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朝统治的衰落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居住着五十多个民族,其中汉族约占全国人口的 90%以上,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国 60%以上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四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清王朝统治下的一个独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轻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着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逐渐增长。丝织、棉纺织、陶瓷、冶炼、造纸等部门, 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因素的手工工场。但是,在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梏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因素发展缓慢。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农民则很少或完全没有土地。如乾隆年间,直隶怀柔县郝氏,有“膏腴万顷”;①乾隆、嘉庆之际,大学士和珅占地 8000 余顷;道光年间,直隶总督琦善 25000 余顷。至于占地几千、几万亩的地主,为数就更多了。大量土地的集中,使得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乾隆时,湖南巡抚杨锡绂说:“近日田之归于富户者,大约十之五六;旧时有田之人,今俱为佃耕之户。”②随着土地的集中,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愈加沉重,当时的地租率竟高达 50%以上。农民日益贫困,过着牛马奴隶的生活,因此,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趋于尖锐,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过速的人口增长,也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1764 年(乾隆二十九年), 全国人口约为二亿零五百六十万人,1812 年(嘉庆十七年)增至三亿三千三百余万人,到 1835 年(道光十五年)达四亿多人,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而耕地面积不可能成倍增长。嘉庆年间全国人均耕地二亩多,道光年间已下降到不足二亩。这也造成流民增多,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自 18 世纪下半叶开始,清王朝已经走上衰败的道路。吏治日益腐败,大小官吏贪风炽盛,营私舞弊,贿赂公行。乾隆时揽朝政二十多年的权臣和珅, 用各种手段积累的不义之财竟达四亿两之巨,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八年的财政总收入。地方官吏巧取豪夺,更是无孔不入。道光时诗人张际亮在给鸿胪寺卿黄爵滋的信中,对吏治的败坏作了生动的揭露:“为大府者,见黄金则喜; 为县令者。严刑非法以搜括邑之钱米,易金贿大府,以博其一喜。至于大饥人几相食之后,犹借口征粮,借名采买。驱迫妇女逃窜山谷,数日夜不敢归里门,归而鸡豚牛犬一空矣。归未数日,胥差又至矣,门丁又至矣,必罄其

① 昭梿,《啸亭杂录》卷 2。

② 《陈明米贵之由疏》,《皇朝经世文编》卷 39,第 8 页。

家产而后已。”①在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下,人民生活十分悲惨。

军队也很腐化,武备废弛。鸦片战争前,清王朝拥有 22 万八旗兵和 66 万绿营兵。但不论八旗还是绿营,都已腐败不堪。军官不理营务,剋粮冒饷, 花天酒地,士兵不勤操练,许多人竟吸食鸦片,聚开赌场。京城的八旗兵, “三五成群,手提鸟笼雀架,终日闲游,甚或相聚赌博。问其名色,则皆为巡城披甲,而实未曾当班,不过雇人顶替,点缀了事”。外省军队,甚至出现了骑兵没有马,水勇不习水,武器生锈,炮台失修的严重现象;若遇检阅操演,骑兵便临时雇寻马匹,水勇雇寻渔户冒名顶替。至于沿海水师,也大都老弱无用,战船多半是薄板旧钉钉成的,“遇击即破”。②这样腐败的军队, 根本没有战斗力。

广大人民生活每下愈况,阶级矛盾日趋尖锐。自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 农民的反抗斗争连绵不绝。1796 年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遍及鄂、川、豫、陕、甘五省,参加群众数十万,绵延近十年。1813 年爆发的天理会起义,波及豫、鲁、冀等省。林清率领北京郊区的一支两百人的起义队伍,在宫内太监的协助下,一举攻入紫禁城,在隆宗门一带与清军展开激战。嘉庆皇帝惊呼这是“汉、唐、宋、元、明以来未有之祸”。③

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败的情景,在一些有识之士的著述中,在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都有鲜明的反映。曹雪芹在小说《红楼梦》中通过对贾府败落的描绘,称之为“末世”;而龚自珍在他的文章中则叫做“衰世”。龚自珍(1792—1841 年),字璱人,号定盒,一名巩祚,浙江仁和(今杭州)人。1829 年(道光九年)中进士,官至礼部主事。他是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近代中国维新思想的先驱者。龚自珍十分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写下了许多“讥切时政”的诗文,对清朝封建统治的腐败作了大胆的揭露和批判。他描写当时的社会情况时说:“自乾隆末年以来,官吏士民,狼艰狈蹶,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奚暇问年岁!”①他认为当时的社会已经到了“日之将夕,悲风骤至” 的“衰世”,如同行将萎落的花朵。他猛烈抨击清朝吏治的黑暗和官僚制度的败坏,写道:“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哪不胜栽禾?”②他无情揭露封建士大夫们谄媚专制帝王的丑态,指出:“官益久则气愈媮,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③他对清朝封建专制制度下所出现的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表示强烈的不满:“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④他针对当时的“弊政”,提出了“更法”、“改图”、“变功令”的主张,希望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实行某些社会改革。

① 张际亮:《答黄树斋鸿胪书》,《张享甫文集》卷 3,第 24 页。

② 黄爵滋:《敬陈六事疏》,《黄爵滋奏疏许乃济奏议合刊》第 47—48 页。

③ 魏源:《圣武记》卷 10,第 33 页。

① 《西域置行省议》,《龚自珍全集》上册,第 106 页。

② 《已亥杂诗》,《龚自珍全集》下册,第 521 页。

③ 《明良论二》,《龚自珍全集》上册,第 31 页。

④ 《己亥杂诗》,《龚自珍全集》下册,第 52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