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式陆海军

训练新式陆海军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兴办军事工业的目的所在。1861 年 1 月,奕、文祥等奏请训练八旗兵丁使用洋枪洋炮。次年,在天津成立洋枪队,聘用外国教练。接着,上海、广州、福州等地亦按照天津练兵章程成立洋枪队。当时的外国教练,主要是英法两国军官。1864 年,总理神机营事务奕◻等在北京建立了“威远队”,演练枪炮及“洋人阵式”。1866 年,总理衙门大臣奕等在直隶选练六军,共 15000 人,称为“练军”。

湘军和淮军已成为当时清朝军队的主力。1862 年,李鸿章率领淮军由安庆到达上海,盛赞英、法军队“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并致书曾国藩, 表示要及时“资取洋人长技”。在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他利用上海的有利条件和充足饷源,大力购买洋枪洋炮,雇用洋人教习,极力扩充军队。至 1865

年底,淮军已由原来的 6000 余人,骤增至 5 万余人,而且“尽弃中国习用之抬枪、鸟枪,而变为洋枪队”,另外还有炮队四营,此时的淮军已成为清军精锐,李鸿章凭藉淮军实力,在统治集团中的地位迅速加强。曾国藩统率的湘军,早在 50 年代便开始从香港购买洋炮,60 年代初,他又提出大购船炮的主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以为内可“平乱”,外可御侮。但是, 湘军的将领大都思想守旧,对洋人的后膛枪不感兴趣,甚至不相信洋枪洋炮的威力,拒绝学习使用。因此,湘军在武器装备上远远落后于淮军。1864 年湘军攻陷南京,曾国藩为了表示对清朝的忠诚和避免因“拥军自重”而得祸, 将湘军大加裁撤,其弟曾国荃也一度“解甲归田”。又由于曾国藩于 1872

年病死、曾系湘军势力逐渐衰落。湘军另一支主要力量左宗棠所部,于 1862 年进入浙江宁波,随即着手建立洋枪队;1867 年进军西北,派胡光塘驻上海采购外国枪弹,并先后在西安和兰州设局制造军火,成为新式陆军的另一支主力。

整顿海防,筹建新式海军,是洋务事业的又一个重要措施,从 70 年代开始即着手进行。

1874 年,日本派兵侵略我国台湾,清政府以赔款妥协。日本此举使清政府深为震惊,筹办海防之议随之兴起。前江苏巡抚丁日昌提出《海洋水师章程》六条,建议设立北洋、东洋和南洋三支海军,各军设提督一人。北洋提督驻天律,负责直、鲁两省沿海防务;东洋提督驻吴淞,负责江、浙两省的沿海防务,南洋提督驻南澳,负责粤、闽两省沿海防务。每支海军各配备大兵舰 6 艘,炮船 10 艘,每半年会操一次,“三洋联为一气”。总理衙门虽然基本同意丁日昌的建议,但以“财力未充,势难大举”为由,决定“先就北洋创设水师一军,俟力渐充,就一化三,择要分布”。经过筹划,于 1875

年 5 月任命沈葆桢和李鸿章分别督办南、北洋海防事宜。海防经费,每年由

粤海、闽海等关及江、浙等六省厘金项下拨解 400 万两,南、北各得其半。

但各省拨款多不足额,短缺甚多,不能按原定规划实行。清政府一开始即以创建北洋海军为重点,筹建海军主要由李鸿章负责。海军舰只除由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制造外,主要购自英、德两国。至 1894 年,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共有船舰六七十艘,已具有相当规模。

福建水师由闽浙总督管辖,绝大部分舰只都是福州船政局 70 年代制造

的,只有少数几艘购自英、美。排水量一般在 1000 吨和 1500 吨之间。平时

很少训练,战斗力很差。在 1884 年的中法战争中,几乎全军覆没。战后虽略有增补,但难以成军。

南洋水师归两江总督兼南洋海防大臣管辖,最初由沈葆桢一手擘划。1875 年,沈葆桢同意将每年 400 万两专款全部解交北洋使用,至 1878 年才请求将其中的 200 万两拨归甫洋,添置船舰。1879 年沈葆桢病死,左宗棠、曾国荃、刘坤一等先后继任两江总督,南洋水师即一直由湘系大员控制。它的舰只大部由闽、沪两局制造,亦有少数购自德国,其中有 5 艘巡洋舰排水量超过 2000 吨。南洋水师实力虽不及北洋,但比福建水师却大得多。

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它从创办到 1895 年全军覆没,一直归李鸿章管辖,是李鸿章经营最久、用费最多、也最为得意的一项重要洋务事业。它的兴衰不仅和淮系集团势力的消长密不可分,而且也同整个洋务事业的成败相始终。

李鸿章在 70 年代主要向英国购买舰船,自 80 年代起逐渐转向德国购买。

北洋海军的主力铁甲舰“定远”、“镇远”及 8 艘巡洋舰中的“济远”、“经远”、“来远”各舰都是购自德国。1879 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水师营务处, 由周馥主持,马建忠负责处理日常事物,1881 年,又奏准任命淮系将领丁汝昌为北洋水师提督。

新式海军是 1875 年根据奕等的建议创办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海防。李鸿章多次强调:“筹办海防,欲与洋人争衡,非治土寇可比,必须时加戒备。方今强邻环逼,藩属倾危,岂可稍存侥幸无事之心,顿忘厝火积薪之诫”; “日本狡焉思逞,更甚于西洋诸国,今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①中法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总结海军失利的教训,提出“大治水师为主”的方针。为了统一海军的指挥权,于 1885 年 10 月在北京成立海军衙门,任命奕◻为总理海军事务大臣,奕劻、李鸿章为会办大臣,善庆、曾纪泽为帮办。此后三年间,北洋海军得到较大发展。

1888 年,经过几次增购铁甲等舰,北洋海车正式成军,共有大小舰只 20 余艘(不包括鱼雷艇及辅助船只),又制订了《北洋海军章程》,确定了人员编制,并规定每隔三年会操一次。80 年代,李鸿章还先后在旅顺口、大连湾、威海卫等地布置防务,修筑炮台,并在旅顺建设船坞。旅顺口和威海工成为北洋海军的两个主要基地。当时,北洋海军已成为一支实力较强的近代海军。但从 1888 年之后,未再增添任何新式军舰。1891 年后,因海防经费被挪用修筑颐和园,连枪炮弹药也停止购买。北洋海军本来主要为抵御日本侵略而建,但由于清政府腐败,结果这支苦心经营的近代海军,却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侵略者彻底粉碎。

① 《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 61,第 8 页;卷 39,第 2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