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内容,叙述题不是讲故事,而是讲历史,这就要求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在历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作出交代。

如问:“蒋介石是怎样篡夺革命领导权的?”许多同学把“中山舰事件”、 “整理党务案”的细节交代得很清楚,却不能对这些事件的本质内容,即: “中山舰事件”使蒋介石把共产党员从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排挤出去,从而初步篡夺军权,和“整理党务案”使蒋介石把共产党员从国民党中央排挤出去,从而初步篡夺国民党领导权表达出来,这就有失浅显。

  1. 比较题。这要求学生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活动分成几个方面,有区别地予以比较,找出异同。因此,

第一,用来比较的事件或人物之间,应有某种联系(如同一时代、性质、

地区、阶段等);

第二,应把用来比较的事件或人物,划分为相同相异的几个方面,以便比较;

第三,比较要有结果,找出异同,不仅是把情况罗列就算了事,要找出异同点,得出结论;

第四,在比较异同时,不能把异同点绝对化,要特别注意“同”中之“异” 和“异”中之“同”。

如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既要指出两者的背景相同,都是国内资本主义发展,封建统治腐败,国外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和民族危机加深;还要指出相同中的不同,即: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封建经济崩溃的程度,比戊戌变法时的中国深得多;明治维新前日本的变革势力,比戊戌变法前中国的改革势力更为强大。

  1. 综合题。这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注意审题。如 1982 年问答第二题“联系十九世纪末期民族危亡的“形势,评述康有为从事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这一题问的是“联系形势” 的“主要活动”,又问的是“十九世纪末期”的形势”,再问的是“评述” 这些“活动”。考生如不仔细审题,没有弄清以上所问三点,就会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

其次要注意归纳。如 1988 年问答第二题“十九世纪末山东是怎样变成德国范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中外史实说明因此而引起的反响和最后结果”,这一题要求考生把涉及山东问题的德国、日本、袁世凯、段祺瑞、巴黎和会、五四运动和华盛顿会议中的有关史实有机地归纳起来,加以分析说明,缺一不可。

再次要注意结合。如 1987 年问答第一题“简要评述康熙帝的主要功绩和过失”,这是典型的史论结合题,考生不仅要列出康熙帝的政绩,还要结合政绩,进行评论。在这方面,一要防止罗列现象,记流水帐,只有论据(史实),没有论证和论点,只述不论;还要防止纯粹的推论,从概念到概念, 只有论点,没有论据和论证,只论不述。

至于同学们回答问题产生各种偏差的原因,既因为教学中没有经常地指导学生,培养起对史实分析、综合,得出结论的习惯和能力;更因为有许多同学对历史基础知识还是掌握得不牢所造成的。

例如 1990 年试卷中,考生失分最多的问答第三题“结合 13 世纪至 20

世纪 20 年代英国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化,分析英国议会和政党政治的演变”,考生普遍反映,不是不明白这个问题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困难在于对 13 世纪到 20 世纪 20 年代的英国经济、阶级关系的史实掌握不住,以致挂一漏万,答案残缺不全。所以高三历史课复习迎考工作的成败,不在于最后一个月费尽心机,研究答题,关键在于第一、二轮的长期复习中,是否让学生系统地全面地牢固地掌握住历史基础知识。主次必须分明,因果不能颠倒,这就是我的认识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