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政变后的政治格局

辛酉政变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起来。还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 英、法等国撕下了“中立”的伪装,以政府的名义,公开支持清朝统治者。英国首相巴麦尊声明要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使“中国内部全局得入正规”。法国公使葛罗表示,要在“海口助中国剿贼,所有该国停泊各口之船只兵丁, 悉听调遣”。俄国公使伊格那季耶夫也不甘落后,面告奕:“请令中国官军于陆路统重兵进剿,该国拨兵三、四百名在水路会击,必可得手”。①俄国政府还决定送给清政府一批枪炮,以便用来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

摇摇欲坠的清政府中有一部分人,早就有心借助外国侵略军镇压太平天国。由于英国不愿俄、法抢在前面,所以它一度出面干涉和要挟。清政府一些当权人物也担心外国军队“占据地方,勾结逆匪,阻挠官兵进剿”,不敢贸然答应俄、法的要求,但它却密谕江苏巡抚薛焕指使买办商人与洋商“自为经理”。华尔组织洋枪队参加镇压活动,就是这种“自为经理”的产物。由于《北京条约》规定了各国有在北京派驻公使的权利,清政府同西方

资本主义列强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已无法避免。1861 年 1 月,咸丰皇帝批准恭亲王奕等的建议,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别称总署或译署),主管外交及通商、关税等事务,后来连筑铁路、开矿、制造枪炮军火等事务也归它管理,总揽了全部洋务事宜。首任总理衙门大臣,除奕 外,还有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样。

总理衙门成立后,即设南、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南洋通商大臣初为五口通商大臣,设置于 1844 年,原是两广总督兼职。1858 年改由两江总督兼任, 1868 年,因通商口岸已扩展至长江各地,遂改五口通商大臣为南洋通商人臣。北洋通商大臣初为三口(牛庄、天津、登州)通商大臣,1861 年设置, 当时是专职。187Q 年,因通商事务扩大,改三口通商大臣为北洋大臣,管理

① 《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 1 辑,第 101 页。

② 严中平:《一八六一年北京政变前后中英反革命的勾结》, 《历史教学》1952 年 4 月号。

③ 坂野正高:《中国和西方》(1858—1861),第 241 页。

① 夏燮:《中西纪事》卷 20。

直隶、山东、奉天三省通商、交涉事务,由直隶总督兼任。总理衙门对于南、北洋大臣,只是备顾问和代传达而已,不能直接指挥,在制度上没有隶属关系。

与总理衙门有关的机构还有总税务司和同文馆。全国性的总税务司署成立于 1861 年,设正、副总税务司各一人,由洋人担任,管理全部海关税务。

同文馆于 1862 年在京师设立,是培养外国语言文字、科学技术人材的学校。在外国语言文字方面,先后分设了英、法、俄、德、日五馆。科学技术方面, 自 1866 年起,相继添设算学馆(包括天文)、化学馆、格致馆(力学、水学、声学、气学、火学、光学、电学等)和医学馆。总税务司和同文馆虽为独立机构,但与总衙门关系密切,在组织上也有直接联系。

奕等人在奏请设立总理衙门的“通筹洋务全局”摺中,认为英国“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犹可以信义笼络”,不过是“肢体之患”,俄国是“肘腋之忧”,而太平军和捻军则是“心腹之害”,因而主张“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①实际上是要求与外国侵略者联合镇压中国人民的起义。

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决意求助于外国军队来镇压太平天国。1862 年 2 月, 慈禧太后以同治皇帝的名义发布上谕,公然宣布“借师助剿”。上谕说:“借师助剿一节,业经总理衙门与英、法住京使臣商酌。⋯⋯上海为通商要地, 自宜中外同为保卫。⋯⋯军务至繁,若必俟总理衙门在京商酌,转至稽迟。所有借师助剿,即着薛焕⋯⋯与英法两国迅速等商,克日办理。但于剿贼有裨,朕必不为遥制。其事后如有必须酬谢之说,亦可酌量定议,以资联络”。

②随后,曾国藩在他的奏摺中也表示赞同清廷的这一决策,认为“目下情势, 舍借助洋兵,亦实别无良策”。①至此,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太平天国。

慈禧太后、奕等清朝最高统治者,对外依靠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帮助, 对内则注意调整同曾国藩集团的关系,以取得他们的支持。慈禧太后等人懂得,清廷所依赖的武装力量八旗、绿营已基本上被太平军摧毁,要巩固自己的地位,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必须依靠握有能和太平军对抗的唯一军事力量的曾国藩集团,给他们以更大的权力。还在 1860 年 6 月江南大营覆灭后, 咸丰皇帝因湘军出力、江南江北大营收功的计划破产,以肃顺的主张,给曾国藩以地方实权,任命他为署两江总督,8 月实授,加钦差大臣衔,督办江南军务,所有大江南北水陆各军均归节制。1861 年 11 月,慈禧太后上台的当月,又命令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所有四省巡抚、提督以下文武官员都归他节制。两个月后,又加曾国藩太子少保衔,授为协办大学士。不仅用兵方略听从曾国藩,甚至任命大员也听他的意见。慈禧太后、奕在对外关系上与肃顺等人意见不同,而在对内依靠什么力量镇压农民起义的问题上,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有人认为是“朝用端华、肃顺等遗策,用曾氏节制诸军”。②

慈禧太后上台后对曾国藩集团的放手使用,完全改变了过去既使用又限制的方针,调整了满族贵族和曾国藩湘军集团的关系;而曾国藩湘军集团也

①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 5 册,第 340—341 页。

②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 4。

① 《遵旨通筹全局摺》,《普文正公全集·奏稿》卷 15。

② 黄浚:《花随人圣盒摭忆》。

就得以发展成为地主阶级当权派中最大的实力派。到 1864 年湘军攻陷天京为止,曾国藩集团先后被任命为总督、巡抚的有:两广总督毛鸿宾,直隶总督刘长佑,闽浙总督左宗棠,陕甘总督杨载福(岳斌),广东巡抚郭嵩焘,江苏巡抚李鸿章,安徽巡抚唐训方,陕西巡抚刘蓉,山东巡抚阎敬铭,浙江巡抚曾国荃(未到任),湖南巡抚恽世临。再加上 1860、1861 年已任总督、巡抚的骆秉璋、曾国藩、胡林翼、罗遵殿、严树森、李续宜、沈葆桢、彭玉麟

(未到任)、田兴恕、江忠义(未到任),四年多的时间,共有 21 个湘军集

团头目先后出任督抚。以 1863 年为例,当时清廷共设 8 个总督(未含漕督、河督)、15 个巡抚实缺,湘军集团竟占了 5 个总督、9 个巡抚。曾国藩湘军集团不仅拥有军事大权,而且掌握了地方政权和财权。

慈禧太后和奕合作发动辛酉政变,除掉了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个赞襄政务大臣,夺得了最高统治权,但政变后,叔嫂之间在权力上的矛盾、斗争日渐显露出来。在政变中,道光皇帝的第七子、慈禧太后的妹夫醇郡王奕

  • 也参与密谋。政变后,他因功加亲王衔,授为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奕◻由于是慈禧太后的妹夫,“往往持大柄”,不满意其兄奕大权在握。1863 年他即奏称“亲贵不当专政”就是针对奕而发的。在这场新的权力斗争中,慈禧太后和奕◻合作对付奕,伺机而发。在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被镇压之前,他们之间的矛盾暂时没有公开化。

随着太平夭国的失败,清朝的政局逐渐稳定下来,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也日趋巩固,于是就处心积虑地要削弱奕的权力。1865 年 4 月,她以奕 “目无君上”、“暗使离间”等罪名,下诏革除其一切差事。慈禧太后这一突然的重大政治举措,使许多王公大臣感到惊诧,纷纷上折请求收回成命。她见用权示威的目的已经达到,而且出于政治需要,也就采取先打后拉的手法,仍令奕管理总理衙门,接着又恢复了他的领班军机大臣的职务,但取消了议政王的称号。从此,慈禧太后日益大权独揽。

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公开勾结,对曾国藩集团的加强依靠,这就使太平天国和各地人民的起义所面临的形势比以前更为复杂和险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