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

民生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国内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使孙中山十分欣慰。他积极支持海外华侨和广大知识分子的革命活动,同他们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在他们中间享有很高威望。自 1902 至 1905 年间,他作了一次环球旅行,从越南河内取道日本、檀香山,前往美洲和欧洲,到处在华侨中宣传革命思想,发展革命组织,进一步扩大了革命的影响。

1903 年,孙中山在东京建立革命军事学校时,第一次提出以“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为纲领。后来在檀香山改组兴中会, 在美洲实行洪门会会员总注册,以及在布鲁塞尔、柏林、巴黎等地建立革命组织时,都以此十六字纲领为号召。1904 年,孙中山发表了《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满怀信心地指出:清朝统治“正迅速地走向死亡”,“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的民族运动的前夕,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对革命形势的发展极为乐观。

1905 年夏,孙中山从欧洲到达日本,受到中国留日学生和各革命团体的热烈欢迎。由于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孙中山感到各革命团体分头活动,力量分散,已经不能适应革命的需要。他在各革命团体领导人中间做了许多工作。宣传“互相联络”的重要,倡议成立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革命组织, 以便领导全国的革命运动。7 月 30 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开会讨论建立统一组织问题。孙中山提议定名为中国革命同盟会,讨论结果,确定为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又提议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为纲领,有些人对“平均地权”表示怀疑,经孙中山详加解释后通过。会上, 黄兴发表演说,慷慨陈述革命大义,支持孙中山的倡议,并被推举为同盟会章程的起草者之一。8 月 20 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

同盟会誓词

同盟会成立以前的各革命团体,基本上没有脱离旧式会党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而且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同盟会具备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规模,并成为当时领导全国革命运动的中心。

同盟会设计了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组织方案。它设本部于东京,举孙中山为总理,按“三权分立”原则,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黄兴主持执行部庶务科,总理外出时由庶务代理一切,相当于协理。国内分东、西、南、北、中五个支部,支部下按省设立分会,推定了各省分会的主盟人。海外华

侨分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四个支部,支部下按国别、地区设立分会。同盟会的主要成员,是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兴中会是同盟会的组织基础。同盟会成立后,香港、河内、檀香山等处兴中会会员都是全体转入同盟会的。兴中会会员总数约 300 多人,成份可考的有 279 人,其中 78%以上侨居国外(219 人)。这 279 人的社会成份是: 农业和商业资本家 9 人,中小商人 124 人,教员、职员、科技人员等 31 人,

学生 23 人,官吏 4 人,工人 54 人,会党活动分子 34 人,即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占全体会员的 67%强。

同盟会成立后,知识分子的比重大大增加。据统计,1905 至 1907 年三年间加入的会员,出身可考的有 379 人,其中留学生和学生 354 人,官吏和

有功名的知识分子 10 人,教员、医生 8 人,资本家、商人 6 人,贪农 1 人, 即 98%以上都是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

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同盟会所制定的革命纲领,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军政府宣言》中,明确指出, 这次革命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它强调这是一次“国民革命”。

1905 年 11 月 26 日,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所谓三民主义,并且宣布要将三民主义“灌输于人心,而化为常识”。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推翻清王朝,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孙中山批判了革命党内存在的片面的“反满”思想,指出:“民族主义,并非是遇着不同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①从此以后,“反满”的宣传基本上是遵循这个原则的,连鼓吹“反满”最为激烈的章炳麟也一再解释说:“种族复仇者,本非外于政权而言”;“故排满洲者,排其皇室也,排其官吏也”。

②可见革命派所宣传的“反满”,实质上是反对清王朝反动统治。孙中山与当

时一些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分子认识到,中国社会所以陷入“外邦逼之”的境地,主要原因就在于反动腐朽的猜政府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人民与清朝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的焦点。同盟会民族主义纲领的提出,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清朝统治者,大大加速了清王朝土崩瓦解的过程。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号召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军政府宣言》中勾画了一幅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蓝图,规定国民应享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选举产生,议会由国民选举的议员组成,宪法由议会制定,人人共守。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着重说明了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必要性,认为“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他把民族主义与民权主义紧密结合起来,指出:“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

① 《孙中山选集》(第 2 版)第 80—81 页。

② 《民报》第 16 号,第 26 页;第 21 号,第 11 页。

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他又特别强调,要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的,必须进行“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的具体内容为“平均地权”。按孙中山的解释,它包含着如下的几项基本思想:(一)鉴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和劳资的尖锐对立, 认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因此,中国革命不能停留在“媲迹于欧美”上,而应“睹其祸害于未萌”,“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①(二)资本主义社会问题之所以产生,根据亨利·乔治“单税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因为没有解决土地问题”。为了“预防”贫富的分化和对立,解决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后的迫切任务。(三)解决土地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定地价的法子”,即约翰·穆勒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所说的法子,“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 为国民所共享”。②(四)中国实行平均地权之后,“私人永远不用纳税,但收地租一项,已成地球上最富的国”。这样,就能“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总之,民生主义或平均地权,是防止资本主义贪富分化的一种社会政策,它反映了孙中山对劳动群众的恳切同情和对世界潮流的敏锐观察。孙中山后来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或国家社会主义。

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同盟会的纲领确实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它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它又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它主张民族主义,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号召;它主张民权主义,但又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它主张民生主义,但缺乏使农民获得土地的内容。同盟会纲领中的这些弱点,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此外,同盟会成员对纲领的态度并不一致。有的只接受民族主义,在筹备会上就曾有人提议定名为“对满同盟会”。有的不赞成或忽视土地纲领, 只接受民族、民权“二民主义”。表示赞成三民主义纲领的,在具体解释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盟会所设计的组织系统,也始终没有完备地建立起来。特别是支部一级,海外仅建立了南洋支部,国内仅建立了南方支部。本部和各地分会之间缺乏紧密联系的桥梁,各地分会实际上往往处于分散的、各自为战、各行其是的状态。

同盟会虽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弱点,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民主派坚持通过武装斗争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立场,从而团结和发展了革命力量,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向前发展,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以同盟会成立为标志,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

① 《孙中山选集》(第 2 版)第 76 页。

② 《孙中山选集》(第 2 版)第 78 页。