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马关条约》的签订

从清政府对日宣战到平壤、黄海战役之前,由于战争胜败尚未定局,慈禧太后等人暂时不敢公开进行求和活动,列强也暂时中止了“调解”。但是, 随着日军的步步进逼和清军的接连溃败,慈禧太后的求和之心又日益急切起来。1894 年 9 月底,慈禧太后起用中法战争期间被她罢黜的恭亲王奕主持总理衙门。复出后的奕,不仅接受教训再也不敢得罪慈禧太后,而且努力秉承慈禧太后的旨意,10 月初亲自出面请求英国联合美、俄两国共同调停中日战争。

这时,英国担心中日战争继续发展下去,引起中国社会和政局的动荡不安,影响自己的在华利益,同意出面斡旋。10 月 6 日,英国建议美、德、俄等国联合调停中日战争。美国认为日本现有的胜利还不足以压迫清政府无条件投降,予以拒绝。德国急于要在中国夺取一个海港,希望战争继续进行, 也表示调停时机尚未成熟。俄国政府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又让清政府对它感恩戴德,很希望出面调停,早在英国建议之前就曾指示驻华公使喀西尼催促李鸿章,要他趁日军“尚未入境之先,速商停战之法”。①但它不愿和英国联合行动,一心想独自充当调停人。因此,俄国政府曾千方百计地对中日两国施加影响,并电令驻日公使希特罗渥,要他设法对日本外交大臣陆奥宗光提议:“俄、日两国应彼此交换意见。以防其他强国的干涉。”② 这里所说的其他强国,显然主要是指英国。由于美 德、俄三国各有打算,英国的调停建议没有获得任何结果。

  1. 月初,日军侵入辽东,形势危急。清政府又转请美国驻北京公使田贝出面调停,还召集美、英、法,德、俄等国公使会谈,要求他们的政府参与干涉。这时,美国政府认为对清政府进行讹诈的时机已到,又想单独操纵中日和谈,表示愿意居间“调停”。11

    月 6 日,美国驻日公使谭恩根据本国政府的训令,通知日本政府,战争要适可而止,“如果把中国打垮,英、法、仗等强国将以维持秩序为名,瓜分中国”,①从而给日本带来不利。日本虽然在军事上获得胜利,但已经出现财政空虚和军需缺乏的困难,因此表示愿意接受美国的意见。11 月 21 日,田贝见日军攻占旅顺已成定局,便正式向总理衙门表示愿以“传信人”的身份为中日两国传达意见,劝两国派员直接会议。慈禧太后害怕日军乘胜进犯京津,求和心切,不顾光绪皇帝等人的反对, 支持奕诉委托田贝秘密向日本疏通。1895 年 1 月 14 日,清政府正式派户部侍郎张荫桓和湖南巡抚邵友赚为全权大臣,并聘请差国前任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赴日求和。

当时日军正进攻威海卫,日本政府不愿立即休战议和,借口张荫桓、邵友濂“全权不足”,拒绝谈判。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表示:必须由恭亲王奕 或李鸿章充任全权代表,并以割地赔款为“议和”条件,才能开议,否则不必派代表前往。为了破坏谈判,日本不惜破坏国际间的外交公例,对中国使臣咨意侮辱,张、邵一行被迫予 4 月 12 日启程回国。

①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第 14,第 21 页。

② 《蹇蹇录》第 109 页。

① M ·斯凯勒:《格莱锡传》第 37 页。

日军占领威海卫后气焰更加嚣张。已成惊弓之鸟的慈禧太后,决定开复李鸿章的一切处分,任命他为“头等全权大臣”,前往日本办理投降交涉。李鸿章深知这次议和的最大难题是割地问题,奉召到京后首先“访问”列强驻京公使,再次请求美、俄、英、法等国出面干涉,促使日本放弃割地要求。英、美等国公使表示拒绝。俄国公使表面上虚与周旋,暗地里却企图乘机和日本进行分赃。它暗示日本,若能保证俄国在中国东北和渤海湾周围地区享有特权,俄国将支持日本割占台湾。日本探明俄国的真实意图后,进一步坚定了割占台湾的决心,也对割占辽东半岛一事愈加严格保密。

李鸿章争取外国干涉的活动到处碰壁,只得不惜一切代价向日本求和。他为了不承担割地的罪责,表示只有给他割让土地的全权后才能赴日。慈禧太后这时称病不出,传话李鸿章,要他“一切遵上旨”,①显然也是要推卸这割地卖国的责任。光绪皇帝既不敢与慈禧太后公开决裂,又盼望湘军能在辽东扭转败局,一直犹豫不决。3 月初,清军在辽东全面溃败,光绪皇帝为形势所迫,终于让恭亲王奕代传他的”面谕”,表示可以授予李鸿章“以商让土地之权”。②

1895 年 3 月 14 日,李鸿章带着儿子李经方、美国顾问科士达等,由天津乘船去日本。20 日,李鸿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交大臣陆奥宗光及美国顾问端迪臣,在马关的春帆楼开始谈判。伊藤博文等人从一开始就摆出了战胜者的骄横态度,肆意勒索,并派军攻占澎湖。李鸿章要求停止军事行动和减轻勒素,被伊藤博文拒绝。24 日,李鸿章在谈判后回寓途中,被日本暴徒刺伤。事件发生后,日本政府担心列强借口干涉,宣布除台湾、澎湖列岛地区外,其他战地立即停战。4 月 1 日,中日双方代表重开谈判。日本提出包括中国割让奉天南部、台湾、澎湖列岛,赔偿日本军费银三亿两等内容的嫡和条款,条件非常苛刻。清政府指示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等“竭力申说”, 尽量争取减少割地赔款。4 月 10 日,日本提出最后修正案,伊藤博文只准李鸿章说“允、不允两句话而已”,并以战争再起和进攻北京相威胁。4 月 17 日,李鸿章终于和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一)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二)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三)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四)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五)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产品运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条约中还规定,为保证中国履行条款,日军暂时占领威海卫。《马关条约》是日本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也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哗然。拒和废约、迁都再战的呼声震动了整个京城,并在全国掀起了反割地反投降的斗争。处在抗敌前线的东北海城、盖平、岫岩等地人民,坚决反对割让辽东半岛,并集结义兵十数万,准备继续抗击日军。正在北京应试的举人康有为,发动各省前来应试的1300 余名举人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废约拒和、迁都再战,并发出改革政治、挽救民族危机的强烈呼吁。台湾省举人汪春源等上书都察院,强烈抗议割让

① 《翁文恭公日记》,《中日战争》第 4 册,第 540 页。

② 《东方兵事纪略》,《中日战争》第 1 册,第 83 页。

台湾,表达了台湾人民“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的决心。清朝中央尽地方许多官吏也为《马关条约》丧权过重而不满,他们有的请杀李鸿章以谢天下,有的主张废约再战。

作为一国之君的光绪皇帝,鉴于割地一事太苛刻和全国官民的强烈抗议,曾一度拒绝用宝,还派总理衙门大厦拜见俄、德、法等国驻华公使,请求他们速与本国密商相救办法。但慈禧太后和奕、李鸿章等人反对毁约再战,俄、德、法三国也不肯帮助商改条约。光绪皇帝顶不往内外压力,延至5 月 2 日还是批准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给中国人民套上了新的枷锁,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灾难,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马关条约》规定的巨额赔款,接近于清政府全年总收入的三倍。这种巨额的勒索,远远超过了中国财政的承受能力,迫使清政府不得不以利权作抵押大借外债,进一步受制于人。至于《马关条约》中准许日本臣民在中国设厂的规定,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战前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还不算“合法”,现在却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先后享有这项新的特权。他们在中国“合法”地经营了许多轻工业,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增强了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迫,阻得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口岸的通商通航,又使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儿江浙到四川,全部都向帝国主义开放。列强扩大商品倾销,1898 年进口货总值比 1894 年增加了 29.3%。同一时期,列强也加紧掠夺中国的原料,土货出口总值增加了 19.4%。《马关条约》不仅使中国失去了富庶的宝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而且刺激了帝国主义掠夺瓜分中国领土的野心,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日本帝国主义势力通过甲午战争迅速地膨胀起来。它用中国的巨额赔款,增加了资本的积累,继续发展军需工业和与此相关的工业,很快地挤进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从此,日本更加野心勃勃地走上了侵略中国和亚洲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