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本不宣而战和清政府的外交活动

1894 年 5 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政府表面上极力诱使清政府出兵,保证自己“必无他意”,暗地里却在国内秘密下达动员令,作了出兵占领朝鲜的充分准备。清政府对日本虚伪的“保证”深信不疑,于 6 月 5 日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率陆军 1500 人去朝鲜, 并按《天津会议专条》的规定通知了日本。其实,日本早在接到通知以前, 就于 6 月 5 日成立了战时大本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先后以护送驻朝

公使大鸟圭介返任和保护侨民为借口,陆续出兵朝鲜 1 万余人。入朝日军占据了从仁川到汉城一带的战略要地,并逐渐包围驻守牙山的清军,不时乘机挑衅。

面对日军在朝鲜的优势,李鸿章和总理衙门采取同一步调,分别与日本驻京公使和驻朝领事反复交涉,建议两国同时撤兵,以求早日“收场”。但日本蓄意扩大事态,不仅断然拒绝清方建议,反而提出由中日两国共同监督朝鲜内政“改革”的无理要求。

战争一触即发。国内舆论强烈要求清政府增援备战,解救牙山被围清军, 阻止日军的武装侵略。北洋海军的广大官兵也要求立即投入抗击日军的战斗。光绪皇帝不仅“一力主战”,①还借助国内舆论不断电谕李鸿章“预筹战备”,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制止日军的侵略。然而,李鸿章这时却认为敌强我弱,应该“避战自保”。他再三强调现有海陆军“守”尚有余,“攻” 则不足,如若出境决战,还必须大力“备饷征兵”。尽管光绪皇帝随即批拨白银 300 万两作为专款,让李鸿章尽心筹划,但李鸿章为了保全地盘与实力, 仍不肯将苦心经营的北洋海陆军轻于一试,又力主乞求列强出面“调停”, 希望依靠第三国的力量迫使日本从朝鲜撤军。慈禧太后既害怕日本的武力威胁,又忙于准备自己 60 寿辰的庆典,一心力保和局,苟安目前。她支持李鸿章的求和主张,让他奔走于俄、英公使之间。

俄国从 19 世纪 80 年代就开始觊觎中国的旅顺、大连和朝鲜的元山,进而想控制朝鲜半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俄国一直十分警惕新兴的日本对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扩张活动,力图阻止日本的势力过于强大,以免妨碍自己称霸远东。但是,俄国担心日本倒向与其争霸远东的劲敌英国,又对其“极力拉拢”。①这种情况决定了俄国长期以来对日本侵朝侵华的纵容态度。但到了1894 年春天,俄国看到日本决意侵吞朝鲜,已直接危及自己的利益,曾表示对此再“不能置身局外”,②并“在朝鲜边境增兵,在海参崴集中舰队”。③ 李鸿章也正是看到俄日两国间的这种利害冲突,特别希望能“联俄制日”, 因此于 1894 年 6 月 20 日首先请求俄国驻京公使喀西尼电请俄国政府出面调停。喀西尼当即欣然答应,并希望清政府和俄国“彼此同心力持”。④俄国政府后来还向清政府正式作出保证,说“俄韩近邻,亦断不容倭妄行干预”, 已劝告日本撤兵,如不同意,将采用“压服之法”。⑤李鸿章把这些空头许诺当作护符,仍不积极备战。日本在断然拒绝俄国劝告的同时,却向俄国保证:

① 《翁文恭公日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第 4 册,第 480 页。

① 陆奥宗光:《蹇蹇录》第 110 页。

② 《驻北京公使喀西尼致外交大臣急件》(1894 年 3 月 10 日),《中日战争》第 7 册,第 219 页。

③ 《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第 49 页。

④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中日战争》第 2 册,第 562 页。

⑤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009、1025),《中日战争》第 2 册,第 562、566 页。

日本出兵朝鲜是要解除中国和朝鲜的传统关系,不仅“无意”占有朝鲜,而且愿意尊重俄国在朝鲜的利益。俄国见日本发动战争的决心已定,又对日本的保证感到满意,担心继续劝阻会把日本推向英国的怀抱,便转而讨好日本, 暗中支持日本在朝鲜扩大事态,伺机趁火打动。7 月 9 日,喀西尼奉命明确向李鸿章表示:俄国只能以友谊力劝日本撤兵,未便用兵力强勒日人。①

李鸿章依靠俄国“调停”的希望已经破灭,又请求英国政府出面斡旋。英国为了和劲敌俄国争霸远东,有意拉拢日本阻止俄国夺取朝鲜、染指中国东北,进而损害自己在华的利益。因此,英国对日本的侵朝侵华活动,采取了支持怂恿的态度,在受李鸿章之请不得不出面“调停”时,也只是表面应付。日本政府了解了英国的真实意图后,即以不与俄法结盟和开战后不侵犯英国势力最大的上海及长江流域一带为条件,进一步与英国达成了“谅解”。 1894 年 7 月 16 日,英国和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规定英

国取消在日本的租界和领事裁判权,并提高英货进口的关税税率。显然,这是英国对日本侵华的重大支持。英国外相金伯理在签字仪式上说:“这个条约的性质,对日本来说比打败了清国的太军还远为有利。”②

此外,李鸿章也曾求救于德、法、美三国。但德国作为后起的强国,想利用战争在远东分到殖民地,不断在私下鼓励日本对华用兵。法国这时正在我国西南各省扩展势力,也希望利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机会,把列强的视线引向朝鲜和中国的东北。至于美国,这时正集中力量在太平洋扩展势力, 难以顾及远东,所以扶植日本作为它侵略朝鲜和中国的伙伴。因此,李鸿章求他们出面“调停”,不仅毫无可能,而且连续受骗,把驻朝清军推向被动和危险的境地。

战云已经密布。驻扎在牙山的清军将领叶志超,多次电请李鸿章增援备战。李鸿章仍不认真备战,在回电中依然强调,“已付各国公论”,英、俄等国“必有办法”;并严令叶志超“静守勿动”,幻想“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还说“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即谁理诎”。①但是,日本却不顾什么“万国公例”,于 7 月 23 日闯入朝鲜王官,劫持朝鲜国王,组织傀儡政权,一心要挑起战端。

李鸿章对日本的一再让步,引起国内舆论的强烈不满,要求奋起抵抗侵略。7 月中旬,清政府严令李鸿章“断不可意存畏葸”,“贻误事机”。在清政府的切责下,李鸿章派卫汝贵、马玉崑、左宝贵(回族)、丰陞阿率领四军,从辽东渡鸭绿江进军平壤,并雇用英国商船“高升”号等运兵渡海, 增援驻扎牙山的清军。日本获悉这一情报后,立即派联合舰队从佐世保军港出发,控制朝鲜西海岸,准备截击。

7 月 25 日凌晨,我国护送入朝清军的“济远”、“广乙”、“操江”三舰从牙山起碇返航,在牙山口外丰岛遭到日本海军的突然袭击。“操江”被劫走,“广乙”中炮重伤,“济远”发炮还击。当时,“高升”号由天津运载清军驶近作战海域,日舰发炮强行拦截。船上千余名士兵坚决反抗,英勇还击。由于得不到救援,“高升”号被日舰击沉,船上中国官兵大部分壮烈殉国。同一天,日本陆军 4000 多人进犯牙山的中国驻军。主将叶志超弃守牙

①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110),《中日战争》第 2 册,第 594 页。

② 《日本外交文书》第 27 卷,第 1 册,第 113 页。

① 《李文忠公全书·电稿》卷 16,第 25 页。

山,逃奔平壤。聂士成

中日战争形势图

在成欢驿率部迎战,后因众寡悬殊,也不得不北撤平壤。日本正式挑起了酝酿已久的侵华战争。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

日舰击沉“高消费升”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