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袁世凯窃夺政权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外反动势力惊慌失措。清政府急忙派陆军大臣廕昌率领北洋军队赶往武昌镇压革命。北洋军队是袁世凯一手培植起来的,大部分将领都是他的心腹爪牙,不听从廕昌的调度。廕昌指挥不灵,清政府束手无策。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革命抱着敌视的态度,力图阻止革命烈火的蔓延。武昌起义后几天之内,它们便在武汉江面集中了十余艘军舰,对革命方面进行监视,并随时准备武装干涉。驻北京的各国外交使团连续举行会议,共商如何维护他们在华的侵略利益。他们接受美国驻华公使嘉乐恒的建议,促使清政府立即起用两年前被罢黜的袁世凯,叫嚷“非袁不可收拾”,企图通过袁世凯出山,为清王朝稳住阵脚。

  1. 月 14 日,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要他统率北洋军队南下镇压革命。袁世凯野心勃勃,想乘机向清廷素取更大的权力,借口“足疾未痊”, 留在河南彰德不肯出山。27 日,清政府因进攻武汉受挫,湖南、陕西、江西等省又相继起义,不得不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湖北水陆各军,袁世凯仍不满意,提出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授与他军事全权,保证供应充足军饷等条件。清政府一时犹豫不决。这时,起义的省份日益增多,革命形势不断高涨。资政院正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年会,议员们齐声呐喊,上奏要求立即召开国会,取消皇族内阁,赦免国事犯。在袁世凯策动下,驻直隶滦州的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联合第三镇协统卢永祥等,电奏政纲十二条, 要求速开国会,改定宪法,特赦国事犯,组织责任内阁。资政院的呐喊,张绍曾的“兵谏”,都和袁世凯的要求相呼应,给了清政府很大的压力。以摄政王载沣为首的清朝统治者万分惶恐,被迫屈服,连忙下“罪己沼”,颁布宪法“十九信条”,下令释放政治犯,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组织“责任内阁”。这样,清政府的军政大权便实际上落入袁世凯手中。11 月 1 日,袁世凯南下视师,指挥北洋军队攻陷汉口。然后返回北京, 于 11 月 16 日成立袁世凯“责任内阁”。

帝国主义列强,特别是沙俄和日本政府,曾经企图利用中国的动荡局势, 秘密策划对华采取武装干涉行动,以乘机扩大它们在华的侵略利益。英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利益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它担心公开站在清政府方面与革命军为敌,势必有丧失它的巨大利益的危险。美帝国主义不愿意俄、日两国在华势力过分扩张,反对各国采取单独行动。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相互之间矛盾重重,它们正忙于准备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的战争,或多或少地被牵住了

① 《孙中山全集》第 1 卷,第 576 页。

手脚;而且革命形势的飞跃发展和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使它们感到公开进行武装干涉已很难达到目的。于是,它们决定采取在“中立”的幌子下加紧扶植袁世凯,胁迫革命方面向袁世凯妥协的办法,利用袁世凯取代清王朝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1. 月 26 日,经过英国公使朱尔典和袁世凯密谋后,由英国驻汉口领事出面,向湖北军政府提出南北停战议和的建议。武昌方面欣然接受。12 月初, 南北双方达成停战协议。12 月 18 日,袁世凯的议和全权总代表唐绍仪和各省军政府议和代表伍廷芳,开始在上海进行和平谈判。20 日,当南北议和代表举行第二次会议的时候,驻上海的俄、英、美、日、法、德等六国总领事向双方代表提出照会,要他们“尽速成立和解,停止现行冲突”。这项照会虽向双方代表同时提出,实际上是压迫南方革命势力向袁世凯势力妥协。

在南北议和过程中,革命派不仅遭到帝国主义的干涉和压迫,而且还受到卷入革命内部的立宪派施加的巨大压力。立宪派害怕革命继续发展将危及自己的既得利益,希望通过拥有北洋武装而又受帝国主义宠信的袁世凯来维持社会“秩序”和“治安”,平息动荡的局势。立宪派首领张春早已和袁世凯达成了合作的默契。当唐绍仪到达上海后,张謇等人即展开了紧张的幕后活动。伍廷芳和唐绍仪分别代表南北两方,“在议场时,板起面孔,十足官话”,①而每天晚上却在上海南阳路赵凤昌②家中与立宪派密谋策划,研究如何对付革命势力。赵凤昌的住宅“惜阴堂”成为南北议和代表和立宪派进行阴谋活动的场所。立宪派在革命内部极力散布对袁世凯的幻想,制造妥协空气,迫使革命派向袁世凯交出政权。张春密电袁世凯说:“甲日满退,乙日拥公,东南诸方一切通过”,“愿公奋其英略,旦夕之间勘定大局”,③表达了立宪派结束革命的谋略和对袁世凯的期望与忠诚。

在革命派内部,妥协思想也已占上风。黄兴早在 11 月 9 日就曾致函袁世凯,希望他“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 并表示“非但湘、鄂人民戴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北各省当亦无有不拱手听命者”。④南北议和开始后,黄兴等人主张“化敌为友”,害怕袁世凯“像曾国藩替清室出力把太平天国搞垮一样来搞垮革命”,建议“给他一个民选的总统”。⑤同盟会重要骨干、因刺杀载沣未遂而被监禁的汪精卫,出狱后立即投靠了袁世凯,配合袁世凯推行“南抚北剿”的反革命策略。他一面向袁世凯告密,出卖北方革命组织,一面为南北议和穿针引线,力劝南方革命党人对袁妥协。他跑到上海,担任南北各省议和参赞,暗中参与了“惜阴堂”的阴谋,极力为袁世凯疏通,并“恶意攻击孙中山先生本人有权利思想”。

①他是袁世凯安插在革命队伍中的一个内奸。

袁世凯也对南方革命势力进行赤裸裸的武力威胁。当孙中山于 1912 年 1

月 1 日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时候,袁世凯指使他的部将冯国璋、段祺瑞等发出

① 《辛亥革命史料》第 292 页。

② 赵凤昌原是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机要幕僚,总办文案,后因被人参劾落职,在上海当寓公,和清朝官僚及立宪派交往甚密。

③ 《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 4,第 1 页。

④ 《黄兴致袁世凯书》,《近代史资料》,1954 年第 1 期。

⑤ 李书城:《辛亥前后黄克强先生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回忆录》第 1 集,第 200 页。

① 李书城:《辛亥前后黄克强先生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回忆录》第 1 集,第 200 页。

“誓死抵抗”的叫嚣,并撤消唐绍仪议和代表资格,故意制造决裂的势态, 逼迫革命派就范。在北洋军队咄咄逼人的叫嚣中,前线又趋紧张。一时颇为高涨的北伐声浪,暂时压倒了大多数革命党人的妥协和迁就思想。南京临时政府接受了孙中山提出的北伐建议。1 月 11 日,孙中山宣布自任北伐军总指挥,派黄兴为北伐陆军参谋长,并制订了六路北伐的计划。13 日,在津涌铁路线上,北伐军败清军于宿州等地,战略重镇徐州不战而下。安徽、河南、湖北等战场上,革命军也取得了一些胜利。

但是,北伐并没有继续下去。财政困难使南京临时政府硬不起来,帝国主义干涉的阴霾更令革命党人气短。这时,各国军舰在长江示威,并阻止革命军在大连登陆。驻北京的各国外交使团蛮横地宣布不准在京奉铁路两侧十里内战斗。俄、日两国分别增兵东北及内蒙。外国资产阶级报纸竭力宣传列强将要进行干涉,立宪派危言耸听地宣扬帝国主义一旦干涉,中国便有亡国灭种的危险,大多数革命党人也仿佛塌天大祸就在眼前,终于在帝国主义威胁下屈服。南北双方达成了一项协议: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权,袁世凯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

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不再是南北谈判的问题了。双方争议的中心,是如何结束南北两个政权的对立局面,建立以袁世凯为总统的统一政权的问题。袁世凯主张清政府与南京临时政府同时解散,由他另立统一的共和政

府。南京临时政府拒绝了这个无理要求。孙中山认为取消南京临时政府“于理绝对不行”,但被迫同意在清帝退位后立即由袁世凯重组政府。

如何“处置”清朝皇帝,是双方争议的另一重要问题。袁世凯主张给清帝及皇室以特殊“优待”,并搞了个《优待条例》,规定:清帝称号不变; 每年由民国政府给予 400 万元;清帝仍暂居皇宫,以后移居颐和园;原有私产由民国保护,等等。这个极端荒谬的优待条件,不仅使孙中山等感到是奇耻大辱,连主张对袁世凯妥协甚力的黄兴也认为难以接受。黄兴致电伍廷芳说:“议和愈出愈奇,殊为可笑。第一条仍保存下大清皇帝名称及世世相承字样,可谓无耻已极。”然而,伍廷芳、汪精卫等却说保留的不过是“虚名”, “共和目的已达,其他枝节似可从宽”。①1912 年 2 月 6 日,南京临时参议院竟正式通过了《优待条例》。

袁世凯得到南方同意让权的确切保证后,立即对清帝实行逼宫。他指使北洋军将领段棋瑞等人联名发表通电,要求清王朝立即同意共和,否则将率领军队直捣北京。2 月 12 日,清帝宣布接受优待条件,正式退位。第二天, 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职。2 月 15 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在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时,为了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以便把中国纳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轨道,提出奠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三项条件,并派蔡元培等为专使北上,迎接袁世凯南下。袁世凯表示愿意南下就职,暗中却密令他的嫡系部队在北京、天津、保定等地制造暴乱,作为他不能南下的借口。孙中山等得知北京等地兵变的消息,决定出兵平乱,并由黄兴等发出率兵北上的通电。这时,帝国主义又一次出面配合袁世凯,纷纷从各地增调军队前往北京,加剧紧张局势。立宪派和旧官僚都反对孙中山提出的奠都南京的主张,许多革命党人做了他

① 《共和关键录》第 1 编,第 89、80 页。

们的应声虫。孙中山再次被迫退让。3 月 6 日,临时参议院议决允许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一个很重要的文件。它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府组织机构以及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孙中山等企图凭借这部临时约法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束缚他专制独裁的手脚。奸黠狡诈的袁世凯一方面表示他是《临时约法》的拥护者,另一方面又说以后要对它进行“修改”。4 月 1 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次日,临时参议院决议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孙中山的解职和临时政府的北迁,标志着革命遭到了严重的挫败。资产阶级革命派交出政权后,企图依靠一纸约法以实现其资产阶级议会政治,使中国走上民主的轨道。历史证明,这是一个多么幼稚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