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英法侵略战争的再起和《北京条约》

英、法政府远不满足从《天津条约》攫取的种种特权,蓄意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清政府对条约也很不满意,特别认为“以派员驻京、内江通商及内地游行、赔缴兵费始退还广东省城四项,最为中国之害”。①咸丰皇帝曾令桂良等与英、法代表谈判通商章程时,交涉修改《天津条约》,宁愿以免除关税来换取取消公使驻京、内地游历、内江通商等条款,并设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换约。但是,英、法方面不容变易《天津条约》的各项条款, 并坚持要在北京换约。

1859 年 6 月,英国公使普鲁斯、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到达上海。他们拒绝

同清政府希望在上海换约而派去等候的桂良会商,而加紧准备北上。6 月 20 日,普鲁斯、布尔布隆与美国公使华若翰各率一支舰队到达大沽口外。清政府以大沽设防,命直隶总督恒福照会英、法公使,指定他们山北塘登陆,经

①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 31,第 31 页。

天津去北京换约,随员不得超过 20 人,并不得携带武器。英、法公使断然拒绝清政府的安排,坚持以舰队经大沽口溯自河进京,并限期撤防。英舰队司令何伯声称:“我们将稳操胜券,那么我们就应该不惜用武力来打开白河的大门,并继续向京城挺进。”①

大沽口一带防务,自 1858 年英、法兵舰退走后,清政府即命科尔沁亲王

僧格林沁负责。1859 年 6 月 24 日晚,侵略军炸断拦河大铁链两根,拔毁河上铁戗。25 日,英法联军突然袭击大沽口炮台。守卫炮台的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等,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沉着应战,开炮反击。经过一昼夜激战,击沉、击伤多艘敌舰艇,登陆进攻炮台的 1000 多英军伤亡近 500

人,何伯负伤。史荣椿、龙汝元等 36 名将士阵亡。战斗中,美国舰队帮助英法联军作战和撤退。8 月,美国公使华若翰伪装友好,由北塘进京,并在返回北塘时与直隶总督恒福互换中美《天津条约》批准书。在此之前,俄国代表已在北京换约。

中国军队为保卫祖国,在大沽口痛击侵略者,这是完全正义的行动。马克思在论述这次战役时指出:“中国人抵抗英国人的武装远征队,毫无疑义地也是有理的。中国人这种行动,并没有破坏条约,而只是挫败了英国人的入侵。”①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侵犯津京形势图

英法联军大沽战败的消息传到欧洲,英、法统治阶级内部一片战争喧嚣。他们叫嚷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攻打中国沿海各地,占领京城, 将皇帝遂出皇宫”,借以“教训中国人”,让英国人“成为中国人的生人”。

①1860 年 2 月,英、法两国政府分别再度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代表,率领英军 18000 余人,法军约 7000 人,船舰 200 余艘,来华扩大侵略战争。4 月,英法联军占领舟山。

5、6 月,英军占大连,法军占烟合,封锁渤海湾。俄使伊格纳季耶夫和美使华若翰也于 7 月赶到渤海湾,再次以“调停人”为名,配合英、法行动。

清政府在大沽获胜后,幻想就此与英、法罢兵言和。当英、法舰队逼临大沽海口时,咸丰皇帝还谕示僧格林沁、恒福“不可贪功挑衅”,“总须以抚局为要”,②并派恒福与英、法使者谈判。僧格林沁认为北塘左右皆系盐滩, 敌军“登岸不易”;即使越过盐滩,“北塘后路现有马队各营,该夷亦不能直抄炮台之后”,③因而专守大沽,尽弃北塘防务。伊格纳季耶夫向英法联军提供了北塘未设防的情报。

  1. 月 1 日,英、法军舰 30 多艘,由“俄夷引路,占据北塘”。④12

日,侵略军大举向新河、军粮城发动进攻。僧格林沁所部蒙右骑兵英勇冲锋反击,在侵略军猛烈炮火轰击下,“精锐耗竭”。14 日,塘沽失陷。21 日,联军水陆协同,进攻大沽北岸炮合。守台清军在直隶提督乐善指挥下,

① 《布尔布隆致函外交大臣》,中国近代生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 6 册, 第 191 页。

① 《新的对华战争》,《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43 页。

① 转引自马克思:《新的对华战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42—43 页。

②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 55,第 3 页。

③ 《钦差大臣僧格林沁等奏严防海口酌量布置情形折》,《第二次鸦片战争》第 4 册,第 323 页。

④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 55,第 30 页。

英勇抗击。战斗直到晚上,炮台终于失守,乐善和爱国官兵全部壮烈牺牲。驻守南岸炮台的僧格林沁,在咸丰皇帝“以国家依赖之身,与丑夷拼命,太不值矣”⑤的谕示下,于当晚将防守官兵全部撤走。大沽陷落。侵略军长驱直入,24 日占领天津。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议和。在谈判中,英、法提出, 除须全部接受《天津条约》外,还要求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增加赔款以及各带兵千人进京换约等。清政府坚持先退兵,并不许带兵进京换约,谈判破裂。俄使伊格纳季耶夫竭力煽动英法联军“尽快进入通州,不使僧王(僧格林沁)有在这个城市设防的时间”。①9 月初,英法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清政府再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到通州议和。由于双方争执不下,谈判再次破裂。

  1. 月 18 日,英法联军进攻张家湾,清军顽强抵抗,伤亡很大,通州陷落。

21 日,清军与敌军在八里桥激战,“奋不顾身,齐声大呼杀贼,进如山倒”。

②主帅僧格林沁等撤队反奔,致使全军动摇,而遭败绩。22 日,咸丰皇帝带领后妃和一批官员仓皇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留下其弟恭亲王奕诉负责议和。伊格纳季耶夫又向英、法提供了有关情报和北京平面图。10 月初,侵略军占领圆明园。这座经营了 150 多年,综合中西建筑艺术成就,聚集了古今艺术珍品和历代图书典籍,世界上少有的壮丽官殿和园林,在惨遭侵略军大肆抢掠后,又被纵火焚毁。13 日,英法联军占领安定门,控制了北京城。英法联军扬言还要炮轰北京城,捣毁皇宫。奕乞请俄国公使从中斡旋。

俄使伊格纳季耶夫提出解决俄中边界作为他调解的先决条件,然后对奕 说,中国“必须立刻同意联军的一切要求”。③奕诉在英,法武力逼迫和俄国恫吓挟制下,于 10 月 24 日,25

圆明园残迹

日分别与额尔金、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不仅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而且又规定: 增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归英属香港界内”;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堂资产,法方还擅自在中文约本上增加:“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 800 万两,

恤金英国 50 万两,法国 20 万两。

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定,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地位进一步加深,中国人民的苦难更加深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