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第一节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 一、帝国主义在华强租海港和划分势力范围

《马关条约》笨订后,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步伐大大加速。俄、英等国争先恐后地掠夺在华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使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严重危机。

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俄国充当了急先锋。它是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工业比较落后,没有足够的经济力量同英、美等列强竞争, 企图通过进一步扩大领土的办法来弥补经济力量的不足。列宁指出:俄国“军事力量上的垄断权,对极广大领土或掠夺异族如中国等等的极便利地位的垄断权,部分地补充和代替了现代最新金融资本垄断权”。①90 年代初期,俄国动工修筑西怕利亚铁路,并策划将该路穿越中国东北北部,从而控制这一地区。1895 年初,俄国资产阶级的喉舌《新闻报》,竟鼓吹利用中日战争的“大好时机”,“干净利落地解决中国问题,由欧洲有关的几个主要国家加以瓜分”。②不久,日本战胜清王朝,签订《马关条约》,内容之一是清政府把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俄国政府认为这是对俄国独霸东北的直接威胁,不能听任所为。财政大臣维特还强调说:“为俄国的最大利益着想,要求维持中国的原状”,“决不可让日本渗透到中国的心脏而在辽东半岛攫得立足点”。

①l895 年 4 月 17 日,即《马关条约》签字的那一天,俄国政府正式向法、德两国政府建议:三国联合劝告日本退还辽东半岛,如不应允,即“对日本在海上采取共同军事行动”。②

法国是俄国在欧洲的盟国,愿意参与干涉,并借机向清政府邀功索赏。德国是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渴望在远东地区夺取殖民地,认为这是一个难逢的机会。尽管它在欧洲长期与俄、法为敌,但这次却一反常态欣然同意与俄、法两国在远东合作。其目的,一是借此机会与俄国接近,设法松动和离间俄、法在欧洲的同盟关系;二是把俄国的视线转移到东方,减轻德国东方边境的威胁;三是希望得到中国的感激,实现从中国割占一个海军基地的夙愿。俄、法、德三国各有打算,互相利用,促成了以俄国为主轴的三国干涉还辽。

1895 年 4 月 23 日,三国驻日公使各奉本国政府训令,分别照会日本政府,要求退出辽东半岛。三国海军也同时出现在日本海面,大有顷刻兵戎相见之势。日本政府自忖无力与三国作战,急向英、美两国求掇。然而,英、美两国既不愿冒此风险,也害怕日本在华势力过分膨胀,都劝告日本接受三国的要求。于是,日本被迫退还辽东半岛,向中国索取了 3000 万两白银“赎辽费”。

三国干涉还辽是 19 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慈禧太后和李鸿章

① 《帝国主义和社士主义运动中的分裂》,《列宁选集》,第 2 卷,第 893 页。

② 罗曼诺夫:《日俄战争外交史纲(1895—1907 年)》第 34 页。

① 亚尔莫林斯基编,《维特伯爵回忆录》第 64—65 页。

② 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第 1 卷,第 29 页。

等人在“还辽”事件后,对俄国产生了很大幻想,主张“一意联络俄人”, 牵制其他列强。俄国便利用这一点,寻找机会向请政府索取“报酬”。这年冬天,它就以“还辽”有功为借口,迫使清政府给予俄舰到胶州湾“过冬” 的权利。

1896 年 6 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俄国准备利用这个机会, 与清政府的贺冕专使秘密谈判。清政府原拟派遣布政使王之春前往彼得堡参加典礼,但俄国政府表示,王之春“人微言轻,不足当此责”,①要求改派李鸿章为专使。于是,李鸿章被任命为“钦差头等出使大臣”,赴俄庆贺沙皇加冕,并前往英、德、法、美四国“联络邦交”。

李鸿章奉命出使的消息一发表,西方列强便纷纷来电,请他先赴西欧和中欧。俄国急派专使乌赫托姆斯基前往苏伊士运河迎候,把李鸿章接到俄国。4 月 30 日,李鸿章到达彼得堡。尼古拉二世亲自接见,给予最隆重的礼遇。

  1. 月 3 日,李鸿章和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外交大臣罗拔诺夫开始秘密谈判,

于 6 月 3 日签订了中饿《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密约的主要内容有:(一)日本如侵占俄国远东或中朝两国领土,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陆军夏相援助。(二)战争期间,中国所有的口岸均对俄国军舰开放。

(三)中国允许俄国遁过黑龙江、吉林两省修造一条铁路以达海参崴。该路的修筑和经营,由中国交与华俄道胜银行承办,其详细合同由中国驻俄公使与华俄道胜银行商订。(四)无论平时或战时,俄国均可在该铁路运送军队和军需物品。

表面上看来,《中俄密约》是中、俄两国共同防御日本的军事同盟。实际上,俄国的目的是在“共同防日”的名义下,通过修筑中东铁路把自己的势力伸入我国东北地区,加强对中国的控制。正像维特所说,中东铁路的修建,必然“使俄国在任何时间内,都能用最快的速度把自己的军事力量运到海参崴,或集中于满洲、黄海海岸及离中国首都的近距离处”。①

《中俄密约》签订后,俄国又强迫清政府于 1896 年 9 月 8 日与华俄道胜银行订立了《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设立了名为中、俄合办实由俄国独揽大权的所谓“中国东省铁路公司”,负责修筑和经营中东铁路。俄国在铁路沿线享有派驻警察、开采煤矿和兴办其他工矿企业的权利,实际上把这些地区变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俄国的这一系列活动,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他们纷纷在中国强占港湾,掠夺铁路修筑权和划分势力范围。

德国在甲午战争前就垂涎我国胶州湾。1896 年 12 月,它向清政府正式提出了租借要求。鉴于这时俄国舰队已在胶州湾攫得“过冬”权利,德皇威廉二世又于 1897 年 8 月访问俄国,就侵占中国胶州湾问题同尼古拉二世达成默契。11 月 14 日,德国借口两个德籍传教士在山东巨野县被杀,派军腴占领了胶州湾,夺取青岛炮台。紧接着,俄国便于 12 月中旬强古了旅顺口和大连湾。事后,俄国对德国占领胶州湾“表示感谢”,说什么“因为有了胶州的占领才使旅顺口、大连湾的迅速占领成为可能,否则在这方面就难于找到一个口实”。②

① 梁启超:《李鸿章》,《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第 60 页。

① 《财政大臣维特的节略(1896 年 4 月 12 日)》,《红档杂志》1932 年第 52 卷。

② 《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第 1 卷,第 230—231 页。

1898 年 3 月 6 日,德国强迫清政府订立了《胶澳租界条约》,主要内容

是:(一)清政府将胶州湾租给德国,租期 99 年,在租期内胶州湾完全由德国管辖。(二)清政府允许德国在山东境内修筑两条铁路,一系由胶州湾经潍县、青州、博山、淄川、邹平等地以达济南及山东边境,另一条由胶州湾经沂州、莱芜以达济南。铁路沿线两旁各 30 华里以内的矿产,德商有权开采。

(三)在山东境内举办任何事业,如需用外人、外资和外国器材时,德国享有优先承办权。通过这一条约,德国在“租借”的名义下,强占了胶州湾, 并把山东省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

继德国之后,俄国又于 3 月 27 日同清政府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并

于 5 月 7 日订立《续订旅大租地条约》。这两个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一)

旅顺口、大连湾及其附近海面租与俄国,租期 25 年,在租期内旅顺口和大连湾完全由俄国管辖。(二)租借地以北设一“中立区”,该地区内的行政由中国官吏主持,但界内的铁路、矿山和其他工商利权等,都不得让与他国。

(三)允许中东铁路公司修筑一条支线,把中东铁路和旅顺口、大连湾连接起来,支线所经地区的铁路利权不得让与他国。俄国强租旅大后的第二年, 擅自把租借地改为“关东省”,设首席长官管理行政。这样,不仅辽东半岛完全落入俄国手中,东北全境也成为俄国的势力范围。

法国在 1895 年就强占了中国云南边境上的勐乌、乌得等地,迫使清政府增开云南的河口、思茅为商埠,并职得在广东、广西和云南开矿的优先权。1897 年 3 月,法国又强迫清政府同意不将海南岛割让给他国。1898 年 4 月,

法国再迫使清政府答应租让广州湾,并于 1899 年 11 月 6 日正式和清政府签

订了《广州湾租界条约》,强租广州湾及其附近水面,租期 99 年。此外,法国还取得了修筑从越南边境至昆明和从广州湾赤坎至安铺的铁路,以及承办中国邮政等特权,并逼迫清政府答应不把云南、两广割让给他国。从此,滇、往、粤三省变成了法国的势力范围。法、俄两国在掠夺中国利权的过程中互相支持。法国驻华临时代办吕班在给法国外交部长哈诺德的报告中说:关于强租广州湾一事,“我得到俄国代办的支持,有如对类似情况我所给他们的支持一样”。①

英国为了抵制法国在西南两省的扩张,于 1897 年夺取了中缅边境上原属中国的一些土地,强行取得南碗(猛卯)三角地的”永租权”,并迫使清政府开放西江,以及开辟广东三水、广西梧州等地为商埠。法国强租广州湾后, 英国立即要强租九龙半岛作为“补偿”,并于 1898 年 6 月 9 日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把位于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及附近岛屿的中国领土,即所谓“新界”,“租借”给英国,为期 99 年。至此, 连同香港本岛、南九龙半岛和昂船洲,便是今天的香港。

为了阻挡俄国势力由东北地区南下,英国又要求按照租让旅顺口的同样条件租借威海卫,并于 1898 年 7 月 1 日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订租威海卫专条》,取得了威海卫海湾连同刘公岛和威海卫沿岸十里宽的地段的租借权。英国为了保持它在长江流域的优势,又于 1898 年 2 月迫使清政府宣布不

将长江沿岸各省让与或租给他国。从此,长江流域沦为英国的势力范围。 日本也不甘落后,于 1898 年 4 月 22 日强迫清政府答应不把福建租让给

其他国家,使福建成了日本的势力范围。

① 《法国外交文件·中国(1898—1899)》第 65 号。

意大利也于 1899 年 3 月向清政府要求租借浙江沿海的三门湾,由于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清政府的拒绝,没有得逞。

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过程中,既互相争夺,又互相勾结,最后总是以牺牲中国主权来换取它们相互之间的妥协。1896 年,英、法两国达成协议,规定在四川、云南两省已经取得和将来得到的一切权利,都由英、法两国共同享有。1898 年,英、德两国达成协议,英国承认山东为德国的势力范围,德国则同意英国租借威海卫。这些协议都是帝国主义国家背着中国订立的分赃协定,既是他们之间暂时妥协的产物,也反映了中国当时的屈辱地位和险恶形势。

时局图

当帝国主义在中国争划势力范围时,美国正在同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顾及中国。然而,美国丝毫没有放弃浸略中国的野心,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在 1899 年 3 月 1 日向国务院报告说:“除了直隶一省而外,事实上没有其他地方剩下来给美国了。但是,这一省加上可供整个华北出口的天津,将来必然成为东方具有永久商业价值的占领地之一。”①后来,美国海军部企图租借三沙湾或舟山群岛,但因和英国利益冲突而没有如愿。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夺取了关岛和菲律宾,在西太平洋建立了侵略的基地。接着, 美国政府于 1899 年 9 月至 11 月由国务卿海约翰出面,分别向英、俄、德、日、意、法等国提出了一个关于中国“门户开放”政策的通牒。“门户开放” 的基本内容是:(一)各国对他国在中国所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通商口岸和既得利益,不得干涉。(二)各国对运往自己势力范围各口岸的他国货物,均由中国政府按照中国现行夫税率征税。(三)各国对进入自己势力范围各口岸的他国船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舶的港口税;当他国使用自己所修或所经营控制的铁路运输货物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商品的铁路运费。

美国在 1899 年 9 月 6 日致英国的照会中还提出:美国希望中国“为全世界商业保留一个开放的市场,消除国际摩擦的危险根源,从而使各列强在北京采取一致的行动”。①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是企图通过“机会均等”的手段, 缓和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防止列强瓜分中国,以保持整个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的自由开放。当时,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届世界第一位,自信能凭借雄厚的资金和物美价廉、不断更新换代的精美产品称霸中国市场。其他列强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对“门户开放”政策的态度不完全一致。未能取得势力范围的意大利首先赞成。经济正在迅速发展的德国、日本和法国也表示接受。拥有对华贸易绝对优势的英国,虽然衷心赞同,却将刚在九龙半岛取得的“新界”,保留在这个政策的实施范围以外。经济落后的俄国,对于关税问题应由中国本身决定一节闪烁其词地作了保留,对于航行税和铁路优惠运费也没有正面答复,显然是勉强地予以承认。美国对列强基本上赞同“门户开放”政策十分得意,认为这是“在外交史上从来没有比此次更光辉和更重大的胜利”,“它保护了现在的利益,保障了未来的利益,使美国立于一

① 转引自卿汝楫:《美国侵华史》第 2 卷,第 441 页。

① 转引自福森科著,杨诗浩译《瓜分中国的斗争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第 212 页。

个牢不可破的地位”。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