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复习是近年命题特点和今后命题趋势的必然要求

近年高考历史命题最显著的特点在突出以历史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历史学

科能力的考查。用命题专家的话说就是:“对知识的要求逐步深化,对能力的要求不断强化”,“考查的内容从一个知识点扩展为一个知识面,要求从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中理解历史的本质,或在宏观中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 “从识记、理解扩展为应用,要求运用历史知识或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论证或评价某一观点”。

命题的这一特点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具体表现为:

  1. 能力考查的层次和力度提高。1993 年历史试卷“增加思维能力考查在试卷中的比重,不仅覆盖了《考试说明》所规定的 10 项能力要求,重要

的是其考查思维能力的分值第一次达到 50 分左右,远远超过了前两年的 30

几分,其中考查考生正确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试题分值约 18 分;考查

考生分析历史现象、区别历史事物、综合历史知识的试题分值约 15 分;考查考生抽象、概念能力的试题分值约 10 分。”1994 年历史试卷“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试题在试卷所占分数比重由 1993 年的 1/2 左右提高到 2/3 左右。其中,着重考查对历史概念和历史材料理解水平和能力的试题占试卷总分的 20

%以上,着重考查分析综合能力的试题约占试卷总分的 20%,着重考查归纳、比较和判断能力的试题占试卷总分的 15%,着重考查概括和评价能力的试题约占试卷总分的 15%。这表明,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已经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占据主导和绝对优势的地位。”

  1. 强调对历史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考查。1993 年试题理论感强。比如老高考 42 题、新高考 48 题和 51 题,题目分别出现了“榷场”、“叫歇碑” 和“八股、焚书”这样一些历史现象,但题目并没有停留于如何解释这些历史现象,而是要求从本质上和一个特定的角度去分析这些现象。这种分析必须借助于较强的理论修养,哪怕是某一个环节缺少理论指导都不可能最终完成整个思维过程,得出满意的答案。1994 年试卷提高了试题的理论层次。“试卷中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试题,无论新、老高考均达到试卷总分的1/3 左右。这些试题的突出特点,就是在中学课本里找不到现成答案,而要求考生必须根据已有知识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判断和阐述。强调对历史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考查,是由高考性质所决定的。它符合高考命题改革的基本要求”。

  2. 各种题型的考查功能得到进一步挖掘。1993 年和 1994 年高考历史问答题共 10 道。它们是:1993 年老高考“榷场”、“近代五人思想”、“工业革命、进步潮流”,1993 年新高考“八股、焚书”、“列强对中国革命态度”、“反法西斯联盟”,1994 年老高考“苏联和美国经济政策及影响”, 1994 年新高考“恩格斯两次论革命”,1994 年新老高考重复的“墨子”、“维新、启蒙思想”。

从这些题目看,近年高考历史问答题具有三个特点:

①命题的基本模式为“小切口——多层次——深分析”和“跨度大—— 层次深——要求高”两类。前者如 1993 年的“榷场”、“八股、焚书”,1994 年的“墨子”、“恩格斯两次论革命”;后者如这两年的其他问答题。

②理论要求高。 “试题及其参考答案进一步摆脱中学教科书的束缚,对知识的考查进一

步合理淡化,对考生依据已有历史知识和唯物史观独立地分析、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要求。”这几乎在近两年的每一道问答题中都有明

显体现,特别是 1994 年新高考 45 分的问答题中,只有 42 题第一问“19 世纪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4 分)是要求直接回答课本知识的,而其余的问题则大都要求考生按唯物史观和依据某些史实经过思辨而加以说明、证明和阐述。

③立体感强。

且不说 1993 年的,仅就 1994 年 4 道问答题而言,每一道都十分重视对历史现象的立体分析。“墨子”一题小切口、多层次、深分析,既要求从深层分析墨子观点的积极意义,又要求从理论高度分析其产生原因。“维新、启蒙思想”一题不仅中外比较,突出横向联系,还要求分析两者促进社会变革作用不同的原因,挖掘得很深,考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苏联和美国经济政策影响”一题更是立体分析的典型。从时间上看,涉及一战后到今 70 多年,在空间上,涉及苏联、美国、西方世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 纵横交错,把不同时空发生的相似历史现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不仅如此, 此题要求考生分析原因,谈自己的认识,知识深度和理论要求都相当高,尤其是其参考答案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内容已超出了历史学科范围,属时事政治知识。“恩格斯两次论革命”一题史和论有机结合,同样是立体感很强的题目。

1993 年和 1994 年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选材更灵活,更富有弹性。选材不再局限于教材,大胆选取教材中没有涉及的材料,彻底改变了前几年材料与教材直接相关,甚至把课本叙述还原为原始材料的做法。

②材料信息量增加,材料由单则发展到多则,以组合型为主,除文字材料外,1994 年首次出现了表格材料。

③设问尽可能全部从材料自身引出,从而克服了考生无须仔细阅读材料就可凭借对教材知识的正确记忆回答问题的可能性,较好地体现了材料解析题重在考查材料辨析能力的特性。设问还往往要求考生回答对材料观点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教材中没有现成答案,材料中也很难找到,只有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通过判断、推理,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和问答题一样,材料解析题的理论要求也日趋提高。

1994 年老高考 42 题是“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典型。此题除拿破仑的名字为考生熟知外,四则材料都是全新的,设问也完全针对材料。第

①问“以上各则材料从哪几方面指出了拿破仑失败的原因?”的答案可以通过概括、分析各则材料得出。第②问“材料中对拿破仑失败原因的说法哪些是对的?为什么?”是要求考生回答对材料观点的认识。这一问的参考答案“材料 2 用‘破坏的天才’来全盘否定拿破仑,忽略了他的贡献,是不对的。材料 4 只强调拿破仑个人的品德和性情,不从本质上看问题,也是不对的。” 既涉及辩证唯物主义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的观点,也涉及历史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标准,包含了对理论观点的考查。

1993 年和 1994 年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干基本是六种形式:填充式、直接提问式、不完整表述式、否定式、次序式、材料式。其总的命题特点是考查学科能力的比重以及思维层次都有较大提高。一般来说,选择题如果用“这是什么”的形式来表述,就只能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如果用“为什么是这样”、“怎么是这样”、“应该或不应该是什么样”等形式去表述,就可以用加大考查的深度。比如 1993 年老高考第 8 题“1899 年美国提出‘门户

开放’照会,英国首先表示支持’的原因、第 10 题“1924-1925 年的中国国民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第 14 题“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

中国兴起的共同原因是”、第 15 题对法兰克王国时期一件文书的分析判断等等,同年新高考第 20 题“7 世纪伊斯兰教的兴起反映了”什么、第 21 题“古代日本班田收授法逐渐废止的原因”是什么、第 38 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点有”、第 40 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形式有”等等。这些题目广泛采用了比较历史现象异同,探究历史事件的本质、叙述产生历史事物的原因等方法组织题目,效果是不错的。1994 年“多选题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比重已达 80%, 如新高考的第 21、23、24、25、26、27、29、30 题等。这些试题的备选答案不再局限于中学教材的直接表述,而是根据考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设计出新的结论和提供新的信息,以考查考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加强考试的思维强度、讲究新情境的设计、突出材料性、强调准确性是当前历史科高考的特点”。

关于今后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刘芃先生认为“今后的历史科高考其基本原则是继续强化能力考查”,具体地说:

“第一,在加强考试的思维强度的内容中突出理论思维的考查。一方面, 要考查学生对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运用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要考查学生在组织自己的思维时是否具有较好的理论意识,是否能把正确理论化作为富有个性价值的思考,而不是用理论去贴标签、做结论。”

“第二,题目设计的呈现形式是新角度和多角度的,学生可以沿题目选定的思路去思考,也可以沿另外的思路去思考,放手让学生去建立思想,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第三,在历史材料的认识上,进行史料材料的评析。” “第四,强调理论观点运用的深入性、答题内容组织的逻辑性、文字表

述的准确性。”

可见,目前高考历史命题特点和今后高考历史命题趋势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突出思维能力考查。而“思维能力主要的是理论思维能力,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组织思维的能力”,要具备这种思维能力, 就要“把历史理论和历史实际相结合”。这就决定了历史复习应该是立体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