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法战争 一、法国发动侵华战争

19 世纪 50 年代,法国出兵侵略越南。1862 年 6 月,它强迫越南阮氏王朝签订了《西贡条约》,将南圻变为殖民地。1873 年,法军进而侵犯河内地区。越南政府邀请刘永福率领活跃在中越边境的黑旗军援越抗法。黑旗军在红河两岸屡创法军,击毙其统兵官安邺。越南国王封刘永福为三宣副提督。 1880 年 9 月,镇压巴黎公社“最可耻的”刽子手茹费理出任法国内阁总

理,变本加厉地推行殖民扩张政策,增兵越南,并策划以此为跳板打开中国的西南大门,确立法国在这一地区的霸权。1882 年 4 月,法军攻陷河内,企图打通红河,直窥云南。刘永福誓死不肯相让,将法军围困在河内周围一年多,并在城西纸桥一战击毙其继任统兵官李维业,打乱了法军的北侵计划。刘永福被升为三宣提督。清政府为了阻止法军继续侵略越南,曾先后请求英、美、德等国出面调解,但都遭到拒绝。法国利用这种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快了侵略步伐。

1883 年 8 月,茹费理内阁扩大侵越战争,终于逼签《顺化条约》,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此后,法国便把矛头指向中国,一面封锁东京湾, 命令侵越法军向北进犯;一面要挟清政府撤退在越南北部的中国军队,召回刘永福,开放云南边界。中法矛盾日趋尖锐。

面对法国的武力进逼,清军机处态度软弱,步调纷乱。领班军机大臣恭亲王奕和他在军机处的支持者宝鋆,惧怕法国的武力优势,没有抵抗的决心。他授意驻法公使曾纪泽和直隶总督李鸿章,分别向法国政府和法国驻华代表寻求妥协,力求避免战争。然而,曾纪泽却屡向法国政府提出抗议,并要求清政府保护刘永福,增援抗法。在他看来,中法的军事力量虽然对比悬殊,但只要我海陆军相互配合,扬长避短,持久作战,法国必将知难而退。李鸿章的政见和奕相同。他在和法国驻华代表的接触中,屈从于法国的愿望,建议政府召回中国驻军和刘永福,免去曾纪泽驻法公使的职务。他强调中国“兵单饷匮”,“海防空虚”,即便“一时战胜,未必历久不败,一处战胜,未必各口皆守”,“断不可轻于言战”,而应“遇险而自退”,力保“和好大局”。①李与曾的分歧,既有方针上的不同,又有派系间的鸿沟。奕

采纳了李鸿章的意见,命曾纪泽专为驻英、俄公使,免去了他驻法公使的头衔。

李鸿章抑曾求和及奕对他的支持,引起了湘系首领左宗棠、曾国荃等人的强烈不满。有些御史也上书弹劾李鸿章“张夷声势,侗喝朝廷”,“保位贪荣,因循畏葸”。②他们都极力主战,并强调指出:法国恃强相逼,恣意侵凌,正是李鸿章因循、偷安和长期避战求和造成的结果。

军机大臣李鸿藻及清流派也抨击李鸿章,要求增兵西南,对法作战,并举荐唐炯和徐延旭分别任云南、广西巡抚,指挥在越南的抗法战争。但唐、徐指挥无能,作战连遭失败,法军很快占山西,攻北宁,陷太原,于 1884

年 3 月逼近中越边界。

① 《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第 5 册,第 158、257 页。

② 《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中法战争》第 5 册,第 251、215 页。

北宁等地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举朝震惊,责言四起。但奕主持的军机处拿不出任何切实可行的应敌办法,仅将徐延旭、唐炯两人革职逮捕,派湖南巡抚潘鼎新接任广西巡抚,贵州巡抚张凯嵩接任云南巡抚。一直与奕 有权力矛盾的慈禧太后,决计借山西、北宁、太原失守事件,把战败责任全部推给奕,乘机将其赶出权力中枢,以独握大权。她在 4 月 3 日召见军机大臣时,就严词指责他们因循失职,为罢黜奕埋下伏笔。同一天,左庶子盛显上摺弹劾李鸿藻保举非人,建议给予处分!并说奕、宝鋆并非不知内情,却不如阻止,应负连带责任。盛昱上摺的本意,是想让奕等人振作起来,加强抗法措施。但慈禧太后却利用这份奏摺大作文章,同与奕对立的醇亲王奕◻一起策划,以“委蛇保荣,办事不力”的罪名,把奕、宝鋆、李鸿藻、景廉、翁同龢一概逐出军机处,任命礼亲王世铎、户部尚书额勒和布、阎敬铭、刑部尚书张之万、工部侍郎孙毓汶等五人为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为领班大臣,组成新的军机处。又命奕劻主持总理衙门,并封皮郡王, 改变了领班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的做法,以分其权力。慈禧太后罢黜奕

后,立即谕令军机处遇有紧急事件,会同奕◻商办。从此以后,军机处的权力实际上掌握在奕◻和他的心腹孙毓汶手中。

在中法战争紧张的时刻,慈禧太后做了这样重大的人事变动,似乎是要与法国大战一场。但是,新的军机处并没有积极组织力量准备战守,只是在慈禧太后的指使下把一些清流派重要人物派到地方上去担任军职。陈宝琛、吴大澂分任南北洋会办大臣,张佩纶任福建会办大臣,协助船政大臣何如璋督率福建水师。慈禧太后长期纵容台谏词垣议论时政,完全是为了扼制奕 等人,并不真正重视他们的意见。如今奕已被罢黜,再不需要这批人在耳边鼓噪生非了,便借“满足”他们的主战愿望为名,“使书生典戎”,把这几位清流派的要角赶出了京城。

奕◻原来曾全盘否定奕的对外政策,这时也同样希望尽快把大事化小,苟安目前,执行的仍然是奕的妥协退让政策,而且走的更远。他掌权不久即力排众议,授权李鸿章设法向法国寻求妥协。李鸿章再次请求英国出面调停。英国这时见法国在越南的胜利和封锁东京湾的行动,已损害了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利益,便不再沉默观望,开始就法越战争与法国外交部接触, 建议由某欧洲国家或由美国“仲裁”中法争端,以此阻止战争的扩大。法国在德国的暗中支持下,断然拒绝了英国的建议,但又向英国政府保证:法国舰队不会主动攻击中国的通商口岸,不会妨碍英国的对华贸易。英国于是未再作努力,只是带着警惕和厌恶的复杂心情继续观望战事的发展。

孪鸿章转向德国求助。德国却抓住这一机会,利用法国此时多处用兵力感不支的困难,委托天津海关税务司、李鸿章的亲信、德人德璀琳,出面为中法两国进行斡旋。在德璀琳的撮合下,李鸿章与法国海军军官福禄诺进行谈判,并于 1884 年 5 月 11 日在天津签订了《中法简明条约》。主要内容有: 清政府同意对于法国与越南间“所有已定与未定各条约”,不加过问;中越边境开埠通商;中国军队自北越撤回边界。条约的签订,表明了清政府对法国侵略的妥协屈服。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认为:“它给了法国一张在越南的空白支票,而且是法国‘保护’中国的第一步。”①

《中法简明条约》签订后,法国迫不及待地要接管越南北部的清军防地,

① 《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第 150 页。

不等清军撤退的时限到期,就在 6 月下旬进兵谅山附近,逼令清军退回中国境内,并开枪打死清军代表,炮击清军阵地。清军被迫还击,将法军打退。法国制造了这次军事冲突,却反而以此为借口,进行讹诈,要中国立刻从越南北部撤军,赔偿兵费 2.5 亿法郎。法国驻北京代办谢满禄通牒总理衙门, 限期照办,否则法国将采取直接行动。同时,法国为扩大侵华做了军事部署, 任命孤拔为舰队司令,将法舰调往福州和基隆。

清政府深恐和局破裂,决定限期撤军,并派两江总督曾国荃为全权大臣, 去上海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谈判;但拒绝法国索取兵费赔偿。谈判时断时续,不时陷于僵局。奕◻完全寄希望于和谈,不顾法军猖狂挑衅的严重局势, 严令沿海各省“静以持之”,“不可先发开衅”。

慈禧太后、奕◻等人的这种态度,使前敌将领们对法国产生了很大的幻想,直接影响了沿江沿海的战守准备。曾经激烈主战的张佩纶,这时也盼望和谈成功。他见法舰频频向闽江海面移动,不仅不做战守准备,而且逐渐把往日的豪言壮语收了回去。7 月 15 日,法海军中将孤拔率领一支拥有 8 艘军

舰,总排水量 14000 余吨的舰队驶抵闽江口,向何如璋、张佩纶提出要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停泊。何、张害怕拒绝生衅,影响和谈,竟同意了这一无理要求,并给予“最友好的接待”,希望借此缓和局势。但法舰进入马尾以后,一反前言,日夜监视港内福建水师,不许其移动,声言动则开炮。福建水师在港内有 10 多艘小舰,总排水量 6500 吨,零乱地抛锚江心。广大官兵愤恨法舰持强相逼,他们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多次要求起锚整训,以期自卫。但何如璋和张佩给惟恐妨碍“和谈”,一再以“战期末至” 为借口,“不准无命自行起锚”,①甚至下令“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

清朝统治者的软弱妥协,进一步助长了法国的气焰。1884 年 8 月 4 日晨, 法海军少将利士比率领三舰进犯基隆,企图以此逼迫清政府接受赔款,并抢夺基隆煤矿,保证战争所需。他们向基隆守军投递劝降书,遭到严正拒绝。次日清晨,法舰炮击基隆炮台。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指挥守军英勇反击。双方相持一小时后,法军轰毁基隆炮台,强行登陆,但遭到守军的截击,被迫退回舰上。

法军的侵略行径,使清政府内部主战、主和两派的斗争更加激烈。在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大臣中,阎敬铭、张荫桓等人力主和议,左宗棠等人则极力主战,强调:“中国不能永远屈服于洋人,与其赔款,不如拿赔款作战费。”

③慈禧太后和奕◻在两派争论中,和战不定。一度被撵出中法交涉事局之外的

李鸿章,这时乘机奏请朝廷接受赔款议和,不然“战后亦必赔款,为数更巨”。

④在谈判中陷于僵局的曾国垄也致电总理衙门,要求李鸿章出来收拾局面,认

为“转圜”之事,“非李不能了”。⑤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委派李鸿章与法国驻津领事林椿进行交涉。由于清政府的避战求和,使东南沿海一带的战备没有因为基隆之战而引起足够的重视。

① 采樵山人:《中法马江战役之回忆》,《中法战争》第 3 册,第 131 页。

② 唐景嵩:《请缨日记》卷 5,《中法战争》第 2 册,第 144 页。

④ 窦宗一:《李鸿章年(日)谱》第 163—164 页。

⑤ 《陈会办致译署》,《李鸿章全集·电稿》(一),第 225 页。

然而,法国侵略者却借基隆事件在国内煽动侵华狂热。8 月 16 日,法国议会决定扩大侵华战争,通过了 3800 万法郎的侵华军费,叫嚣要进行“本世纪最大的一次征伐”。⑥19 日,法国驻北京代理公使谢满禄以基隆事件为借口,向清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无理要求赔款 8000 万法郎。21 日,谢满禄又故意在清政府答复之前下旗离开北京。

法国鉴于基隆受挫,便把进攻的主要目标转向了疏于防备的福建马尾军港。22 日,孤拔即在马尾海港接到了发动进攻的命令。第二天上午,孤拔向何如璋和张佩纶投递了最后通牒,限福建水师于当日下午撤出马尾。何、张以昨日得到李鸿章电报告知议和已有进展,所以既不将法军挑战的实情告诉官兵,又不准备应战,仍继续听任各舰在江心抛锚。直到中午,何、张看到法舰已升火待发,才开始慌张起来,以未做战斗准备为由,派人前往法舰要求改变开战日期。孤拔不仅断然拒绝,而且命令法舰提前发炮。福建水师失去战机,仓促应战,有的兵舰还未来得及起锚就被击沉,或起火焚烧。何如璋和张佩纶弃师不顾,仓皇逃窜。在这种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尽管有部分官兵临危不惧,誓死抵抗,也没能挽回全军覆灭的厄运。福建水师的军舰和运兵船在很短的时间内几乎全被击沉、击毁,官兵伤亡达 700 余人。马尾造船厂也被炮击,一艘正要完工的快船被破坏。事后,法国军舰又沿马江从上游炮击两岸炮台。两岸炮台都是把大炮建在坚固的石灰炮眼里,只能向海面的一方发炮,对来自上游的敌人无法攻击,结果全被法舰轰毁。

马尾丧师三天之后,清政府在舆论的压力下被迫对法宣战,令滇、桂各军迅速进兵,令沿海各地加强战备,严防法舰入侵。到 9 月上旬,清政府又令新任两广总督张之洞激励各军奋勇抗敌,并将继续坚持和议的张荫桓等六位总理衙门大臣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