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前言

这本《中国近代史》作为高等院校的历史教材,从 1977 年初版至今,先

后经过三次修订,累计印行 100 余万册,在高等院校的历史教学和广大读者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对于编著者来说,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说是鼓励,因为编著者的劳动,通过教学实践和读者的检验,得到了公众的承认;说是鞭策,因为编著者感到书中还有不少缺陷,需要改进。鉴于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进展,这部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客观实际情况的需要,因此决定再作一次修订。这次修订,大体上是在保持原来框架的基础上,对某些章节作了必要的调整;适当简化了对若干历史事件历史过程的叙述;充实了一些社会经济生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对清朝统治集团的活动和变化情况,也略有增加。同时改正了某些史实错误,吸收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在写法上,观点力求实事求是,中肯平实;文字力求朴实通畅,简明扼要。按照高等院校现行历史学科的设置,本书的内容包括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八十年的历史。

中国近代,是社会动荡剧烈,国内外矛盾和斗争复杂尖锐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内,充满了侵略和反侵略、压迫和反压迫、变革和反变革、革命和反革命的斗争。近代的历史,既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一部苦难史和屈辱史,又是一部斗争史和光荣史。内容十分丰富,领域非常广阔。作为中国近代史教材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根据历史事实,讲述历史的发展过程;二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分析和说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使得学生和读者通过这部教材,对于中国近代的历史有一个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了解,并且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基础课非常重要,如果基础打不好,继续提高和深造也就比较困难。

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这已经是勿需多说的问题。简而言之, 就是因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不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也就很难真正了解中国的今天。我们当代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是从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脱胎而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的历史,就是要加深对近代历史的科学认识,加深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从历史中得到启迪和智慧,受到激励和鼓舞,增强爱国主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自觉性,更好地创造新的历史。

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社会时代内容和社会时代特征。而不同的社会历史时代,又赋予那个社会时代的人们以不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历史使命。所以学习和研究历史,只能从特定的历史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意志和抽象的原则出发。研究者们可以这样那样地观察历史,分析历史,评说历史,然而却不能改变历史、重铸历史。对于同样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研究者可以用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中,应该力求坚持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

近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历史实际是什么?那就是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国内封建统治的压迫相结合,把一个独立的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这两个强大的反动势力,一方面残酷地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一方面又严重地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为

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取得社会进步,进行了一商多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历次变革和革命,都是为了完成这一伟大历史任务而进行的。

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及其变化发展,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科学论断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而且为国内绝大多数历史学者所公认。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是在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和中国的封建社会日趋没落、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这个畸形社会形态的形成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通常说的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并不是说鸦片战争的炮火一停,《南京条约》的墨迹一干,中国社会的性质立刻就发生了变化,而是说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中国就开始丧失了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而由于外国侵略者按踵而至,侵略的规模越来越大,从中国攫取的侵略权益也越来越多,中国独立主权和领土的丧失日趋严重,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和社会阶级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也愈益显著。近代中国既不是完全独立的国家,也不是完全由帝国主义统治的殖民地;既不是完全由封建的生产方式和宗法制度构成的封建社会,也不是主要由近代工业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统治构成的资本主义社会。同以往的封建社会相比而言,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体上有如下几个特点:一、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破坏了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但是封建制度的根基,即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依然保持不变。二、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控制和阻碍下,它不可能得到正常的发展。三、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虽然日益腐败, 然而它却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即或在封建皇帝被推翻之后,代之而起的北洋军阀,仍然是依附帝国主义的封建势力的代表。四、帝国主义不但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军事统治权力,而且凭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所攫取的各种特权,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五、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压榨, 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了中国的经济贫穷和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极端困苦,更无民主、自由可言。这些情况,就决定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国近代的变革和革命,就是在这些主要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基于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事实,在中国近代史教材的编写和讲授中,强调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着重讲述政治史,这无疑是必要的和正确的,不如此,就不足以反映基本的历史实际,不足以体现历史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然而,也无可讳言,以往包括本书在内的一些有关中国近代史的教材,在正确地强调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同时,却对中国近代社会其他方面的情况反映不够,因此,也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历史的多样性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比如,在强调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社会经济生活和思想文化斗争;在强调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诸如人口流动、自然灾荒、城镇乡村、风俗习惯等社会问题;在强调变革与革命以及人民群众巨大作用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政局变化等等。而这些社会问题,特别是

经济和思想文化问题,都与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斗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发展、新陈代谢,息息相关。为了有助于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近代社会和中国国情,在这次修订的时候,适当增加了这些方面的内容。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仍然很不充分,很不全面,这是要请读者谅解的。

近代中国的历史证明,在许多西方国家早已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条件下,落后了的古老中国,在炮受侵略和欺凌宰割的困境中,要走向近代、走向世界,斗争是何等艰难困苦,道路又是何等坎坷曲折。为了救亡图存, 振兴中华,在一百多年中间,几代中华儿女付出了多少血的代价,才走完了这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终于在全世界面前站立起来。现在,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正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继承前人的遗志, 发扬优良传统,振奋民族精神,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创前无古人的伟业,创造新的历史,开辟美好的未来。在新的万里长征中,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仍然要肩负历史的重担,作艰苦创业的长途跋涉。在新的开拓和创业的实践中,人们必将会从近代中国的历史中获得精神滋养和思想教益。

尊重历史,学习历史,有助于认识现实,有助于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忽视历史,忘记历史,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历史是民族的记忆,是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之一,丢弃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可能凭空创造新的社会文化。不论时代怎样前进,社会怎样发展,总不能割断历史。“以史为鉴”、“鉴往知来”,不失为发人深省的历史名言。

学无止境,知识无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化和提高,发展和繁荣,有待史学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本书虽然又经过一次修订,但缺陷和不足之处仍然不可避免,诚恳地希望得到批评和指正。

参加本次修订的有李侃、李时岳、李德征、杨策、龚书铎等同志,全书由龚书铎同志通阅统改。

本书从开始编写到历次修订,一直得到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院校领导和史学界同行的大力支持,并得到国家教委有关同志的指导。这次修订,山东大学和中央民族学院又给予热心支持和帮助。在审阅定稿过程中,承中国人民大学王汝丰教授、李文海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刘振岚教授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负责这次修订编辑工作的陈铮同志和李占领、沈致金同志,也尽了很大的努力。谨在此向有关单位的领导和各位学者、编辑同志致以诚挚的感谢。

编者 1993 年 9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