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北洋军阀的权力争夺与护法运动一、军阀割据与张勋复辟

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列强失去了统治中国的共同工具,便都各自寻找和培养自己的走狗,扩张侵略势力。在列强激烈争夺下,中国出现了各派军阀割据和互相火并的局面。这种军阀割据的现象,是由于中国“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 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 而产生的。①“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

北洋军阀早在袁世凯统治时期就存在着以段祺瑞(安徽合肥人)为首的皖系和冯国璋(直隶河间人)为首的直系。袁世凯死后,两派的分裂逐步表面化。段祺瑞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他握有中央大权,控制皖、鲁、浙、闽、陕等省广大地盘,以北洋派正统自眉,企图由他来宰制天下。冯国璋以英、美帝国主义为靠山,控制苏、赣、鄂等省长江流域最富庶的地区。他就任了副总统,但不肯离开老巢南京去北京。以张作霖(奉天海城人)为首的奉系,原来盘踞奉天一带。护国战争期间,张作霖乘机在东三省扩张势力。在日本帝国主义扶植下,奉系成为皖、直两系以外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势力。此外,晋系阎锡山占据山西;张勋以长江巡阅使和安徽督军的名义,率“定武军”屯兵徐州,积极联络各地军阀,成为阴谋拥溥议复辟的中心人物。在南方,各省军阀自行其是,并不听命于段祺瑞的中央政府。其中势力最大的, 一个是唐继尧的滇系,一个是陆荣廷的桂系。滇系占有云贵两省,在护国战争中向四川扩张,与四川军阀进行争夺。桂系在护国战争时,把广东军阀龙济光赶到海南岛,占据两广,势力增大。

南北军阀在袁世凯死后,首先争执的是所谓新旧《约法》。段祺瑞根据袁世凯生前炮制的所谓新《约法》(《中华民国约法》),以国务院名义发布了一个由副总统黎元洪“代行”总统职权的通电。段祺瑞的恶劣行径,遭到了护国军和全国人民的坚决抵制。唐继尧等南方军阀把待的军务院,梁启超等进步党人,孙中山、黄兴等原国民党人,以及北洋军阀内部如冯国璋等, 都主张应该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根据《临时约法》,黎元洪应该“继任”总统,而不是“代行”总统职权。由于全国一致反对,段祺瑞被迫暂时让步。1916 年 6 月,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大总统。6 月 29 日,北京政府以大总统名义下令恢复《临时约法》,同时宣布定于 8 月 1 日召开国会。历时近一个月的新旧《约法》之争,最终以《临时约法》和国会的恢复而结束。7 月, 军务院撤消。在南方的进步党和原国民党议员前往北京参加国会复会会议, 南北暂时合作。

各种政治势力、军阀派系的矛盾和斗争,继而反映在重新召开的国会中。当时在国会中争夺权力的政治势力主要有三派:原国民党议员人数最多,基本上是反对段祺瑞的。他们相继组织起三个政团,即丙辰俱乐部、客庐系和

②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毛泽东选集》第 1 卷,第 49 页,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第 2 版。

韬园系。9 月,在孙洪伊的倡议下,三派议员 300 余人在北海公园集会,组成“宪法商榷会”。“商榷会”内部各派系,后来又发生分化组合,原“客庐系”分为“政学系”和“益友社”,而丙辰俱乐部与韬园系则合组为“民友社”。进步党议员人数也不少,他们高唱“不党主义”,取消了党的名义, 分裂为“宪法案研究会”和“宪法研究同志会”两个组织。他们攻击原国民党,支持段祺瑞。原国民党各派合组“商榷会”后,“宪法研究同志会”与“宪法案研究会”无条件合并为“宪法研究会”(被称为“研究系”),以便在国会中与“商榷系”斗争。还有“中和俱乐部”,是段祺瑞指使其爪牙拚凑一些小政团成立起来的御用党。

在国会中,研究系与商榷系的斗争,首先在宪法问题上反映出来。商榷系主张地方制度列入宪法,实行省长民选,并给予地方一定的自治地位。他们的主张实际上是反对北洋军阀集权,代表不当权的资产阶级和与段祺瑞有矛盾的某些地方军阀的利益。研究系激烈反对商榷系的意见,他们主张中央集权,省长由中央任命”这实质上反映段祺瑞等北洋军阀的态度。双方争执不下,1916 年 12 月 8 日,宪法审议会进行第四次投票表决,斗争更加激烈, 以致引起叫骂撕打。

上述的矛盾斗争,突出地反映在所谓“府院之争”上。“府”即总统府, 指黎元洪为代表的政治集团;“院”即国务院,指段祺瑞为代表的军阀政治集团。支持黎元洪的力量是国民党人和南方地方势力,支持段祺瑞的基本力量是研究系和亲段的北洋督军。因此,这场斗争不仅是黎无洪和段祺瑞两个人之间争权夺利的矛盾,也反映了研究系与国民党的矛盾、国民党与皖系军阀的矛盾等。

“府院之争”到 1917 年提出“参战问题”时,更加表面化了。这年 2 月,德国宣布将以潜艇无限制封锁海面。美国宣布对德绝交,准备参战,要求中国与它采取一致行动,并提议借款给中国作参战军费。日本获悉后,惟恐落在美国后面,也积极支持中国参战,并以减缓支付庚子赔款、提高关税和提供参战军费为诱饵。美国为了与日本抗衡,随即改变态度,反对中国参战。美、日在中国对德外交问题上的冲突时显地表现出来,黎元洪本来担心段祺瑞在参战的名义下,进一步加强对自己和国会的控制,因而支持和响应美国反对中国参战的主张。段祺瑞为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实力,在日本的支持和怂恿下,决心立即实行对德绝交,继之以宣战。段祺瑞借参战为名以扩充武力的企图,也遭到一些地方军阀的反对。在国会中,研究系的议员完全追随段祺瑞,主张对德参战;而国民党议员,则多数持反对的态度。3 月, 国会通过了对德绝交案,但是,参战问题成为府院斗争的焦点,也是国会两派斗争的焦点。当时,国会内外、朝野上下形成很强烈的反对参战的舆论。段祺瑞召集以皖系军阀为骨干的十余省督军,在北京举行“督军会议”,决定赞成参战,并胁迫黎元洪同意将对德参战案提交国会讨论,5 月 10 日,国会开会审议此案,段祺瑞效法袁世凯的故伎,指使军警流氓数千人组成“公民请愿团”,将国会包围,要求当日将参战案通过。否则不许议员离开会场。段祺瑞的这一行径遭到了议员的抵制,当日并无结果。19 日,国会复议对德宣战案时,决议暂缓讨论。段祺瑞竭力争取的参战案,被搁置起来。

黎元洪看到段祺瑞的阴谋未能得逞,便在美国公使“允为后盾”的情况下,下令将段祺瑞免职。段赴天津,指使皖、奉、豫、浙、鲁、陕、黑和直隶八省军阀宣布脱离中央,并在天津设立独立各省总参谋部,要以武力倒黎。

别有用心的张勋向黎提出愿进京调停,黎邀张进京。段祺瑞也想借张勋之力打倒黎元洪和解散国会,因而也同意由张勋出面调停。张勋乘机拥溥仪复辟。

清室复辟活动由来已久。张勋在辛亥革命时曾被清廷任命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袁世凯当政时封他为“上将军”。他以徐州、充州为老巢,全力扩充其“辫子军”,为复辟清室做准备。袁世凯死后,张勋于1916 年 6 月 9 日邀请北方各省代表集会徐州。9 月 21 日,九省(后增至十三省)代表再次集会徐州,成立所谓“省区联合会”,推“张上将军为领袖”。张勋借此作为复辟活动的基础。

曾任陕甘总督的升允,辛亥革命时期在陕甘武装反抗失败后,逃窜哈尔滨,勾结俄国和日本,组织“勤王军”、“满蒙举事团”,成为仅次于张勋的武装复辟势力。

康有为、劳乃宣(清末署学部副大臣)、胡恩敬(清末御史)等大大小小清廷遗老,怀着“亡国之恨”,反对民主共和,为清室复辟大造舆论,多方宣传“非复辟不能救中国”。

沙皇俄国是复辟派的一个重要靠山。溥伟(清朝恭亲王)在升允逃到东北和库伦(蒙古乌兰巴托)后,两人就密商用出卖民族利益去换取沙俄对他们的支持。在沙俄的参与下,升允在 1913 年曾制定武装叛乱的计划,由“俄蒙之兵”与“宗社党”、“勤王军”分路入北京,“仍奉宣统皇上复辟”。①辛亥革命后,日本“黑龙会”的川岛浪速等就勾结避居大连的肃亲王善

耆、避居青岛的恭亲王溥伟,组织“宗社党”,搞复辟活动。他们拼凑了一支 1500 人的“勤王军”,进行武装叛乱。1916 年,日本政府向黑龙会分子佃信夫表示“同意”支持清帝复辟,佃信夫就往徐州告诉张勋。随后张勋派升允往日本,日本首相寺内正毅鼓励升允等“尽可按计划行事”。

德国是支持复辟派的另一重要力量。1912 年溥伟逃到青岛后,就乞求德皇“相助”恢复清王朝,德皇表示“将竭力支持清朝的复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是要以支持复辟来阻止日本支持的段祺瑞对德参战。以后, 德国不断向张勋提供枪炮,壮大这支复辟武装。

在俄、德、日帝国主义的怂恿下,溥伟、张勋、升允等一些封建复辟势力,策划了多次武装复辟阴谋,但因袁世凯正谋帝制自为,不容他们拥清倒袁,因而严加防范,使“清室复辟”的计划一再流产。到 1917 年,张勋一伙终于利用帝国主义和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公开上演了“丁巳复辟”(1917 年为农历丁巳年)的丑剧。

张勋觉得既有帝国主义的支持,又有各省军阀的赞成,于是有恃无恐, 率领 4000 余辫子兵,于 6 月 7 日由徐州登车北上。8 日,张勋的辫子军进入北京,张本人则在天津停留。段祺瑞表示与张“合作”。张勋通知黎元洪必须解散国会,否则以武力对付。黎元洪一直以遵守《临时约法》自我标榜, 且以根据《约法》总统无解散国会之权申斥过督军团。此时,迫于张勋的威胁,再也顾不得什么“约法”了,终于在 6 月 13 日下今解散国会。14 日, 张勋进入北京。28 日,康有力等抵达北京。当晚,张勋、康有为一伙在张宅举行会议,决定了复辟计划,7 月 1 日凌晨,他们把 12 岁的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改称这一年为“宣统九年”,通电全国,改挂龙旗。张勋任所谓首席内阁议政大臣,大权独揽。康有为被封为“弼德院”副院长(院长是徐世昌),

① 《升允复辟阴谋》,《近代史资料》总 35 号。

亲自修改宣布复辟的“上谕”。“上谕”声称:“自今以往,以纲常名教为精神之宪法,以礼义廉耻收溃决之人心。”①一时,北京街头又出现了穿着清朝袍褂、脑后拖着真假发辫的遗老遗少,光怪陆离,乌烟瘴气。

7 月 2 日,黎元洪特任冯国璋以副总统代总统职务,重新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随后,他逃离总统府,躲入东交民巷日本使馆。

复辟消息传出后,“全国民情,莫不反对复辟”。②北京人民在张勋的白色恐怖下,奋起抵制,十几家报纸“一律停刊,表示抗议”,其他出版者, 亦“无恭维复辟之辞”;“至血性健儿,多有不避鼎镬,执笔痛叱者”。有的人冒着生命危险,“拒挂龙旗”。上海、天津、武汉等处的报纸,也无不“口诛笔伐,痛斥叛国”。①在上海,除由张勋出资、康有为主办的《国是报》外,各报纷纷刊登各方面声讨复辟的通电。《国是报》遭到印刷工人的坚决抵制,“誓不再为排印”,虽出高价,“均被拒绝”,只好停刊。伪学部尚书沈曾植在上海的住所被“义愤之士”抛掷炸弹。上海“商界亦反对张勋复辟之举,一体悬挂国旗三日,以表拥护共和、尊重民国之决心”。②

张勋以及参与复辟的主要人物万绳栻、刘廷琛等人的家乡江西,各界民众感到这是给江西人带来耻辱,所以更为愤怒,“报馆张目大骂”,谴责张勋、万绳栻为复辟之“祸胎”。万的家属见众怒难犯,吓得从南昌逃走。刘廷琢家在九江,当地人“无不唾骂其甘心从逆”,刘父“以不堪众矢之集, 举家避去”。③

在广东,人心“异常愤激”,“上自宫长,下至舆夫,无不痛心疾首, 表示反对”。民间自动发起“国民哭灵大会”,抗议张勋解散国会,破坏共和的滔天罪行;随后又改称为“国民护国后援会”,继续声援反复辟的正义斗争。

在人民斗争的推动下,孙中山继续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进行反帝制、反北洋军阀的斗争。当复辟消息传到上海后,孙中山非常愤慨,发表了

《讨逆宣言》,表示坚决反对帝制复辟,反对军阀统治,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段祺瑞看到驱逐黎元洪、解散国会的阴谋已经得逞,即通电全国宣布讨

伐张勋。冯国璋也通电反对复辟。在此前后,湖南、湖北、直隶、山东等十省的督军也相继发表通电,反对复辟。7 月 3 日,段祺瑞在马厂召集军事会议,组织“讨逆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梁启超为聘任参赞,成为段的首席幕僚。4 日,段祺瑞在马厂“誓师”,进军北京。各省军阀也随之摇身一变,表示反对复辟,甚至出兵“讨逆”。张勋进京时只带 4000 余辨子兵, 留在徐州的辫子兵因山东军阀隔断交通而无法北上。7 月 12 日,“讨逆军” 攻入北京,辫子兵被缴械,张勋逃入东交民巷荷兰使馆;康有为逃入美国使馆,后又化装逃出北京:溥仪再次宣布退位。这次复辟丑剧,仅 12 天就迅速破产了。

张勋复辟在全国人民反对下,顷刻瓦解,可是,段祺瑞却成了“再造共和”的大功臣,继续垄断北京政府,变本加厉地实行反动的军阀专制卖国的

① 许指岩:《复辟半月记》第 6—7 页。

② 《京报》(英文),1917 年 7 月 6 日。

① 《复辟详志》第 139 页。

② 《复辟始末记》卷下,第 28 页。

③ 《复辟纪实》第 82 页。

黑暗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